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至今没有设立,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奖给改善净化环境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
因为当代,这项奖励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最有资格获得。
中国兑现巴黎气候(减排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议承诺,具体日落实在行动上,为改善全球大气质量贡献最突出。
中国治理黄河千年水患,减少黄土高坡水土流失、改善东亚土地环境效果明显。
中国治理荒漠和沙漠硕果累累,遏制了蒙古高原沙尘暴向东亚、美国蔓延或影响,绿化了东亚大地。
中国努力提高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单产量,最大程度利用了现有耕地,减少了对原始植被的破坏。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亮点突出。在保护大熊猫、藏羚羊、雪豹、长江豚、麋鹿,拯救东北虎、朱鹮等野生动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在防疫未知(新冠)病毒泛滥给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并展现出不输与任何国家的生物科技实力。取得的靓丽成绩单摆在那里可鉴。
诺贝尔奖虽然没有单列的《环境奖》项目,但环境奖与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生物或医学奖》、《和平奖》都有关联。上诉列举的理由,如果严谨分析判断,完全应该给中国科学家和环境治理专家授奖。
中国科学家和环境治理专家为何没能获得诺贝尔有关奖项?就一句话;《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已背离了诺贝尔先生生前遗愿“——诺贝尔获奖者只看科学成就,不分国籍、地域、民族、信仰等差异”。
现在《诺贝尔奖》蒙上了青睐欧美国家的政治色彩,成为欧美国家自娱自乐的游戏,它可不是为东方国家设立的。东方国家即使科学成就突出,要获奖的概率也非常小。例如;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对世界的环境改善、对世界的农业科技和粮食安全做出了举世无双的贡献,袁隆平没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战争贩子”奥巴马获得了。
中国能不能设立一个钱学森奖来取代诺贝尔奖呢?
好的出发点,但不可行。
我们国内已有最高科学荣誉的奖项,不需要再设更高的奖项。设立世界范围的最高科学奖,科技实力尚未达到,任重而道远。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让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诺贝尔奖,除非我国的科技实力全面领先世界。
量子纠缠不是提了很多年了吗?
获奖的这仨人,证明了“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不成立”。1、量子纠缠是啥玩意?
简单说,“纠缠”是一种状态。两个量子处于纠缠状态,甲量子呈现A状态时,不用看乙量子,就能知道它肯定呈现的是B状态。
2、本次诺奖与量子纠缠没什么关系。量子纠缠只是那仨洋人做实验时使用的手段。
3、贝尔不等式又是个啥?贝尔不等式说:世界是非定域性的,不可以用局域变量来确定。
简单解释一下,贝尔不等式说:屋里有一堆人,发现其中一个是张三,不能证明其余人都是张三。
4、三个洋鬼子证明了啥?三个洋鬼子证明了,在量子世界里,屋里有一堆人,发现其中一个是张三,其余人肯定也都是张三——不过,是张三的其他形态。
5、都说爱因斯坦的论断错了,爱因斯坦错在哪?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纠缠违背定域实在论。
换句话说,爱因斯坦认为,看到甲量子呈现A状态,不能断定乙量子就一定是B状态。
6、量子力学的奇妙之处在哪?量子力学认为,一旦对这个世界进行观测,就会改变它。
比如,张三是个孩子,正在写作业。
你不看着张三,张三就卖呆;你看着张三,他就乖乖写作业。这就叫“一旦对这个世界进行观测,就会改变它”。
7、三个洋鬼子的研究成果有啥用?往大了说,以后再搞量子信息技术就有基础了,这些成果就像“铁红了别摸”一样可信。
往小了说,没用。
但是诺奖压根就不想发给其他人。不发给他们仨发给谁?就好像闹相声大会的时候,几个艺术家互相争一等奖,最后说:都别争了,咱谁也别占便宜,都不要这个一等奖了,把一等奖给哑巴,行不?
恭喜获奖。从300万年前至今,人类的主要行为就是排除异己。为何教育难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是中国学生的智商虽高,但对问题的思维方法式与西方不同,解决问题的结果可能是先进的,但难获西方认同。二是作为西方人设立的诺贝尔奖,中国人的学术成果难被其认同是预料之中的事。三是国人在西方搞科研的人不竞是少数,而在国内的又受制于条件等原因(近年来虽有大的变善、质的飞跃,但时间太短)故获奖机率远远低于西方或亚洲其他国家。四是学术环境也是一个不忽视的的问题,当然,现在好多了!此外,个人的创新意识、中文在西方的普及程度以及对高质量中文科研成果转换成英文的水平等都无不受到影响。
陈忠实的白鹿原也闻名于世?
如果拿单本小说来比较的话,我觉得,《白鹿原》堪称当代长篇的标杆,当代还没有哪一部小说能达到《白鹿原》的思想高度,把它说成是巨著没有任何问题。
《白鹿原》是我们陕西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耗费6年时间写成的呕心力作。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没有及时用世界上主要语种翻译出去,向全世界推广,如同养在深闺无人知。
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奖,跟他的作品从80年代就开始通过翻译走出去有极大关系。莫言很多小说也早早在80年代就拍成了电影,如《红高粱》系列。看电影比看小说直观很多,普通人都能看明白,这又增加了他的推广力度和影响力。
《白鹿原》是近10年才被拍成了影视,整整比莫言推出影视作品晚了30多年。
另外,莫言的小说在写作手法上跟国外作家保持得比较近,像什么现代主义,意识流,魔幻主义等等,他都大量运用,也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
《白鹿原》虽然也借鉴了一些国外的表现手法,如开头就模仿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总体上,手法没莫言那么丰富和详尽,陈忠实主要还是以中国传统的历史小说的表现手法来构建这部小说的。
其二,《白鹿原》中讲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及道家的无为思想,等等。这些文化和思想外国人未必能参透其中的内涵。
《白鹿原》中运用了大量陕西方言和俚语,即使国内读者想读懂也不容易,想让国外读者读明白就更难。
并且,方言和俚语对翻译是极大挑战,即使翻译出来,也会把韵味和内涵丧失许多。
莫言的小说以通俗的现代书面语,夹杂一些口语写成,方言俚语运用较少,翻译起来相对容易。
其三,东西方意识形态和评判标准不同,所造成的结果。
莫言的小说具有批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民族劣根性,以及人性的肮脏和丑陋。诺奖评委会历来对这类小说持欢迎态度。像2003年南非作家库切揭示非洲大陆的不幸,2005年奈保尔表现印度和拉美地区的黑暗,这些作品都属于这种情况,成为被看重的理由。
《白鹿原》揭示的是民族密史,注重对“道”的阐释,以及“道”在精神信仰中所体现的积极作用,比起莫言,陈忠实的文本没有那么尖锐和激烈,不太符合西方人的胃口,也就不容易得到诺奖评委的青睐和推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