布依族大年初一的风俗,端午节农历几月几日?
五月初五。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的起源与屈原有关,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据传说,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楚国的贤臣,为了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提出了许多政治建议,但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诽谤。最终,楚国陷入了外敌的侵略,屈原感到十分痛心和失望。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在江汉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当地的渔民们得知后,纷纷划船捞救,但无济于事。为了避免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渔民们撒下了米饭和菖蒲叶,同时还敲击船桨和击鼓驱赶鱼虾。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诚和悲剧,人们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端午节的传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也是国家法定假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三月三哪里有民俗活动?
壮族:歌圩迎宾客 千人竹竿舞
“三月三”是壮族最重大的民族节日。每到“三月三”,壮族男女会像赶圩一样会聚山坡上对唱山歌,开展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武鸣是中国壮乡,又是壮文化发祥地之一,每年三月三,当地都会举行“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歌圩一般以唱山歌开场,展示骆越族群能歌善舞的人文风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个方块都很有壮乡特色,人们捧着五色糯米饭,抱着壮乡的美酒,扛起劳作的锄头,精致的簸箕也被举在手中。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是西南地区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生长在黔中土语区传统布依族世代摩公(专门从事布依族摩经唱诵的经师先生)家庭的人,我凭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简要叙述布依族的“过年”习俗。
“腊八”祭祀土地神。这个祭祀活动一般由寨老牵头,每家每户集资参与,就近请摩公主持祭祀仪式。其大概意思是拜祭土地神灵:我们村(寨)种您的土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家家五谷丰登、牛羊成群、鸡鸭满圈,非常感谢您的庇佑,眼看新年要到了,我们全村(寨)来给您修缮庙宇,清扫卫生,还给您送来猪头、雄鸡、米酒、香烛、纸钱,敬望笑纳,同时祈求您明年继续庇佑我们整个村寨无灾无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祀土地神以后,整个村寨的“年味”便渐渐浓起来。女人们开始做豆豉、酿甜酒……男人们则给小牛钻牛鼻、穿鼻圈、教耕地。
腊月廿三“送灶神”。每年腊月廿三日祭灶、送灶王神(有的是廿四),在布依族地区是一项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习俗。布依族习俗里,灶王是负责管理人间烟火的神,被视作一家的保护神而倍受尊崇。灶王龛大都设在“灶上”,以表明灶王爷的地位非常之崇高。
腊月廿三日这天夜晚,灶王爷按惯例要上天“述职”,并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再根据灶王爷的汇报,赐予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换句话说,对一家人来说,新的一年里是吉是凶、是祸是福,灶王爷的汇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送灶王”仪式不容小觑。
腊月廿五“杀年猪”。杀年猪是一年中盼望已久的最喜庆的日子,也是布依村寨最忙碌、最闹热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放开肚皮大块吃肉直到“吃饱”了。
布依族“杀年猪”很有讲究。一是挑选吉日:杀单不杀双。一般约定俗成的大日子是腊月廿五,也可以选在腊月廿一或腊月廿三。二是挑选屠夫:在布依族村寨里,要能干又命好的人(有儿有女并且儿女都有出息的人)才能够动手杀年猪,这样不仅寓意来年喂猪顺利,而且主家也想讨个好彩头。三是杀猪忌日:即逢着生肖猪那一天或逢着家中主要劳动力的生肖那一天,是单日子、大日子也不能杀猪。
杀好年猪的主家都会热情邀请隔壁邻居和家族以及亲朋好友前来“吃庖汤”(杀猪饭),共同举杯庆祝一年的喜悦,并祝福大家来年继续杀大猪、发大财,满屋瞬间洋溢着一年辛苦后满足的碰杯声、划拳声、欢笑声。
腊月廿六“刷阳春”。“阳春”指瓦檐、楼口上的珠网、灰尘,也有“阳春三月”之意。“刷阳春”明是彻彻底底大扫除,暗含“把昨年的旧尘清扫出去干干净净迎来崭新的一年”的意思。
“刷阳春”这天全家一齐动手,凡是能搬动的东西,或者由于禁忌而没有搬动过的东西,包括桌椅板凳、箱柜衣物,全部挪位,有的搬到院子里,有的移到屋中间。全家人扫的扫,抹的抹,把几间房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干净,将桌椅板凳、锅碗盆瓢摆放整齐,焕然一新,预示着一家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廿七捏“血豆腐”。“血豆腐”是布依人家的一种美食,用新做的豆腐混合成块猪血,再加一些相应佐料揉搓捏团而成。
做豆腐费工费时、程序复杂,邻里间一般都器具互借、互相搭手,一边说笑一边干活,增添了节前的不少喜庆气氛。
豆腐做好后,割成块,一块一块放进干净的盆里,倒入适量成块猪血,加些盐和花椒之类的佐料不停搅拌揉搓,揉搓均匀后再用双手捧捏,捏紧成团,然后用青菜叶包好放在熏腊肉的炕上熏干即可。
除夕请神灵“安香火”。“安香火”又称“安家神”,一般是在除夕那天的下午进行。“安香火”前,先把旧“神榜”撕掉,换上新“神榜”,摆设香案、准备公鸡,由摩公在堂屋设坛杀鸡恭请恭迎天地神祇、一脉先祖神灵回龛就位,享用“过年”供祭,同时庇佑主家年年清吉,老少咸亨、六畜兴旺、四季平安。
除夕夜“守岁”。除夕夜不能串门摆家,要把自己家的火塘烧得旺旺的,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火塘或火炉旁闲聊,总结一年的得失,找出来年努力的方向,还必须适时给神龛上的香炉和烛台换香、换烛。“香炉不断千年火”,就是说除夕夜神龛上的香烛不能断,火塘、火炉里的火也不能熄,讨“代代儿孙满堂、辈辈香火不断”的好彩,这叫“守岁”。“守岁”有两层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期望和祝愿自己的父母和仍然健在的爷爷奶奶等家人永远健康、长寿。
正月初一“买水”。“买水”就是去经常取水的地方祭拜龙王爷,给龙王爷烧香、烧纸钱,感谢龙王爷的恩赐。同时希望龙王爷一如既往的关心我们、眷顾我们,赐予我们年年风调雨顺、不涝不旱,保护我们年年丰产丰收。
正月初三“票包”。“票包”是布依语,票是打发、打发礼品,包是公、祖公,泛指祖先。“票包”连起来讲就是拿腊肉、糯米粑等礼品打发老祖宗的意思。
正月初三晚上,各家各户都会另做一桌席摆到堂屋中间的供桌上,再一次恭请列祖列宗前来赴宴,并告知一年一度的“过年”已经结束,望列祖列宗时时护佑后世子孙平平安安、空手出门、抱财回家。
7月22是鬼节吗?
7月22不是鬼节2021年鬼节的日期:2021年08月22日,星期日,辛丑年(牛年)七月十五,也被称为中元节。
鬼节的习俗
在鬼节的时候人们有放河灯、祭祖、焚纸锭、祀亡魂、放焰口、送羊节。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乞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道教、佛教在夏历(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七月半,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举行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因此一般人误认为放河灯是宗教活动,但其实是人们自发的。
鬼节有哪些别称
我们民间的话现在一般都称鬼节。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而且在不同的教派也会有不同的叫法。
与昆虫有关的节日有几个?
与昆虫有关的节日和民俗风情与昆虫有关的成语:螳臂当车,金蚕脱壳,张良蚁计,飞蛾投火,猬锋螗斧,无头苍蝇,噤若寒蝉,作茧自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昆虫与民俗风情:
(1) 婚礼中的吉祥虫。
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耐人寻味,常吟常新。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因此,人们常将蜜蜂视为甜蜜和勤劳的化身,将蚕喻为无私的奉献者,并将两虫视为婚礼中的吉祥虫。 (2) 千古之恋化作蝶
人们经常看到,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田野,画家与作家也常以此为创作素材,赞美人间的爱情之美好。也难怪早在14d0多年前梁简文帝就有“复此从风蝶,双双花飞上;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咏蚊蝶》)的诗句。在民间和许多民族宗教、习俗中,常视死去的人之灵魂终将会化为蝴蝶。 我国古典名曲名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外的佳作,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所表现的纯洁、坚贞,而又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最终以二人化蝶双飞而成为千古绝唱。曾令多少耳闻目睹过这一作品的人,在赞美与同情之中,更为二人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飞向美好爱情的自由王国而深深地祝福。
在国外西方一些国家,人们在婚礼上有的用蝴蝶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蝴蝶的绚丽多彩和阿娜多姿常给喜庆之日增添了美好的瑕想和欢乐的气氛,是将神话、宗教、民族与欢庆融为一体的集中体现。
昆虫与节日文化:
(1) 蚂螂节
蚂螂节是贵州省盛宁县红岩一带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初一至初三和十五举行,节期共4天。
据当地人的传说,这里的布依族人以前居住在湖北的蓟州、湖广一带,他们曾拥有稻田万顷。有一年发生了蝗灾,开始人们用锣鼓吓,蝗虫根本不怕,他们又用石头砸,虽然赶走了部分蝗虫,但稻谷也被打坏。后来,有人提议用稻草扎成草球,站在稻田两端用草球对打,遂将蝗虫赶走,使当年稻谷获得丰收。从此他们就在正月初一至初三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节日中象征性地用草球“逐赶蝗虫”,以为这样新年中蝗虫就不会成灾了。
在明初洪武年间,布依族的祖先随军征伐至黔,并在盛宁一带定居下来,打蚂螂的习俗也带入贵州。后来打蚂螂逐渐变成一种节日娱乐活动。现在每逢节日,年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前来参加打蚂螂球比赛。
(2) 蜂炮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