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岛火药搭配,近代军阀是如何维系自己的军队的?
说到民国军阀维系自己的军队,有个说法,靠三缘:血缘、地缘、业缘。
咱们分别来说一说。
近代社会,宗法色彩还是相当重的,一个人发迹了,提携自己家族亲友,这是责任义务,而被提携的家族成员或者亲戚必须忠诚,并且有责任义务去监视外人,不能让外人的反叛不轨行为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简而言之,还是那句老话,“打架要靠亲兄弟,上阵需看父子兵”。
这是朝好了说,血缘是忠诚的纽带,如果朝坏了说,血缘对维系一支队伍同样有着“钉子”般的作用。
此话怎讲呢?
在宗法社会里,一个人如果背叛了跟他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仅本人要承受巨大的社会谴责的压力,其他人轻易也不敢收留,放在军阀圈子里,如果有人这么干了,这个人就算是废了,不可能再有出头之日。
正因为亲缘既是纽带,又是钉子,所以自家人一定是军阀的第一选择,而且还会尽力栽培,争取都放在关键位置上,以达到维系整体的目的。
简单举几个例子:张作霖培养张学良,那可是早早地就交出了奉军的家底;直系的曹锟,向来以自家亲兄弟曹锐、曹瑛为心腹;皖系军阀张敬尧,大事只用“舜、禹、汤”三兄弟;四川军阀杨森,干脆把军中的机枪大炮全都交到了侄子杨培元、杨汉忠手里。
如果本家没有能干的,众军阀们也会将家族中的平庸之辈放到诸如参议、参谋、顾问、军需官之类的闲散岗位上去,一来是给一只有油水的饭碗,二来是让这些人在基层中充当眼下。
然而,纵观民国时期的军阀史,北洋时代任用亲缘的,最终都是维系了一时,毁了一世。张作霖的奉系是这样,曹锟的直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还是老蒋明智,先进行高端联姻,再用以此结成的血缘来打造核心班底的一部分,明显高明了许多。
地缘自古以来,中国人用人,除了自家人,都好用老乡。
其中的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当社会处于传统而又封闭的农业社会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固化,长期共处于同一个地域、同一个环境,大家的语言习俗、生活习惯都差不多,这样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建立一种很可靠的乡土认同感。
简单举几个例子:奉系的张作霖一做奉天督军,立刻就将所有在奉天任职的南方人解递出境了;山西的阎锡山,用的多是五台人;湖南的何键是醴陵人,更是“非醴勿视,非醴勿听,非醴勿用”;贵州的周西成,干脆把家乡桐梓县能识字的人全都拉出来做了官,到最后弄的乡里连个写信的人都找不出来。
有一个现象,过去很多,现在也有,那就是一个人发迹之后,往往对家乡格外施恩施惠,像张作霖于海城、陆荣廷于武鸣、张勋于奉新、阎锡山于五台,民国军阀们这么做,除了“富贵还乡”的心理,更多地还是让家乡人感恩戴德,进而能够前仆后继、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
业缘血缘牢固,地缘可靠,但这两缘都有致命不足,那就是自家人、老乡能力跟不上,不能与时俱进又该怎么办?
业缘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简单说,同学、同事、师生、结义兄弟,都能归结到业缘的范畴,其中,军阀大佬们最爱用的是制造师生关系,因为这种方式,效率高,能尽可能多地笼络到需要的人才。
民国时期,通过制造师生关系以控制军队的始作俑者,应该是北洋之虎段祺瑞。
凡北洋军阀早期各系统的各种陆军学堂,段祺瑞均为名义或者实际上的总办,因此凡是北洋系统各学堂出去的人,在名义上都是他的学生。
皖系的核心骨干,例如靳云鹏、傅良佐、曲同丰、郑士琦等等,都是他在小站时期随营学堂的学生。
相形之下,在这一点上,袁世凯领悟的反倒比段祺瑞晚,后来到控制不住局面时,还跟段祺瑞学步,搞了一个类似高级军官培训处的模范团,自任团长,想以此重新将北洋军权重新聚拢到自己手里,可是袁世凯忽略了一点或者说关键条件不具备,这么搞需要一个栽培的过程,然而当时的形势,袁世凯显然已经大势已去了。
段祺瑞的这一招,也是脱胎于过去,但却十分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和实际,因此,整个民国时期,但凡大一点的军阀无不办有军事学校、讲武堂和学兵部队,并且都要由自己来兼任校长或者主官。
当然,最成功的还是老蒋,凡国民党的各种军事学校,他都是校长,嫡系部队就是所谓的黄埔系。凡黄埔出身的,均可称呼他为校长,以示亲厚。
看民国军阀大佬以“业缘”用人,厉害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既会耍家长作风,又舍得撒钱。
冯玉祥和手下的十三太保就是一种准父子的封建关系,韩复榘都是方面大员了,让跪就得跪。
如果从这方面比较谁最成功,个人觉得是张作霖,一来他不做作,二来他的打骂有江湖情义的味道,关键是打骂之外,舍得撒钱。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说,那就是民国军阀大佬好拜把子,这其中张作霖依旧是佼佼者,他的那些拜把子兄弟如张作相、吴俊升、张景惠,个个都不白给。
吴俊升做到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张作相做到了辅其子上位;张景惠至少给其收了尸。
站在今日的角度看,不管是“血缘”、“地缘”还是“业缘”,都不过是一条绳索,现如今这些绳索依旧还在,只是又有了一些更高级的绳索罢了。
中国422位皇帝?
说起最敬佩的皇帝,明成祖朱棣自可位列其一,不论其他,仅凭“天子守国门”就足以令人敬佩。
一、登基为帝,号角吹起1402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朱棣终于率军踏破南京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位。此时的他,看着朝堂下的文武百官,回想起自己三年多的“靖难”之旅,不禁唏嘘不已。“张玉、陈亨、徐理等等,多少能臣武将战死疆场;铁铉、盛庸、平安等等多少名帅败于我手;我忙碌半生,历经三年生死征战,如今我大权在握,君临天下,后半生足可安享太平了吧”。然而,他不曾想到,另一场战争的号角才刚刚吹起。
二、战事初起,初议迁都1403年三月的一天,朱棣紧盯一份奏折,眉头紧皱,恼火至极。原来这是一份蒙古突袭辽东的军报,蒙古在辽东地区大肆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军士、民众死伤无数。朱棣不断的在思考:为何北方防御如此薄弱?一个小小蒙古部族竟如入无人之地?如此下去,我大明脸面何在?我大明百姓安全何在?不行,我要迁都,我要以帝尊身,护我家园。于是他召集大臣,宣布欲要迁都北京,命令各部准备迁都事宜。
三、战事再起,出兵失利此时的蒙古帝国,“黄金家族”逐渐衰弱,再也无法掌控诸多部族,昔日强大的帝国,最终分裂为鞑靼、瓦刺、兀良哈三部。其中鞑靼部族仍以成吉思汗血脉为主,此时的鞑靼对明朝恨之入骨,采取坚决抵抗的政策,并在1409年四月残杀明使,以表其志。此举深深的刺激到了朱棣,他决定派遣大军狠狠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野蛮人。七月,朱棣派遣邱福率领十万精锐北赴破敌,望着渐渐远去的大军,朱棣已然想到了他们凯旋时的模样。然而,仅仅一月不到,他便惊闻噩耗,主将战死,十万明军,全军覆没。
四、五征蒙古,迁都“国门”1410年,朱棣重新调集大军五十万,亲讨鞑靼,此战最终使得鞑靼大汗阿鲁台屈服称臣,在之后的岁月里,朱棣为了瓦解蒙古诸部的威胁,在1414年,出兵亲征瓦刺,胜之;1421年,朱棣率军大败兀良哈,同是这一年,朱棣完成迁都,天子镇守国门;1423年,鞑靼阿鲁台侵袭边境,朱棣再次亲战,鞑靼王子屈服;1424年正月,阿鲁台再次侵扰边境,朱棣最后一次出征,敌军不战而退,朱棣病逝于班师回朝路上。
纵观朱棣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为了使国家免受外族的侵扰,以帝尊躯,镇我国门。他称帝后虽已年临半百,却仍然亲讨外贼,破敌于外,甚至病死于征途中。虽然他身上有军变夺权、宠信宦官等诸多瑕疵,然而却挡不住他的诸多贡献。而他“天子守国门”的壮举更应使人敬佩。
克虏伯公司的造炮水平如何?
没毛病,克虏伯的大炮是杠杠的,有句话叫:晋陶渊明独爱菊,李中堂独爱克虏伯,北洋军上下都爱的东西,那自然是差不了的。克虏伯公司能造出世界最优秀的、最夸张的火炮,这项技术到今天可能也不是随便哪个阿猫阿狗能仿制的。
想起德国就让我们想起奥迪,老王告诉大家,奥迪4个圈,克虏伯三个圈,现在叫蒂森克虏伯,上面加个了盖盖,但三个圈跑不了。就认三个圈,没错!
曾经的克虏伯工厂可是鲁尔工业区的明星,他们来自于1587年埃森城的一个犹太人家族。世世代代打铁,这个家族的第七代人创造了赫赫有名的“克虏伯钢铁厂”,克虏伯家族由此成为了德国新兴的工业企业,只是这生意做的离血亏也没差多少了。
14岁的少年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继任后,幸运的撞上了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口中的“钢铁时代”,克虏伯公司在19的世纪后半叶中依靠输出大量的钢铁,参与到桥梁、铁路、房屋、机械制造中,赚取了巨额的资金。美国能成就卡内基,德国同样成就了一个克虏伯。
那个年代的大资本家都脱不开与军工业打交道,钢铁行业更是如此,克虏伯家族在战火纷飞的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中叶,伴随着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建立了一个世界领先的钢铁帝国,同时也是军工帝国。通过对后膛火炮的研发革命,克虏伯铸造了一个军火时代。
普法战争中,克虏伯的C64和C73炮压制了法军的4磅炮和12磅炮,决定胜负的“沃斯会战”中,普军聚集了500门克虏伯炮,一举将色当的法军轰杀至渣。克虏伯的后装钢炮打开了新时代。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脚步伴随着克虏伯隆隆的炮响,克虏伯的军火工业也一路水涨船高,俾斯麦的“铁血”有一半是这些大炮在支撑着。不过除了普法战争中逞凶外,克虏伯大炮还有个我们熟知的买主——李中堂。
我大清自开洋务,师夷长技以制之,李中堂进口了不少的国外武器,但最念念不忘的利器之一就是克虏伯大炮。大清进口的那些克虏伯大炮正是老阿尔弗雷德·克虏伯期间生产的,光李中堂手里就给克虏伯贡献了6793门大炮的订单。
俾斯麦时代的“克虏伯大炮”,口径280mm,长11.2米,重44吨,最大射速每分钟2发,最大仰角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3000米内可打穿65.8mm的钢板,这种巨炮在当年属于异常犀利的武器。上图左二是段祺瑞与同学一起在试射280mm克虏伯大炮。
在钢铁工业上的成就促使克虏伯的军火工业水涨船高,连“定远”和“镇远”两艘军舰都是克虏伯都与克虏伯离不开关系。“定远”装备了1880年式305mm主炮,这样的巨炮在当年完全就是无坚不摧的代名词。全舰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克虏伯炮,没有绝强的造炮技术,克虏伯哪能揽瓷器活?我大清金陵机器局用国外机器自造的火炮,洋人雇员马格里监制,材料出了差错,在大沽试炮炸死炮兵,远不及克虏伯令李中堂省心。
1880年式305炮拥有72条膛线,身管长7625mm,炮管重31.5吨。采用了分装弹药的发射方式,发射药燃烧室长1406mm,发射药包72公斤,有效射程7800米,能达到500m/s的初速。292公斤的开花弹装有10公斤黑火药,实心弹重325公斤。
厦门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风雨中硬是撑了100多年,现在从外表看这门炮还是好好的,据说它在1937年的厦门保卫战中将日本的驱逐舰“箬竹号”拦腰炸沉,要不是炮弹不好配,它还能再打下去。
这门280巨炮是1893年从德国购置的,买了两台,花费白银8万两,因为过于沉重,还耗费了2万两/台的运费,10万两雪花银,一艘“定远”的造价也不过62万两。
据说后世克虏伯公司想付出同等重量的黄金将巨炮买回去,没有成功。世界上原地不挪窝的克虏伯280mm巨炮只有这一门,我觉得很能代表克虏伯的造炮水平了吧。
上图是定远的75mm克虏伯炮,再小一点的就是哈奇开斯的速射炮了,另外还有舰艏尾的150mm的舰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克虏伯工厂每月能生产3000门大炮,但最能体现他们水准的还是各种巨炮,比如“大贝尔莎”炮。
这种420mm的M-Gerat 14榴弹巨炮重43吨,长数十米,炮管能塞进一个活人,它能打出12.5公里的射程,具有75度仰角,发射820公斤的炮弹。克虏伯生产了20多门这种“大贝尔莎”,不过它的“远射加农炮”型口径缩为320mm,造了8门。
大贝尔莎被用来轰击坚固的要塞,比如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德国人为了将它运到前线专门铺设了铁路和公路,还动用了36匹马来拖动它。为了确保人员安全,按照标准操作,人员在放炮时需要退到300米外的战壕中。“大贝尔莎”一炮就能炸出几十米的深坑,直接洞穿了比利时要塞的混凝土顶盖,将整个炮台化为渣土,他们的要塞炮面对以克虏伯女主人命名的巨炮毫无还手之力。
据说被“大贝尔莎”轰击的士兵会在不断等待下一发炮弹炸响的心理压力中发疯。
另一个一战更出名的克虏伯大炮是“巴黎大炮”,这东西完全是那个年代的飞毛腿导弹,克虏伯公司设计出的这种火炮战术能力很差,但战略威慑力与技术实力却一点也不低。
巴黎大炮重375吨,所以被安置在铁道上机动,发射时需要固定。光发射药就需要180公斤,能把炮弹射到130公里外。它的口径只有210mm,炮管实际是线膛和滑膛拼接起来的,但就算放到今天也是火炮技术的极致。
克虏伯的这些巨炮简直成为了德国的战争名片,以至于卓别林拍摄《大独裁者》时都借用了他们的形象,对军国主义进行无情的嘲讽。
一战德国的战败对克虏伯是个巨大的打击,它们的工厂被协约国拆了,鲁尔工业区被划给了法国占领,甚至还爆发了工人起义(那年代克虏伯的工人权益其实是全世界最好的),凡尔赛条约将克虏伯的火炮产量卡到年产4门,他们不得不寻求制造钢铁零件、婴儿用品甚至假牙来生存。所幸列强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人也没有被打服气,克虏伯最终还是随着条约的松动而活了过来。
二战时的克虏伯已经达到了另一个高度,火炮只是它军工产业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克虏伯炮覆盖了德国军事火炮技术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熟悉的“沙恩霍斯特”战巡,它的主炮采用的就是SK C/34型28厘米主炮,具体尺寸283mm的克虏伯炮,虽然在口径上小于英国战巡“胡德号”那样的15英寸380mm炮,但胜在射程超强,拥有40930米的射程,优于胡德的29729米。且全炮重量超轻,胡德主炮重7032公斤,沙恩霍斯特的280炮仅2835公斤。末日的沙恩霍斯特与英国舰队打了另一场惨烈的“俾斯麦式”追逐战,近距离怼上约克公爵战列舰,挨了上百炮和17条鱼雷才沉。
希特勒上台后,克虏伯公司仿佛找到了知音,以军火巨头的身份陪着元首一起疯,他们的“卡尔”、“多拉”、“古斯塔夫”巨炮构成了二战的一道风景线。
卡尔臼炮,口径600mm,全炮重124吨,炮弹重1.25吨,它虽然慢,却是一台能以10km/h移动的自行火炮,后期的540mm改型能打到10.4千米。一炮一栋楼。
克虏伯二战最疯狂的事情就是制造了800mm的列车炮“古斯塔夫”(1号炮)和“多拉”(2号炮),它们能轰到47公里外,一颗普通炮弹就重4.81吨,如果发射混凝土破坏弹,则弹重7.1吨,射程被缩到38公里。
维持这门巨炮需要1700多个军事工程人员,指挥官军衔少将,每门炮造价700万帝国马克。克虏伯还为这门炮专门准备了112吨的龙门吊,“古斯塔夫”本来被计划用于对付马奇诺防线,但没有机会。
后来它被拿去对付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接连对要塞的堡垒群进行了轰炸,7炮摧毁了莫洛托夫堡垒(Fort Molotov),9炮炸平了白崖(White Cliff),5炮平掉了西伯利亚堡垒(Fort Siberia),几天后又5炮抹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堡垒(Fort Maxim Gorky l)。在这些连续的轰炸中,它的膛线磨损严重,直到最后也没有修复。有记录射击48发,期间还发射了多少次不详,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没赶上,最后的轰炸记录是华沙。而同胞“多拉”更悲剧,一炮未放就被扔了。
坦克装甲方面克虏伯也是霸道无双的,如凶残的虎式坦克,它的威力有赖于那门源于Flak 18 L/56技术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虎王的88毫米Kwk43L/71主炮也出自Flak 41 L/71高炮,它们统统都是克虏伯公司的产品,二战杀伤力最大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几乎都出自克虏伯。
克虏伯做的最后的疯狂是参与了“鼠式坦克”的研发,其实他们很早就在进行相关研究,设计出了一堆车型,如“猛犸”,但最后仍然败给了保时捷博士的设计。但V2号“鼠式”的炮塔和主副火炮仍然是克虏伯设计的,采用了128毫米 KwK44 L/55炮,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鼠式模样。
怎么样?你还怀疑克虏伯的造炮能力么?
凯伦吉兰权力游戏演谁?
凯伦吉兰在权力游戏中饰演了玛格丽·泰利,也就是絮絮叨叨的狮鹫岛的夫人。原因是这是一个公开已知的事实,凯伦吉兰在权力游戏中出演的角色就是玛格丽·泰利。是,凯伦吉兰在权力游戏中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她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三项艾美奖提名,其中一次获奖。
你认为有哪些令人惊奇的事?
1998年2月14日,距离春节还有两天,而且这一天情人节正巧赶上了周末,手里捧着鲜花的年轻男女随处可见,武汉长江大桥一如既往的繁忙。整个上午,大桥就非常的拥堵。
但就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在上午10点08分,长江大桥的引桥上突然传出一声巨响。那震响,把汉阳桥头公厕的玻璃都震碎了,里边正蹲坑的人可遭了殃,顾不得肚子疼,慌忙间提着裤子就跑了出来。
慌张的人们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过去,只见大桥上,一辆公交车被大火烧的仅剩下黑乎乎的架子。而在其四周,则是痛哭惨叫的幸运者,以及满地的血,以及残缺的肢体,场面十分的恐怖。
当时现场的目击者回忆,现场又呛又涩,空气中弥漫的不知是炸药还是血的味道。有位老人从汉正街买完东西回来,正好赶上这一趟爆炸。他看见出事的公交车的车门上,一直有鲜血往外流淌,有两人被炸飞掉到大桥下的京广铁路上,已经完全变形了。
更恐怖的是,有一条大腿被炸飞,落在了一辆出租车的棚顶上,司机哆哆嗦嗦地把这条穿着裤子的大腿取了下来。而在桥栏杆附近,还有一只手,上面涂了红指甲。随后,周围的一些人都纷纷开始救人。
但是,因为场面过于血腥,很多人被吓得走不动,在路边呕吐起来。爆炸发生后,警方很快赶了过来,一边封锁现场,一边把伤员送到医院,随后开始清理现场。经过三次的全面搜索和统计,警方最终确定现场有16人死亡,30人受伤;共清理出了241袋残留物。
通过侦查,发现公交车爆炸地段的大桥上有一个十厘米深,脸盘般大的炸洞。而根据这一炸洞的形状,专案组推断在爆炸的那一瞬间,炸药是被人为的放在公交车上的,而不是提前安置在大桥上。
毕竟,如果炸药是提前安置在大桥上,那爆炸后所形成的炸坑会是放射性。而且,法医在对从现场整理出来的200余块尸体检查时,也进一步的证实了炸药是被安放在公交车上的。而且16具尸体中,大部分上半身都比较完整,但是下肢都被炸的粉碎。
警方对清理出的241袋残留物进行筛选,从中并未发现遥控装置残留。相反的,他们发现了一些类似导火索的残留物。也就是说,当时有人把炸药带上了公交车后,这个人也乘上了公交车,最后可能亲自引爆炸药。
而除了这类似导火索的残留物外,警方还发现了一封“遗书”。这封遗书位于爆炸公交车的后半部,信封完整,而里面的内容很有文艺范,大概就是被男朋友抛弃了,她最后选择自杀。而针对这一封“遗书”,警方也从16具尸体中找到了这个女孩。
但是,在警方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后,发现这只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青年,平时就经常进行这种风格的文学创作。在其家里,类似这种风格的文章还有几十份。最为主要的是,这个女孩没有接触过炸药,也不懂得任何爆破的知识。
最后,警方认为她构不成自杀和他杀的条件。紧接着,警方又怀疑者是否和这辆公交车的司机,或者是售票员有关系。警方通过调查和走访,得知这一辆公交车是被司机和售票员承包的,每个月的生意都不错。
而司机和售票员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养活,平时家里也没有什么矛盾,更没有任何前科和劣迹。而且,在爆炸时,司机一直在驾驶室而售票员则在车内挤着卖票。警方最后也将二人的嫌疑排除了。
司机告诉警方,在爆炸的前一天晚上19点30分,收班后他将车子停在公交车的停车场,并对车内进行简单地打扫,但却未发现任何可疑的东西。而在爆炸这一天的早上9点多,他还对车内再一次的清洁,依旧没有可疑的异物。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呢?此外,谁距离爆炸点最近呢?
法医对200余块尸块进行整理,其中1号、10号,以及11号等三具尸体引起了专案组的注意。因为离爆炸中心越近的物体,会被抛得越远,被炸的越粉碎。而这三具尸体,是整个爆炸案中被炸的最惨不忍睹的。
10号位于爆炸中心东北的26米远,11号更是位于爆炸中心西南的31米处。也就是说,这两具尸体是距离爆炸中心最近的。而从两人被炸飞的方向来看,当时炸药位于两人的中间。那么他们是否会是凶手?亦或者说,有人是受害者?
而且,在炸药被引爆的瞬间,他们处于车内的什么位置,是站着还是坐着,亦或者是蹲着?更为关键的是,炸药是怎么被引爆的?
案发后三天,警方接待了617名认识人,确定了16具尸体中13人的身份,仅剩下三人无人认领,而这三人,正是被重点关注的1号、10号,以及11号。随后,在经过缝合后,照片被放在电视台和报纸进行投放。
不久,有人来认领了1号尸体。1号尸体是一位失足妇女,认出她的则是和她一齐工作的姐妹。根据警方的调查和走访,得知这位1号的经济条件不错,在老家有自住房,还有门面出租。
她性格开朗,在案发的前几天,一如往常的吃吃喝喝,通宵打麻将,没有任何厌世和极端的思想。因此,她的嫌疑也被排除。这么一来,就剩下10号和11号的嫌疑最大了。
2月15日,专案组找到了一辆一模一样的公交车,开始对现场进行还原。专家在被炸毁车辆和完整车辆上进行测量,初步推断出,紧贴着爆炸中心的是一张椅子,而且根据死者的损伤程度来算,炸药量在10公斤左右。
随后,为了验证10号和11号的直接关系,专家通过对椅子炸飞碎片,以及尸体被炸飞的方向进行测验,发现椅子和尸体被炸飞的方向一致,而且当时两人中有一个在炸药包的外侧,一个在里侧。
而且,通过车里地面的高度、椅子的高度,以及车梁的损害程度,专家把爆炸中心精确到了5厘米之内。还原爆炸现场后,当时爆炸的情况是,炸药是在公交车倒数第二排,靠窗的单人椅子旁被引爆的。
而在炸药爆炸的那一瞬间,10号正坐在椅子上弯着腰,用双手扶住了地上的炸药包。而11号,则是蹲在10号的旁边,正面对着他,而后点燃了导火索。也正因为如此,在爆炸发生后,11号被炸飞出去时,只有屁股没有被炸碎,因为它里炸药之间较远。
因此,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确认10号和11号十源,从而解开谜案。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专案组在残留物中拼出了一个身份证残片,得到了汤喜林、江西省武宁县,以及圆村、15组等字样。
在已确认的死者和受伤者里面,都没有发现汤喜林的名字。这么一来,他有可能就是10号或11号了。这一消息,让专案组的人员为之振奋。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走访,专案组在硚口区长堤旅社的登记簿上,发现了汤喜林的入住名字。而且当时汤喜林还不是一个人前来,其身边还有一个叫齐杏献的人。
在两人住过的房间,专案组在床下找到了一根48厘米长的祈蒙山牌导火索,但经过对地面提取尘土进行化验,没有在房间中发现炸药的制作成分。也就是说,这个炸药是提前准备好的。为此,专案组立即赶到江西。
但是,到了江西后却闹了个乌龙,原来汤喜林的身份证在1997年7月时,就在武宁的客运车上弄丢了,而且他在2月14日时也没有去过武汉长江大桥。而在第二天,专案组也见到了齐杏献。
齐杏献告诉警方,1997年在武宁罐头厂打工时,把身份证借给了一个叫曹军的工友。但后来,曹军把齐杏献的身份证弄丢了,还赔了他50块钱。但好在,通过齐杏献,专案组又得到了曹军这一线索。
在对曹军进行调查时,发现他在罐头厂离职后,曾到黄山卖了一段时间的字画。到了1998年1月时,曹军便回了老家武宁县,在一家玉明旅社打工,与一名叫邹昌力的工友关系较好。据老板所说,他仅知道曹军是武宁人,但家住哪里却不知道,而且就连曹军是否是真名也不确定。
为此,专案组又开始调查邹昌力。在石门楼镇的一个村子里,专案组见到了邹昌力的母亲,通过对她的血样提取,经过鉴定,最终确定10号就是邹昌力。邹昌力曾在钨矿打过工,懂得爆炸知识,负责炸药放炮。
因为家庭条件差,邹昌力曾定下了一门做倒插门女婿的亲事,虽然得到女孩家人的认可,但是邹昌力却认为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所以,两人谈过恋爱,但还未到领证的程度。在邹昌力外出打工的事后,女孩和别人谈起了恋爱。
邹昌力的母亲得知后,曾骂邹昌力没用,说未婚妻迟早会找了别人。而邹昌力知道后,也是郁闷和悲愤,甚至对女孩说要报复她,以及说会炸火车,炸汽车。在2月1日时,邹昌力曾把曹军带回家中,两人同睡一张床,同抽一根烟,甚至吃花生时也要分两半,你一粒我一粒。
2月7日,两人一同上山,带回10公斤炸药。2月8日时,两人拎了一编织袋炸药离开家,说要去武汉打工。而在爆炸案现场所发现的,就有白色编制袋碎片。2月13日下午16点,两人住进了长堤旅社,而这里距离爆炸现场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在2月14日的9点多,两人拎着10公斤硝铵炸药离开长堤旅社,乘坐上一路专线电车,最后在10点08分发生爆炸。
最后,专案组找到了曹军暂住的出租屋,找到了他的指纹,经过对比,确认11号就是曹军。而且在出租屋里,专案组还找到了一枚雷管,一幅画像和一首诗。而诗的结尾,则是“在美丽的地方,结束我不美丽的人生”。
虽然案件破了,但是关于两人为何要寻死,而且为何要带着炸药在电车上引爆等却难以得知。而且,曹军这个姓名是否是真的,他究竟是谁,为何要隐瞒身份等更是充满了疑惑?
为此,很多人都说同性恋情侣自爆殉情了。可不管他们是谁,取向如何,可这不能成为他们炸公交车,伤害他人的理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