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大使,如何评价沙特失踪记者卡舒吉遇害这件事?
沙特记者卡苏吉事件暴露了中东地区另一大地缘矛盾,既沙特和土耳其之间的矛盾。
土耳其和沙特都是逊派区域,沙特目前是中东逊尼派的领头羊,但其实,沙特是逊派中的瓦哈比派,这不是逊派正朔,而真正的正朔是埃及和土耳其。
之前作为北约成员的土耳其都是在向西看,但埃尔多安上台之后开始强调土耳其中东国家和伊斯兰国家的属性。回归中东的土耳其,开始在伊斯兰世界扩大影响力,在反以问题上,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比起已经因为美国的关系和以色列和解的沙特及海湾国家,土耳其要更加的强硬。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事件一发生,埃尔多安就驱逐了以色列驻土耳其大使。
在对待伊朗问题上,土耳其要比海湾国家理智和温和的多,伊朗不仅是土耳其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而且双方以叙利亚危机为纽带,形成了俄罗斯、土耳其、伊朗三国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
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趋于强硬的埃尔多安支持的是哈马斯,但由于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一样,是伊朗一手扶植起来的,所以却是沙特反对的巴勒斯坦力量。
其实相比这些矛盾,土沙双方还存在着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既,同时伊斯兰色彩的土耳其,其世俗化的体制给了所有中东伊斯兰世界一个发展方向,而这是沙特王室最忌惮的。
在卡苏吉事件中,有个很简单的疑问是,为何萨勒曼王储非要对卡苏吉采取这种方式。要知道,卡苏吉作为记者,在公开场合只是批评了其政策和批评了沙特部分制度,生活在英国等国的沙特人多了,批评起沙特比卡苏吉严重的的有人在,即便是在沙特国内,关于王储的批评之声也都存在。据外媒披露,卡苏吉犯了忌讳是因为其掌握有沙特王储的几份黑材料,这才是其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
而美国之所以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被土耳其牵着鼻子走,也是因为这批黑资料也牵扯到美国。
据外媒披露,卡苏吉掌握的第一份黑材料是萨勒曼是犹太—瓦哈比联盟的实际掌舵人。这点从也门局势中就能看出,王储是组建联军干涉也门局势的第一人,在也门战场上,沙特联军阵营存在着以色列军事顾问。美国的反伊朗同盟核心圈就是以色列—美国—沙特。
而在沙特国内,存在着犹太-瓦哈比联盟与沙特伊斯兰两大势力之间的斗争,沙特王室内部的斗争不是嫡系和旁系之争,本质上是前者。
卡苏吉掌握有沙特与以色列达成的“和解协议”的资料。据悉,该协议中,萨勒曼与以色列制定了一个剃除巴勒斯坦的计划。
2017年11月,黎巴嫩媒体曾泄露过该备忘录。协议大致内容为,沙特放弃巴勒斯坦人回归故土的权力,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的一部分。作为回报,沙特、以色列、美国在波斯湾东边建立一个美以沙军事联盟。在此基础上由沙特牵头与美国以色列组建中东小北约,开启对伊朗的军事计划。
显然,今年美国多次撮合海湾国家以沙特为首组建一个阿拉伯版北约,共同防御伊朗。显然,事态的发展就是沿着协议的规划走的。
卡苏吉还掌握有诸多黑材料,每一份,都是一颗雷。足以让中东沸腾起来,这才是其遭遇如此境遇的原因。
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沙特和美国才会投鼠忌器,被土耳其牵着鼻子走。你知道哪些细思极恐的历史细节?
美国“大学航空炸弹客”案件,炸弹客高智商的作案手段,令人出乎意料!
炸弹客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美国上个世纪大名鼎鼎的“大学航空炸弹客”案件。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联邦调查局为了处理这起案件,花费了足足500多万美元,成为FBI历史上最昂贵的调查案件之一!犯罪嫌疑人是一位智商高达167的天才(爱因斯坦智商也才160),他16岁就被哈佛大学录取,25岁博士毕业。当时他写的毕业论文,在全美国就只有十几人能看懂。如果照正常的人生路途,他肯定有着一番大好前程,可为何最终却选择成为一名“炸弹客”了?这之中他又究竟经历了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名“炸弹客”。
炸弹客——泰德.卡辛斯基1978年5月25日,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收拾快递时发现了一个棕色的快递包裹,但由于包裹地址错误而无法派送。无奈之下,这名工作人员只得把该包裹退回给了寄件人。这件包裹被美国西北大学一名叫巴克利的教授接收了,巴克利在收到这份“礼物”时,也是一脸的纳闷,因为他自己最近根本就没有寄过东西。在检查包裹后,巴克利在快递盒的边角处发现了一行小字,上面写着:“这可能是一枚炸弹”。为了安全起见,巴克利首先通知了校警,当校警赶到并打开包裹时,突然一声巨响,这名校警的左手被炸弹碎片轻微划伤,不过好在并没有发生严重事故。从这枚“炸弹”的制作水平来看,其制作水平非常之低,甚至都可以说算不上是一枚炸弹。所以当时校警也并没有重视这起案件,他们认为这只是校园里几个调皮捣蛋学生的恶作剧,之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一系列爆炸案的开始!
1979年5月30日,美国西北大学一名叫约翰.哈里斯的研究生收到了一个陌生人的邮包,当他三两下打开邮包时,突然发生了爆炸。不过万幸的是,爆炸只造成了哈里斯轻微的割伤,而这起事件,依旧没能引起警方的重视。1979年11月15日,一架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的飞机在飞行途中,行李舱突然冒出了大量浓烟,在危急情况下,飞机只得紧急着陆。在飞机安全着陆后,经过初步调查发现,在行李舱中居然藏有一枚邮包炸弹。这包炸弹可不得了,其威力足以把飞机行李舱炸出一个大洞,可直接导致客机空中解体。有惊无吓的是,好在当时邮包炸弹的计时器坏了,这才没有引爆成功。由于这起事件性质非常恶劣,并严重威胁到了美国民众的安全,此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便开始介入,并为此还成立了特别调查组。然而就在FBI全面调查的同时,爆炸案又发生了!
1980年6月10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珀西.伍德在自家厨房被炸弹炸伤,而且伤势很严重。奇怪的是,炸弹是被藏在一本掏空的书中,而就在收到这本书之前,伍德还曾经收到过一封匿名信,信中这样写道:“过两天你将收到一本你非常感兴趣的书”。伍德可是航空公司总裁,他这一受伤,令FBI深感震惊。可在这一时期,FBI对这一案件依然还是一头雾水。不过在伍德这起案件中,美国联邦调查局得出了一个结论:这起爆炸案和之前的邮包炸弹是同一人所为。他们把大学(University)、航空公司(Airline)和炸弹( Bomb)的英文单词组合起来,把这起案子命名为UNABOM,称凶手为“大学航空炸弹客”!
FBI调查过程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这个“炸弹客”在受到FBI高度关注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收手。1985年12月在加尼福尼亚州,当地一位38岁的电脑商老板休.斯克鲁顿,他走在在商店外的停车场时,突然之间就被炸开,当场死亡。经过FBI调查发现,这个“炸弹客”制造的炸弹威力是越来越大了。为了加快进度调查,特别调查组的人员直接增加到了150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汇聚一堂,但凶手十分狡猾,他制作炸弹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比如废弃的易拉罐、钉子、树皮、树枝、树皮等等。而且在制作材料上还会刻意保留一些指原有的纹,进而来误导警察的调查方向。所以想通过分析炸弹的组成来找到凶手,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多位受害人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共同点,案件一度陷入了僵局。
直到1987年2月,美国犹他州再次发生了爆炸案。这一次,同样还是一个电脑商店的老板,他在路过停车场时,被伪装成木头形状的炸弹给炸伤了。不过这一次美国联邦调查局经过调查,破天荒的找到了一位现场目击者。根据后来做的笔录,这名目击者说道:“我看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男子,在停车场放下一个奇怪的东西后就迅速离开了,之后没多久就发生了爆炸”。警方根据这名目击者的描述,绘出了轰动一时的“炸弹客”画像。但当时炸弹客是带着帽子和墨镜,因此很难辨认出他到底是谁,所以这张画像对案件也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就在这起案件之后,炸弹客却神奇的消失了,几年下来再也没有发生过相似案件。直到六年后,1993年6月,炸弹客在短短三天之内连续制造了两起爆炸案。一位是加尼福尼亚州的遗传学家,一位是康涅狄格州一所大学的计算机教授,这两人都受到了严重的爆炸伤害。
泰德.卡辛斯基而此时,距离第一起校园爆炸案已经过去了15年,15年的时间里,FBI发现这个凶手对于木材是似乎有着异常的迷恋。在他自制的炸弹中,最常用的就是树枝、树皮等木料,而且有些受害人的名字也带有“木”这个字,比如之前的被书本炸弹炸伤的珀西.伍德(Percy.Wood)Wood翻译成中文就是“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发现。案件调查迟迟没有进展,美国民众对于联邦调查局越来越怨声载道,而炸弹客也是越来越猖狂。1994年12月,一位广告公司的高管被炸没了; 1995年4月,一位林业协会的主席也被炸没了。而就在1995年4月24日这一天,这名炸弹客居然主动联系媒体,他要求在主流报纸上刊登他长达三万五千字的论文。如果媒体同意发表,他就停止持续17年的连环炸弹案,后来经过考量,为了尽早抓到凶手,当地主流报纸刊登了这篇论文,并将其命名为“炸弹宣言”。
然而这篇文章的发表,其内容在社会上评价可谓褒贬不一,甚至一些人把这名炸弹客当成了“精神领袖”和“偶像”。但所有的这些对于FBI来说,都不是重点。很快FBI发起了炸弹客的高额悬赏通告,呼吁民众积极提供有用线索,而这波操作很快就起到了作用,线索如洪水一样踊跃而来。FBI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接到上千个电话,然而其中大多数都是冲着奖金来的,有用的非常之少。
凶手归案直到有一天,一位叫大卫.卡辛斯基的美国人和他的妻子琳达,两人在看到报纸后,觉得报纸上所写的内容和自己哥哥泰德.卡辛斯基经常发表的理念,非常相似。而且文章中的一些用词和语法和哥哥泰德的风格几乎一致,因此两人怀疑哥哥泰德就是作案炸弹客。而为了谨慎起见,大卫找到了以前他和哥哥的信件,还请了私家侦探。私家侦探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基本可以确定,泰德就是“大学航空炸弹客”的幕后凶手。大卫和自己的母亲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心里非常难过,因为一边是自己的亲兄弟,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然而转手他们就将所有的线索提供给了FBI,并获得了高额赏金。1996年4月3日,炸弹客泰德在他隐居的小木屋里被抓获。到此为止,美国联邦调查局追寻多年的炸弹客,终于落网了。1996年4月,泰德被以非法运输、制造炸弹、谋杀三项罪名起诉泰德。而之前举报泰德的家人和他们请到律师却认为,泰德患有精神疾病,以此向警方申诉,企图逃脱罪名。
泰德.卡辛斯基被抓获(剧照)但炸弹客泰德却坚决不认同自己精神方面有问题,顺便还解雇了请的律师。1998年1月22日,泰德为了避免死刑,主动承认了犯罪事实,最终被判处为无期徒刑,不得假释!“炸弹客”泰德从1978年到1995年17年间,一共邮寄或亲自投递了16次包裹,导致3人死亡,26人不同程度的受伤。FBI在追踪泰德的过程中,动用了几百名专家和特工,总共花费了超过500万美元,抓捕了两百多名嫌疑犯,走访了上万名群众,调查了两万多条线索,最终又悬赏了一百万美元,是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花费最多的调查案件。而当这名“大学航空炸弹客”的真实身份被公布之后,引起了美国民众一片哗然,因为这个泰德的人生经历真的太不平凡了。
泰德.卡辛斯基1942年5月22日,泰德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他本人是第二代波兰的移民,他有一个弟弟,之前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卫.卡辛斯基。兄弟俩人从小就很聪明,1952年,当时正在读五年级的泰德接触了智商测试,结果显示他的智商高达167,而爱因斯坦的智商也才160左右。泰德如此高的智商,注定了他会有不平凡的一生。在中学时期,泰德对数学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很快就掌握了更高级的高等数学,15岁时,泰德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1958年泰德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了,而且进校之初就获得了一大笔奖学金。在大学期间,泰德依然优秀,当时很多同学对他的评价都是“是个天才”!1962年,泰德从哈佛大学得到数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分别在1964年和1967年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而1967年泰德在博士毕业时,他所发表的论文“边界函数”,直接荣获了密歇根州最佳数学论文奖。但这篇论文让当时学校的老师满头问号,因为他们根本就看不懂。无奈之下,学校只得邀请了全美顶尖的几位数学教授,一起来研究泰德的这篇论文。结果这些资深教授给出的结论是:“论文太有深度,很多地方都看不懂”。后来经过研究,这篇论文全美就只有十几人能看懂。年仅25岁的泰德博士毕业后,成为了当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数学助理教授,不出意外的话,泰德肯定有一番大作为。可就在任教两年后,泰德毅然辞掉了这个职位。不久后,他搬到了蒙大拿州一处偏远的小山上,过起了几乎原始的隐居生活,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通讯设备,食物也只有靠泰德自己种地或者打猎来获取。
没有人知道他为何会这样做,本着大好的前途不要,却选择住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而且这一住就是好几年!然而,就是在这间小木屋内,泰德制定并实施了他的终极计划。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有一念之隔,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从一个高材生变成一个罪犯的呢?他那我们或许可以从他发表的那篇三万五千字的论文中,可窥探一二,他认为工业的发展将和人的发展起冲突,于是在这样的想法下,他将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一一作为他的袭击目标。大家对于泰德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怎样看的了?
泰德.卡辛斯基文/壹刀令
二战时期有哪些特别有名的士兵?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形容狙击手再合适不过了,他们神出鬼没,一不留神就让你脑袋开花,他们往往是能够改变战局的关键,也是让敌人疯狂和崩溃的神秘人物。
让我们来看看二战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狙击手。
狙击之王—科宁斯(德国)作为柏林狙击学校的校长,他技艺超群,射术精干。但可惜没有找到他射杀的具体材料,考虑科宁斯为德国培养出了众多狙击射手。
他在1943年曾被派往斯大林格勒专门击杀苏联的神枪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后被其击毙。科宁斯为《兵临城下》的同名角色原型。
狙击女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苏联)因狙杀306名德军,36名德军狙击手,被授予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和金星勋章。二战结束后她在苏联海军供职,并晋升海军少将军衔。创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神话。
1976年,以她为主题,苏联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她的事迹后来更是被拍成影视《女狙击手》。
蒂亚斯海岑诺尔(德国)作为德国国防军在二战中狙击手射杀记录第一名的马蒂亚斯·海岑诺尔,他的记录为345次猎杀。他曾经表示,衡量一个狙击手的成功之处不在于他射杀了多少人,而在于他能对敌人造成如何的影响。
德军狙击王—瓦西里扎伊采夫(苏联)苏联陆军的一位著名狙击手,他因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在二战期间共击毙德军400名。由他培训的狙击手共毙敌约一万名。战后他被提升为陆军少将。
之所以把他位列第四,不仅是因为他为狙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是由于他战胜了德军最著名的狙击手之王科宁斯。
《兵临城下》就是以瓦西里·扎伊采夫为原型。
尼古拉雅克里维奇伊林(苏联)尼古拉·雅克里维奇·伊林,前苏联著名狙击手,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个人战绩是射杀494人。
伊万西德萨连科(苏联)出生于1919年9月12日俄国的斯摩棱斯克是原二战时红军军官,他是最顶尖的苏军狙击手之一,他枪下有超过500的亡魂。
美国海军陆战队约翰.巴斯隆是一位纯粹的军人,一位真正的军人,为战场而生,在战场而死。
二战里美军单兵杀人最多的人。
1942年10月24日,约翰.巴斯隆在瓜岛的成名战里,阵地遭到近3000日军攻击。巴斯隆用2挺机枪顶住了日军冲锋,日军死伤惨重。美军战斗记录军官判定死于他机枪射击的日军大约在1500-2100人之间。加上之前和之后他在瓜岛和硫磺岛参加的战斗,估计他击毙的日军士兵人数在2000-2200人之间。
Gunnery Sergeant John Basilone(1916年11月4日 –1945年2月),通译约翰·巴斯隆/约翰·巴斯龙,是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传奇战斗英雄。他在1942年的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中,获得荣誉勋章;在1945年的硫磺岛战役中阵亡,获得海军十字勋章。巴斯隆是二战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荣誉勋章和海军十字勋章的海军陆战队战士。
杰克·丘吉尔,1906年出生在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锡兰。年轻的时候就对射箭充满了兴趣,并且在1939年代表英国参加在奥斯陆举行的世界射箭锦标赛,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战爆发后,杰克·丘吉尔应征入伍,加入英国远征军远赴法国参战。
他仅靠自己手里的一把苏格兰阔剑和一副英格兰长弓就上阵杀敌。他曾用自己手里的冷兵器俘获了42名德国士兵和一门迫击炮,两次获得英国政府颁发的杰出服役勋章。京特尔·维岑茨(Günther Viezenz),二战中单兵摧毁坦克的第一人。身为德国陆军第252步兵师的士兵(二战后期官至上尉),他在二战东线战场共击毁21辆苏联坦克,是骑士铁十字勋章的获得者。请注意,照片上他右臂上的坦克图案袖章。 弗里兹·克林根贝格,武装党卫军上校。1941年4月12日,他带领7名士兵拿下南斯拉夫首都, 俘虏共约l300士兵,再加上市内的20万平民,他们全部成了这支仅有7人组成的小分队的战利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著名坦克手是奥托·卡里乌斯,共摧毁178辆坦克以及130门火炮。
杜特尔特允许警长可以自由击毙毒贩?
看看老杜禁毒战争的效果。
2016年,菲律宾警方在6.2万次以上的禁毒行动中击毙了3151名毒贩,逮捕了约8.4万涉毒人员,另外有超过130万涉毒人员自首。
菲律宾人口约为1亿出头,这么多的涉毒人员被击毙、逮捕、自首,禁毒效果可以说卓有成效。
2016年,菲律宾经济增速达到了6.8%,最近几年,菲律宾的经济表现良好,经济增速居东南亚国家之首。
2016年,外国承诺的对菲律宾的投资、援助和贸易价值超过350亿美元。
可以说,菲律宾的经济表现,离不开老杜的铁腕禁毒战争。
截止到2018年,居“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组织公布的“2018全球报告”,杜特尔特上任一年半来,有超过12000人被杀而根据菲律宾警方的数据,菲律宾的禁毒战争在打响2年多后,菲律宾警方已在全国42045个行政区中,清除了12177个行政区的毒品,有超过24万人涉及毒品案件被捕,菲律宾警方开展超过15万次的扫毒行动,抓获各类涉毒人员超过153万。
当然,这些涉毒人员大多数是居住在贫民窟的年轻人。
反观墨西哥,为了和西方接轨,在1990年代就废除了死刑,结果,成了全世界毒贩最猖狂的国家之一,任何新上任的州长、市长、警察局长,只要敢扫毒,分分钟就横尸街头、全家遭殃,许多毒贩猖獗的地区,连军队都不敢进去。
为了扫毒,墨西哥在2003年宣布发动禁毒战争,集中了数以万计的军队对贩毒集团开战,而墨西哥仅两个最大的贩毒集团拥有的武装人员就超过十万人,且拥有大量的重武器,军事实力甚至超过墨西哥军队,在多年的战争中,有超过20万人死亡,多达3千人失踪,墨西哥政府先后发现了850多个秘密坟墓,而仅仅在2017年,就发生了2万7千起谋杀案。
虽然毒贩们罪大恶极,但是除了在战争中被打死的,抓进去的毒贩在监狱里可以享受良好的待遇,甚至在监狱里也能继续贩毒,然后放出去继续搞毒品,反正死不了。
相对墨西哥毒贩的猖獗,菲律宾的毒贩虽然还比较嚣张,但已经远不复当年的猖獗,菲律宾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改善。
当然,老杜这么搞,肯定是被西方舆论大肆鞭挞的,无非是“侵犯人权、践踏法律”,怎么怎么的。
但是,所谓人权所谓法制,这些是在社会秩序建立并稳定之后才能建立的,连秩序都没有,都不稳定,如果乱搞民主法制自由,那引发的只有更加的混乱和无序、乃至杀戮和丛林法则。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菲律宾警方在执法过程中必然有一定的执法过度甚至冤杀错杀的情况,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点代价是值得的。
如果菲律宾也和墨西哥搞得那么一套,以菲律宾那破碎的群岛国家状态,许多地区还存在分离主义运动的情况,必然比墨西哥更加无序和混乱。
乱世用重典,秩序稳定了,生产力就上去了,老百姓日子过好了,各项社会建设也能持续开展下去。
让人想来细思极恐的真实历史故事?
这样真实的历史事件太多,枚不胜举。简单列举较近的十件:
第十位:1999年9月13日,一枚威力强劲的炸弹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一个居民区摧毁,118人死亡。
第九位:1996年11月23日,劫持者强迫一架埃塞阿比亚民航班机冲进印度洋,令127人丧命。
第八位:1995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一栋政府大楼遭遇炸弹袭击,共169人在事件中遇难。
第七位:2004年3月11日起的马德里系列爆炸案,200人死于事件当中,1500多人在爆炸中受伤
第六位:2002年10月12日,印度尼西亚度假胜地巴利岛上连续发生两起炸弹爆炸,酿成202人死亡的惨剧。
第五位:1998年8月7日,“基地”组织用炸弹袭击了美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大使馆,共造成253人死亡。
第四位:1988年12月21日,一枚炸弹在美航103班机上被引爆,机上259人和地面11人因此遇难,造成震惊世人的洛克比空难事件。
第三位:1993年3月12日,在印度孟买连续发生了13起炸弹袭击,接着印度教穆斯林还举行暴动,造成300人死亡。
第二位:1983年10月23日,贝鲁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兵营与另一个法国伞兵营地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300人丧生。
第一位: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911事件”,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劫持民航客机撞向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造成超过3000人死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