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的原因,他和西王母三清四帝伏羲女娲姜子牙这些人是什么关系?
玉皇大帝是道教尊神,即“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的主宰,又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大天尊”、“高上玉皇”、“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皇赦罪天尊”、“玄穹高上帝”、“天公”、“玉帝”、“老天爷”。
玉皇大帝即昊天上帝,无始以来,劫数久远,圣人应号,亦复无边。上帝本自然,垂象立号教化众生而有所祷也。常住妙有无迹真境中,地位崇高,永处太玄至真上天之上.已证八身:道身、法身、本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最高信仰“道”的神化,被认为是道的本体。
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权力无边,有穹苍圣主,诸天宗王之称,赞玉帝之尊,权大化,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而开天执符,主承太上无极大道之法旨而含真御历,金阙四御辅助,北极四圣佐护,神霄九宸大帝拱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统领万圣。
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玉帝是三清认可的管理天庭的神。
王母娘娘,又称:太华西真万炁祖母元君、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王母、西灵圣母、金母、王母、西姥等,全称为“上圣 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 瑶池大圣西王金母 无上清灵元君 统御群仙大天尊”。 《枕中书》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气炼精,生育万物,调和阴阳,光明日月,莫不由之。”
王母是中国神话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一部分学者认为西王母是西羌祖先神化的始祖女神。
在道教神话中,西王母是女仙之首,主宰阴气、修仙的女神,对应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
王母与玉帝并非夫妻关系。
玉皇大帝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极大,祭祀玉皇的仪式往往超越了三清的规格,玉皇即昊天上帝。
请问姜子牙为什么叫吕尚?
姜子牙叫吕尚的原因: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吕尚因为在周初做过太师,尊称“师尚父”,因而得名“吕尚”。
姜太公为什么要直钩钓鱼?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典故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姜太公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传奇人物,而他用直钩钓鱼更是被人津津乐道。他明明知道直钩不可能钓到鱼,为何还要一直坚持呢?这次就来给大家讲一下其中原因。
其实姜太公的这种做法放在现今来讲,那就是自我包装和自我营销。优秀的人一定是会懂得如何营销自己的,我们生活中也处处在经历着“营销”与“被营销”,在职场中也不例外。
俗话说职场似江湖,想要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并取得不俗的成绩,那就更要学会营销自己,特别是在上级面前,因为这关系到你是否能升职加薪。
说到如何营销自己,获得领导的关注,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姜子牙了,这位大神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就已经懂得了如何营销自己,并取得成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胸怀大志、不断学习的姜子牙姜子牙,姓姜名尚,又被称作姜太公或姜尚。姜子牙一生颇为传奇,年轻时家境并不好,也没有在高级学府读过书。不仅文凭不高,小小年纪还要出来打工补贴家用。年轻时做过屠夫,专门负责宰牛卖肉。
之后不甘平庸,自己创业开酒馆,也以失败告终。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宰牛做生意都不是他的志向,他一心想成大事,在日常工作之余,还不断学习知识,一直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但经过多年努力,到了70岁,姜子牙还是一事无成,闲赋在家。
当他并没有灰心,可能是经历了多年的失意和打击之后,让姜子牙终于开了窍。他不断地寻找机会,后来听说周文王姬昌正网罗天下人才,这让姜子牙喜出望外,觉得这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好机会。但欢喜之后,又苦于没有渠道与周文王见面,像他这种没有背景,没有关系,也没有钱的人,想见周文王那真得太难了。但姜子牙厉害之处就是不认命,没有渠道就自己制造渠道。
一场经典的包装案例他思前想后,想出了一个炒作自己个方法,不愧是大师,几千年前就懂得“炒作”一词如何运用。他打听到周文王经常在渭水河畔附近打猎,于是就在此隐居,每天到河边垂钓,而且他钓鱼的方式也很奇葩,用短竿、长线、直钩,还不用饵料,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而且在河边一坐就是一整天。
附近打渔的人都很奇怪他的做法,纷纷过来观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姜子牙就在此地火起来了,这就是现代的互联网思维啊,利用群众的力量来营销自己,不用花钱效果还好。在群为围观之时,姜子牙又趁机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 ,以便让大家迅速传播,姜子牙说了一段流传至今的经典话语:“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博钓王与侯 ”。句中“王与侯”指的就是周文王姬昌,这简直就是赤裸裸地向领导表白。
群众的力量果然是强大的,这些话很快就成了当时热议的话题,没多久就传到了周文王姬昌耳中,求贤若渴的姬昌迅速行动,去拜见姜子牙。二人见面相谈甚欢,姜子牙的军事谋略和治国安邦之道也让姬昌非常认同,于是就再三请求姜子牙出山辅佐自己治理天下。七十多岁的姜子牙终于得到了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总结这就是姜太公钓鱼的真正目的,也是一场自我营销的经典案例。但还要提醒大家一句的是,这个方法适合真正有才华的人,姜子牙能成功也是因为本身就知识渊博。如果没有真才实学,还要搞出大动静,那可能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也不可能成功。
如何理解姜子牙一人即苍生的信念?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我高中数学老师给我们讲过的一句话:如果能把“1”这个数字学会了,你的数学就学会一大半了。
那时候年纪还小,不是很懂数学老师说的这个话,难道“1”字真有那么难吗?现在虽然也是懵懵懂懂,但是也算是深有体会了。
那么如何理解姜子牙的“一人即苍生”的信念呢,个人认为既然是讲道德那么就可以用《道德经》里的话来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再从数学的角度等量代换,即一等于万物,万物即为一。
“一”是整体,也是个体。比如我们说一根手指是个体,5根手指则为一只手是整体,这个应该就好理解了。“一”可以无穷大,也可以无穷小,比如大到一个地球,小到一个细胞。再比如伏羲的“一画开天”,“元始天尊”中的元也可以理解为一的,一元复始。
然后再去看姜子牙里面所讲的一人即苍生的概念应该就可以理解个大半。按神话传说来说,自女娃造出第一个人开始,他一人就是天下苍生,从他开始,人越来越多,从个体变成了整体。一人即苍生,大概,也许,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晦涩难懂大概也是电影《姜子牙》口碑下滑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个问题要不是研究哲学或者国学的人,一时间还真的看不太懂。整部电影看完感觉似懂非懂最让人难受。成年人都如此,那么进影院的小孩子又能有几个能够理解呢?《姜子牙》这个道理讲的有点大了,步子也迈大了有点扯到蛋的感觉。
1、一人如露水,苍生如江海,并无分别。大人能理解,小孩就未必了。
2、愿世间,再无流离失所,愿天下,再无不公。对比现实,这话过度理想化了,而且说出来的感觉又很无奈,有种乞求怜悯的味道。
3、是人,是神,是妖,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在这个强调个性,追求个人利益的时代,这样的远大抱负似乎与时代格格不入,被吐槽也在所难免了。
现在网上吐槽《姜子牙》最多的就是说影片的故事没讲好,光讲大道理。
于是我想到了已故国学大师说过的一句话:中国人是最讲道理的,但是和中国人讲道理是最难的。影片的编剧明显社会经验不足,过于理想化,被吐槽很正常,不过并不妨碍他们赚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
以上仅为个人观影感受,如理解有误还请见谅。
历史上的姜子牙活了多少岁?
姜子牙活了多少岁,跟古代的平均寿命无关,也跟《封神演义》无关,历史上的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呢?
人的寿命本来就是不确定性的,最近英国女王的丈夫就活了99岁,当然了,中国古代也有比较短寿的,比如周瑜就是30来岁!
所谓的古代平均寿命,仅仅是一个概率而已,古代人的寿命没有办法平均的。拿平均寿命说事的人,要么缺乏常识,要么就是自欺欺人!
你知道古代的平均寿命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古代打战,士兵十多岁战死了,也被算进去了!这样的平均寿命,有意义吗?再说了古代留下来的数据又不是准确的数据,所以不能太把所谓的古代平均寿命当回事。
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影响力和历史存活时间,也就是说看他做了那些事情。
做事情是需要时间的,事情做的越多越大,那么用的时间就越长。这个应该是常识!
其一、姜子牙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业,把一个小邦周变成大国诸侯,没有几十年是不可能的,战胜殷商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从这个角度看,姜子牙长寿一点是不足为奇,据相关年谱推算姜子牙活了140岁左右。商朝末年,文王与姜子牙曾经对话于渭水之滨,姜对文王提出了“三常”之说:君王以举贤为常;官员以任贤为常;士民以敬贤为常。
简单说,就是非常重视举贤、任贤、敬贤,这个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人政治”!
姜子牙七十而辅佐周文王,八十而称相,
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王朝。
在周武王登基的第三天,姜子牙向周武王讲述了《丹书》中以仁爱治国的话,然后就被武王封到齐国。
在那里,姜子牙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又努力发展渔业、盐业和手工业,使齐国逐步成为诸侯中的强国。
据史书记载,姜子牙活了一百多岁,他死后,风光地葬于国都镐京。
姜子牙一生曲折坎坷而又轰轰烈烈,他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卓越贡献,但其中以军事成就最高,有兵书《六韬》传世!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从姜子牙一生的阅历来看,不长寿是不可能的,首先在和平年代,特别是经历了漫长的和平年代之后,社会还比较稳定,天下未乱之时,也就是商朝末年,这个时候想出人头地,年轻人几乎不太可能。
年轻人想成为宰相也几乎不可能,所以姜子牙80岁的时候担任宰相,这个是非常可信的事情,以此推断,治理周朝20年而灭商,而后又被封于齐,也是需要漫长的岁月,如果身体不好,周天子也不会封一个病殃殃的人去治理东方的大诸侯国“齐”。
咱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
咱们算文王他在位40年时,聘用这位姜子牙军师,到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时,姜子牙该是90多岁的老人了。
根据“太公吕望碑”引《竹书纪年》记载,姜子牙卒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21年康王之前是成王,他在位37年。
而成王之前的武王,死于牧野之战后二年,这样累算起来,姜子牙活了140岁左右。
而屈原《楚辞·九辩》则说“太公九十而显荣兮,意思是姜子牙遇到周文王时已经90岁了。
照屈原之说推算,姜子牙至少活了160多岁,这对生活水平不高,卫生保健条件很差的周代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奇迹!
顾颉刚先生撰写《太公望年谱》就有这方面的事情!
其二、姜子牙善于养生,喜欢钓鱼,有利于长寿,后世的演义小说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有几分真实性的,120岁其实还是一种比较折中的说法,不长不短的说法有人认为姜子牙活了97岁高寿,与他喜欢钓鱼有关。
垂钓是一种自我精神疗法。
在垂钓的时候全神贯注,直视鱼漂,忘掉了一切忧愁烦恼,充满了收获的希望。
当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被钓上的时候,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然后放竿投漂,又有新的希望。
俗话说钓鱼之意不在鱼,在垂钓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以增添对生活的乐趣、对人生的理解,通过钓鱼回归自然、养生怡情。
武王讨伐殷商的时候,更被封为国师兼三军统帅,讨伐商朝成功之后,姜子牙被分封到齐国为王。
在那个时代,姜子牙的权谋及事迹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后世的演义小说中,他被赋予了一种半人半神的地位,虽嫌过分,不过姜子牙活了一百多岁,在古代确实是有可能的。
周天子因革命,而得天下,得到之后,也有人反它,加上武王伐纣成功不久就死了,在他的儿子周成王时期,似乎经常有人造反。
周成王命姜子牙讨伐叛乱者,说五等诸侯、九州岛之伯,皆得讨伐。
齐国因此在不断四处征讨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大,到了战国时期,齐晋身为七雄之一。
姜子牙经历过的事情很多,活了一百多岁也不足为奇。
其三、姜子牙一生经历了商朝的四代君王,西周的三代君王,跨度之长令人瞠目结,但也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古代名人成长的一条线索传说,姜子牙,文韬武略样样精。
只恨商纣太腐败,怀才不遇潦倒穷。
家贫如洗七十过,长叹命运受作弄。
可见,姜子牙也是普通老百姓出身,不太可能青年得志,他能够脱颖而出,那也是靠后天的努力和长期奋斗!
他是中国历史上大器晚成之人的典范代表。
据《史记》记载,姜子牙是安徽临泉县姜寨人,先祖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
事实上,姜子牙后来辅佐了西周王,当了丞相,称“太公望俗称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也是齐国的缔造者,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
他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中国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
公元前1129年,姜子牙七十二岁
姜子牙生于公元前1200年。
在文王临死之前,召唤了他的儿子,吩咐他要尊重姜子牙,像对待父亲和师父那样。
当文王的儿子成王登上王位的时候,他娶了姜子牙的女儿作为王妃,并将齐地赏赐给他和他的子孙。
总而言之,姜子牙是“好饭不怕晚”!
也许,人的际遇是不可预测的。有的人少年得志,却晚景凄凉、结局悲惨;有的人历经磨难,大器晚成。
姜子牙八十始得遇文王,这个极端例子告诉世人,只要坚持,就有铁树开花的那一天。
传说姜子牙活了100多岁,他的生命力可真够强的。
假如他没有遇到文王得以大展宏图,可能寿命长不了,很可能郁郁而终。
综上所述,大器晚成,长寿一点也没有什么不正常,周朝八百年江山,相对秦朝和隋朝的几十年,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
那么,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姜子牙的长寿,所以,我觉得历史上姜子牙至少活了120岁,上限是160岁!历史上的姜子牙寿命就在这个区间内了!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