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之风,孙权为何只守江东?
孙权虽然渣,但是也不能说他没有天下之志,当然是有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又是对荆州念念不忘,又是三番五次的进攻合肥和淮南了。
孙权临危受命坐领江东的时候,东吴的内外形势并不好。北方是曹操,西边是刘表和黄祖,南边是山越,曹操和刘表与江东都处在敌对状态。而孙权当时又还很小,父兄两代的创业元老还有很多人都在,江东的世家大族对孙家的态度也很暧昧。所以,孙权即位之初,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先稳住阵脚,然后再谈开疆拓土的事。
经过几年的努力,江东才终于攻占了皖城,也就是今天的安庆。这意味着什么呢?安庆在长江以南,在这之前,曹操在江东是有一个钉子的,是可以利用这个桥头堡来直接主动进攻江东的。好在曹操这时候正在和袁绍对峙,也没什么功夫来对付江东,这个钉子的战略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拔掉这个顶子之后,曹操对江东的直接威胁才大大减小了,江东与曹操的边界线也推进到了长江沿线。
拿下皖城之后,孙权又开始沿江上溯,进攻黄祖,为其父孙坚复仇。复仇当然只是说辞,更重要的目标是进攻荆州。到赤壁之战前,终于消灭了黄祖,占领了江夏郡,江东之前已经占领的豫章郡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的地盘才算是安全了。但消灭黄祖,这同时也意味着,江东和刘表之间已经没有了缓冲,是直接对峙的。刘表派长子刘琦率军驻扎在夏口,就是抵御孙权的。
刘表去世,曹操南征,刘琮束手投降,刘备落荒而逃,到了夏口。这时候的孙权二十六岁,年龄还是不大。虽然孙策去世的时候也才只有这个年龄,但孙权和孙策的情况不同,孙策是长子,也是开创之主,而孙权一直受父兄荫庇,在即位之前并没有多少锻炼的机会,这时候要在投降还是抵抗的问题上做决定,并不容易。
赤壁之战胜利结束后,本来江东有机会全取荆州,但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机会,反而被刘备抢先占领了荆州一部分地盘,就此留下了孙刘联盟破裂的祸根。但孙权也在此后不断进取,到刘备占领益州后,孙权一度强占三郡,孙刘联盟差点破裂,危急之际,曹操进攻汉中,刘备仓促回援益州,才和孙权达成了湘水划界的约定,并约定一起北伐,胜利之后瓜分曹操的地盘。
这之后,江东就开始在荆州和淮南两个方向上摇摆。先试试荆州,看刘备和关羽态度比较强硬,就转而去进攻合肥,试图在淮南方向用力,看能否有所突破。结果是孙权在逍遥津被张辽击败,未能突破江淮防线。而这时候刘备占领汉中,关羽又北伐襄樊,对曹操威胁很大。而曹操也在赤壁之战后前后六次在淮南方向进攻江东,所以孙权认为可以和曹操结盟,偷袭荆州。最后是孙权偷袭关羽得手,终于拿下了荆州。
曹魏也在赤壁之战后始终保持着对江东的主动进攻态势。曹操在世时,赤壁之战后,曹操先后六次主动进攻江东,都是在淮南方向。夷陵之战后,刚继位不久的曹丕也仍然选择以东吴为主要进攻方向,在从荆州到淮南的千里战线上同时进攻江东,和东吴进行了长达半年时间的战争。而每次曹魏进攻也并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只要东吴能坚持到汛期即将到来,曹魏就只能主动撤退。
所以说,江东的关键是在袁术覆灭的时候,孙策正忙于在江西扫除残余势力,而没有主动进攻袁术,抢占淮南,让江东始终未能得到进取中原的前进基地。而东吴只要向北进攻,就始终未能突破淮南地区,主动进攻的时候也很被动,更多的时候只能被动防御。
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刘备的战略眼光要更长远一些,眼光也要更好一些。刘备从曹操手中成功夺取了汉中,让汉中成为此后蜀汉的北伐基地,即便是防御,也可以采取主动防御措施,而不是完全的被动防御。不仅如此,刘备甚至还想夺回荆州,让蜀汉在面对东吴的时候也能够处于战略上的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挨打,只是拥兵不当,功败垂成,反而成就了陆逊的威名。
东汉末年如果你占据江东六郡扬州?
关键他们都能跟随你吗?,看看下图我想他们没有一个跟随我。
因为我们没有鸿鹄之志!他们怎么跟随,非要跟着我的话,我让诸葛亮出个点子,怎么才能消灭疫情,随便向诸葛亮借用他的火剑,这样我点火的时候就不用在买打火机了!直接一戳就着了,或者问一下星期一的股票哪个会涨停板!
魏延相比于徐晃和张辽?
三国名将如云、谋士如雨,任何阵营都有一大堆名将,比如曹魏阵营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主要是五子良将加上曹氏与夏侯氏武将。
孙吴阵营有周瑜、程普、黄盖、吕蒙、周泰、甘宁,主要是江东四大都督加上江东十二虎臣,蜀汉阵营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主要是五虎上将加第二代武将。
一、比战绩
既然是武将比能力,首先要比的就是战绩,没有战绩的武将,那是纸上谈兵。
先说魏延,魏延以刘备部曲身份跟随刘备入川,在与刘璋的战争中,魏延大显身手,以作战勇猛得到了刘备的破格提拔,以牙门将身份直接提拔为镇远将军,并且独自镇守益州北方门户汉中,其重要性不亚于荆州。
魏延是刘备的部曲
史书上没有记载魏延在刘备手下到底立了什么战功,有何战绩,因为刘备在当时是反政府武将,就连关羽、张飞有很多事迹都没有被记载下来,所以魏延早期的战绩也是一片空白。
魏延的战绩有两场,一是阳溪之战,魏延与吴懿联手大败费瑶与郭淮的联军,这一战是双方的一场主力对决,并且是蜀汉孤军深入发动的一场战争,以实力来看,蜀军远道而来,魏军以逸待劳,况且魏军实力强于蜀军,但是此战魏延仍然大破魏军名将费瑶与郭淮。
这一战有一定的含金量,说明魏延的军事才能远在郭淮之上,郭淮是曹魏西部战区的名将,曾经击退过姜维,但仍然败于魏延之手,此战魏延也因为军功而得到升迁,成为征西大将军。
魏延勇猛善战
另一战是卤城之战,在诸葛亮的领导下,魏延与高翔、吴班一起打败了司马懿,蜀军战功有:获取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这是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之战中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但是并没有记载具体的战役细节,很难知道魏延在其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张辽与徐晃,因为是曹操手下的将领,同时也算是当时的政府军,所以两人的战绩记载得非常多,连小事都记载下来了,就拿几件比较典型的战绩来说,张辽的战绩主要有三件:
1、白狼山之战斩蹋顿
这是曹操与乌桓之间的一场决战,曹操以奇兵突袭乌桓,在白狼山与乌桓主力对决,此战张辽建议趁敌阵型未稳主动攻击,曹操任命张辽为战场临时总指挥,在曹军数量少,又是长途跋涉的条件下,张辽率军主动出击,亲上战场,斩杀乌桓单于蹋顿,一战击溃乌桓。
张辽
此战张辽取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张辽凭借勇猛打败了身为游牧民族的乌桓,二是乌桓军队数量虽多,但没有做好作战准备,被张辽冲散,此战张辽是首功。
2、天柱山斩陈兰、梅成
陈兰、梅成是江淮一带的豪强,张辽的此战只能算是平定地方土匪叛乱,但这一战很特别,陈兰、梅成躲在天柱山上,凭借地型险要坚守不出,张辽不顾地势,强行率军攻击,凭借强攻与勇猛,打败了对方,斩杀了陈兰、梅成,这是勇猛的表现,同样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3、合肥之战破孙权
张辽一生影响力最大的战役就是合肥之战打败孙权,孙权集结了十万大军,围攻只有七千曹军守卫的合肥城,城中有张辽、乐进与李典,在此战开始前,张辽率领800勇士冲入孙权的大营,一阵冲杀,杀得孙权狼狈不堪,不仅杀死孙权手下不少士兵,还斩杀了两员将领,同时张辽全身而退。
此战的影响力非常大,孙权从此之后害怕张辽,即使是张辽生病了,孙权也怕,孙权曾经评价张辽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这是孙权一生的阴影,此战张辽仍然是凭借勇猛打败孙权的。
张辽勇冠三军
从张辽的诸多战绩来看,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勇猛,敢冲敢杀,敢于身先士卒率军冲锋,张辽在战场上多为前锋,前锋的最大特点就是勇猛,不怕死,冲在最前面,张辽在诸多战役中存活了下来,有他独特的一面。
徐晃一生的战绩也很多,多是跟随主将从征之功,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襄樊之战击败关羽,此战中关羽曾经威震华夏,于禁是当时曹魏的左将军,结果被关羽俘虏,三万魏军将士全军覆没,庞德是曹魏一员骁将,同样被关羽俘杀。
徐晃在襄樊之战中的压力很大,但是仍然打败了关羽,按照史书的记载,徐晃是用声东击西的谋略打败了关羽,实际上关羽被打败的真正原因是后方被偷袭,曹操还把孙权与他的密信射进了关羽和曹仁的营地,导致关羽军心尽失,再加上襄樊之战关羽没有支援,打到后面已经是强弩之末,无法再继续战争了,所以才会失败。
徐晃
可以说徐晃打败关羽是捡了个大便宜,徐晃因为此战而出名,要知道关羽在当时可是三国第一名将,威震华夏的战绩整个三国仅关羽一人做到了,徐晃的这个战绩也因此名震天下。
从三人的战绩来看,张辽的战绩最多,含金量最大,魏延次之,徐晃则排最后。
二、比地位
魏延在蜀汉的地位就是封疆大吏,相当于战区司令,独自镇守汉中近十年,在蜀汉第一代武将凋零之后,魏延成为蜀汉第二代武将之首,有兵权、有地位,同样还有能力,从军事角度来看,当时的蜀汉政权,除了诸葛亮之外,就数魏延的军事地位最高。
张辽在曹魏的地位就是中层将领,张辽投靠曹操之后,大多数情况是跟随主将征战,比如官渡之战,张辽作为前锋与关羽一起参与了白马之战,主将是曹操,结果关羽立下大功,再比如赤壁之战,张辽跟随赵俨参与,就连于禁、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等将领都受赵俨节制,主将是赵俨。
魏延镇守汉中
合肥之战后,张辽成为征东将军,仍然受夏侯惇节制,直到曹操去世之后,张辽才被曹丕任命为前将军,成为四方将军之一,即使如此,张辽仍然不是主将,在曹丕对孙权的南征中,张辽还受后辈曹休的节制。
以地位来看,张辽居于五子良将之首,张辽能力虽强,但终身没有做过主将,最高地位就是主将的副手,就是曹魏的中层将领,从地位上看张辽不如魏延。
徐晃在曹魏的地位同样是中层将领,都是跟随主将参战,徐晃曾经跟随曹操参与官渡之战,跟随白地将军夏侯渊西征平叛以及汉中之战,在襄樊之战,徐晃虽然立下大功,但是仍然受曹仁节制,哪怕曹仁被关羽围困在樊城出不来,徐晃还是要听曹仁的。
以地位来看,徐晃居于五子良将之末,即使他在襄樊之战中立下大功,徐晃也只是个杂号将军(平寇将军),从官职、爵位、地位来看,徐晃都不如张辽,更不如魏延。
张辽总是充当前锋
从地位来比较的话,魏延的地位最高,是诸葛亮时代蜀汉军事上的二把手,张辽地位次之,只能算曹魏的中层将领之首,徐晃则排在最后,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层将领,襄樊之战立了大功,连官职都没有升。
三、比谋略
魏延最有名的谋略就是子午谷奇谋,这个谋略是失败的,魏延把自己成功的机会建立在敌人弃城逃跑和不被人发现的基础上,这是无法成功的,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就没有从秦岭偷袭成功的战役,哪怕是刘邦的还定三秦战役,也不是偷袭成功的。
张辽除了勇猛之外,颇有战略,比如白狼山之战,张辽看出要战胜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趁敌人没有集结完毕,提前发动攻击,就能够一举打败敌人,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合肥之战也是同样的原因,同样是张辽的谋略。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错误的
此外张辽还能看出昌豨的归降之心,说明张辽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在行,能够观察出敌人的内心,因而能百战百胜。
对于徐晃来说,唯一的谋略就是襄樊之战声东击西之计,徐晃扬名要进攻关羽的前锋,结果暗中进攻其他四支部队,一战就打败了关羽,谋略过于简单,但是非常实用,同时谋略并非打败关羽的主因。
从谋略上比较,张辽的谋略最高,魏延次之,徐晃垫底。
四、比名声与评价
魏延被孙权评价为小人,孙权说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魏延就是祸害,果然被言中,陈寿也评价魏延自己招来祸害。
魏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小关羽”,无论是能力还是性格,魏延与关羽都是非常相似的,论性格,关羽高傲自信,看不起士大夫,魏延高傲自大,善待士卒,关羽威震华夏,是三国第一名将,也是蜀汉第一代武将之首,魏延勇猛善战,独守汉中多年,是蜀汉第二代武将之首。
张辽有勇有谋
魏延的结局非常悲惨,因为作死,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攻击杨仪,结果手下的军队被王平遣散,魏延本人也被马岱杀死,全家被诛,魏延并不是叛徒,只是性格高傲,很难相处,又处处看不起别人,思想又非常幼稚,居然攻击自己人,这是正常人做不出来的事。
张辽曾经被曹丕评价为古代的召虎,召虎是辅佐周宣王的名臣,牺牲自己儿子的性命,换取周宣王的性命,算起来召虎是社稷之臣,曹丕就是说张辽是社稷之臣,是曹魏的栋梁。
而曹操对张辽的评价就更高了,说张辽文武双全、勇猛善战、谋略周备、身先士卒,至少在曹操眼中,张辽就是一个全能型将领,此外,张辽还入选古今六十四名将,进了武庙,这可是巨大的荣耀,古代有多少名将,能入武庙就是崇高的地位。
徐晃在五子良将中垫底
曹操评价徐晃是自己的周亚夫,周亚夫是汉朝名将,特点是纪律强、性格稳重,在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徐晃就是这样的将领,没有特别的优点,也没有特别的缺点,是一个低调、沉稳的中层将领。
以名声和评价来看,张辽最高,徐晃次之,魏延最低。
综合比较三人的能力,以能力来排名的话,张辽排第一,魏延排第二,徐晃排第三。
东吴各国的武将前十名是谁?
曹魏前十:许褚,典韦,庞德,夏侯惇,张辽,张郃,徐晃,曹彰,夏侯渊,曹洪
第1:许褚
与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庞德等超级猛将均有交手,与徐晃、高览、高顺等一流猛将均有交手。单挑吕布,回合数较少,看不出端倪;围攻关羽,有收降关羽的上级要求,并未奋力死战;多次遭遇张飞,均非公平公正的单挑;除上述几次战例或多或少的吃了哑巴亏之外,许褚真的没有丢过人。马超不减吕布之勇,但是被许褚打到暗自心惊,亲口承认了许褚的勇猛。
第2:典韦
步战堪称无敌,但马战的战绩不如许褚出彩,斩杀战绩远不如许褚。除单挑许褚外,再无单挑超一流猛将的战绩。在超一流武将的行列中,典韦是唯一被小喽啰们群攻致死的。
第3:庞德
渭南之战,庞德落入陷马坑之后,一道白光就跳了出来,还连杀数将,并救走了被围攻的韩遂。南郑之战,在与张郃、夏侯渊、徐晃连番交手后,还能与许褚50合战平。抬梓决死战,死磕关羽150合,得到关羽的由衷赞叹,还通过诈败,射中关羽左臂,差点令其落马。
第4:夏侯惇
狠人一枚,曹营早期的第一猛将。单挑吕布十余合,追着高顺暴打,单眼诱敌关羽二十余里。拔矢啖睛的狠劲,可与刮骨疗毒相提并论。
第5:张辽
刀枪双绝。枪法战平了夏侯惇(回合数不明),上风凌统(50合);刀法战平了张郃(50合),战平了太史慈(近80合)。张辽在文丑面前落马,属于被暗箭偷袭,并非纯粹的武力差距。张辽善于冲阵突袭,阵斩踏顿、冲击孙权,是两大高光时刻。
第6:张郃
张郃之威名,在河北军团中仅次于颜良、文丑,在曹魏阵营中与张辽、徐晃齐名。官渡之战与张辽打平,但潼关之战被马超20合迅速击败,然而在巴西之战却能三次碰瓷张飞,甚至三五十合丝毫不落下风。张跑跑善于保命,不重虚名,能隐忍,熬到群雄落幕后,张郃曾坐上了天下第一的宝座。
第8.曹彰
黄须儿膂力过人,爱射猛虎。曹彰镇守北方,曹操可安枕无忧;曹彰持驰援汉中,曹操说“破刘备必矣”!曹彰三合大败刘封(徐晃十合战败刘封),数合斩杀吴兰,虽出场太少,但战绩斐然。
第7:徐晃
力量型猛将,战斧第一人,可单挑许褚50合,战平。铜雀台射箭比武,艺压群雄。大战沔水,单挑关羽(右臂少力)八十合,略显上风;关平恐关羽年老有失,火急鸣金。徐晃被颜良20合速败,有点拉低了下限。
第9:夏侯渊
箭术超群,骁勇善战,最善于千里奔袭,有虎步关右之威名,有西凉屏蔽之称号。平定汉中,夏侯渊使出拖刀计,将杨任斩杀;驰援历城,夏侯渊奔袭而来,在混战中将马超战退。
第10:曹洪
性如烈火,暴躁易怒。荥阳之战,曹洪将战马让与曹操,又背负曹操涉水逃命;潼关之战,曹洪再次救了曹操性命,并与马超恶战四五十合,不过最终气力不加,刀法也散乱起来。此外,曹洪还与截天夜叉何曼大战五十合,然后使出拖刀计,将其斩杀。
备注:曹仁,善于守城,武力单挑或厮杀非强项。高览,可与张郃齐名,但防守能力较差,被赵云一枪刺死。曹营其余诸将,例如文聘、臧霸,包括后期的徐质、王双、邓艾等,武力均达不到前十名的高度。
蜀汉前十:五虎,魏延,关平,周仓,李严,姜维五虎将的排名,实在太难了,众口难调,按照五人的巅峰战力,大概说一下粗浅见解吧。
第1:张飞
唯一单挑吕布百余合的超级猛将,唯一被吕布深深忌惮的超级猛将。十合刺死纪灵,三声喝退曹兵,武胜许褚,智胜张郃。此外,血拼马超,是演义中最为血脉贲张的单挑。可以说,张飞是三国第一猛人,并且一猛到底。
第2:关羽
吕布死后,正值壮年的关羽得到了赤兔马。在赤兔马强大的速度优势下,在青龙刀强大的力量冲击下,关羽的爆砍所向披靡,一刀砍死颜良,三刀砍死文丑。可惜在镇守荆州期间,娶妻生子,又忙于军务,武力生疏了,到了后期,差点被庞德拉下神坛。
第3:赵云
浑身都是胆,常胜将军。枪法第一,冲阵能力第一;箭术+10,青釭剑+15,耐久力+10。赵云最被人诟病之处,他只是60合战平文丑、30合战平许褚,此外再无与超级猛将的火拼恶战,但是他在体力严重损耗的情况下,单枪30合杀退张郃(带兵),实在恐怖。
第4:马超
马超不减吕布之勇,锦马超名不虚传,曹操、刘备两人的最高赞赏,已经不需要其他战例进行补充说明了。被许褚折断了枪杆,是马超唯一的减分项。
第5:黄忠
六十多岁高龄,骑着瘦弱不堪的劣质马,与骑乘赤兔马的壮年关羽力拼刀法,150合战平,被关羽由衷赞叹为“名不虚传”。黄忠神射无敌,至少+10。
但黄忠毕竟年老,身体周转不再灵活,被徐晃、张郃围困就难以突围;而且年老血衰,关羽挨了四箭都没事,黄忠被射中一次就失血而死。
第6:魏延
五虎之下第一人。斩杀王双,力战庞德(还射翻曹操),多次与张郃交手,还是演义中最知名的诈败王。张郃死后,魏延绝对是天下无敌。
第7:李严
刘璋麾下第一猛将。李严之武,可与张任之智相提并论。诸葛亮攻绵竹,黄忠与李严单挑五十合,竟然还没占到上风。诸葛亮鸣金,认为不宜力敌,只可智取。
第8:关平
深得关羽刀法之真传。与气势正盛、有备而来的庞德单挑30合,不分胜负;与徐晃交手两次,在战局失利的情况下轻松突围;保廖化突围,杀退曹仁。
第9:周仓
力大无穷,常年为关羽扛刀。刀法不输关平,在水中恶战庞德,将其生擒;护甲比较厚,单挑赵云,连中三枪而毫不在意。
第10:姜维
蜀汉后期的栋梁。刚出道的姜维,意气风发,与七旬赵云单挑,精神倍长;赵云大惊之下,对其枪法赞赏有加。姜维的武力在后期下滑严重,多次出现低级失误。
备注:关兴、张苞,蜀汉二代将领中的代表,但是未曾与前期猛将交过手。关兴曾被越吉元帅打下水,张苞也曾马失前蹄遇险,这二人的武力,与上一代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孙吴前十:文鸯,太史慈,孙策,甘宁,周泰,凌统,程普,黄盖,韩当,孙坚第1:文鸯
文鸯最初是魏将,后来投奔东吴,此后又归降司马昭,最后在西晋做大做强,严格意义上来讲,文鸯算西晋之臣。但文鸯最出彩的时刻,却属于东吴阵营。乐嘉城一战,文鸯把司马师的大营踹了个底朝天,司马师的眼珠都惊爆了,以致于很快就挂了。文鸯枪里加鞭,暴虐追击的数百员魏将,直接反杀五六次,打死数十位。
文鸯的这种表现,正是赵云七进长坂坡的历史原型,也远强于太史慈北海突围时的表现。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万人敌”,除了关张,就只有文鸯了。
第2:太史慈
东吴第一猛将,枪法战平孙策、张辽。但神亭岭大战时,太史慈全程不用弓箭,而且抢到了孙策的头盔,综合来讲,略胜一筹。
第3:孙策
夹死一将、喝死一将,被称为江东“小霸王”,但总感觉这个称呼是程普、韩当等人的奉承之语,因为这两将毕竟是三流武将。孙策的单挑战绩太单薄,还曾在乱战中被射中左腿,翻身落马;在遭遇三个门客行刺时,表现也不够理想。
第4:甘宁
精通诸般兵器,射死三人,还射翻了乐进;以大刀砍死四人,其中秒杀乐马延、张顗,这二将曾在长坂坡土坑血战时围攻赵云,并且存活下来;挥舞铁链能够抵挡箭雨,还打翻一人;提起双戟,与凌统悍然过招。甘宁精通水战、马战、攻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面型人才。
第5:周泰
两次救孙权,每次都是豁出命去了,尤其是濡须之战,在曹营猛将包括许褚等人的围攻下,救出孙权,又反身救出徐盛。周泰身上布满了疤痕,孙权赐其青罗伞盖,以表彰大功。
第6:凌统
与乐进50合战平,与张辽50合略显下风,孙权鸣金叫回。
第7:程普
孙坚四大将中武力最高的一位。汜水关之战,程普一矛刺死胡轸(华雄副将);平江东之战,程普酣战太史慈,30合战平。
第8:黄盖
忠勇老将,令人钦佩。黄盖的武力,与程普较为接近,在征讨荆州刘表时,黄盖三合杀败蔡瑁,一鞭打碎其护心镜。孙坚战死后,黄盖一合生擒黄祖,并因此换回了孙坚尸首。
第9:韩当
略次于程普、黄盖。讨伐刘表,韩当30合斩杀了荆州大将张虎。赤壁之战时,曾经大败蔡瑁,还斩杀了焦触(与马延、张顗同为土坑四将)。
第10:孙坚
本文一切基于三国演义,非历史!
孙坚被华雄打败,连夜奔逃,还搭上了祖茂。在与刘表的两次交战中,孙坚在混战中落败,都是要程普、黄盖等人死命保护,才能杀出重围。岘山之战,孙坚没有汇合诸将,就遭遇埋伏,被乱箭射死。
备注:东吴后期还出现了谢旌、李异、孙桓、朱桓等大将,但实力还是逊色很多。
最后补充一句,撂倒两位五虎将的马忠,并非武力突出,只是运气好,又能够把握机会,因此成了江东的英雄。不管如何,马忠有这种傲世三国的战绩,也是一员福将了!
三国中谁使盘古斧?
是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征伐、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几次重大战役。
樊城之战中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封为右将军。其后,徐晃跟随夏侯尚击败蜀将刘封并夺取上庸。
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