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可挡的泥浆,你会想到什么?
昆明滇池看红嘴鸥,大观楼看长联,斗南看花卉市场,官渡四门金刚塔,西山登龙门,翠湖看热闹(老头,老太嚎歌彪舞),讲武堂转回型楼,还有地方没去金殿,黑龙潭…。再有买东西论公斤,但茶叶除外论市斤,问过茶老板为何茶叶不论公斤答标价会把客人吓跑。总之昆明气候不错,空气也好,蓝天白云四季如春去了就不想回的城市,要想长住昆明最好买房。房子比其它城市就是白菜价。(不是在做卖房广告)1W左右在二线真得很便宜…。不多说了自己去体验,实践出真知…。
为什么厨房卫生间贴抛光瓷砖没多久?
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居和装修知识分享的家居杂坛。在这里我会尽可能的把我所知道的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支持!
我们家里的厨房和卫生间的墙面,在装修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朋友都是选择的贴瓷砖。原因有这几点:一是瓷砖基本都可以防水。二是瓷砖不容易脏,在后期清理起来比较方便。三是装饰效果也非常好。可是墙面的瓷砖一旦粘贴不好,或者一些别的原因,就可能出现脱落。就像现在这个问题:为什么厨房卫生间墙面贴抛光砖没多久就出现了松动和脱落的现象?是什么原因?
关于厨房和卫生间墙面贴抛光砖,没有多久就出现了空鼓松动的现象,个人给大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告诉大家如何来选择卫生间墙、地面的瓷砖,以及铺贴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更好的方案,也欢迎分享出来,以供我们共同交流探讨学习,谢谢大家!
浑水摸鱼第18关怎么过?
势不可挡的泥浆?是这一关吗? 先用天蓝色水(干净水)碰触机关,泥浆会腐蚀泥土(将泥土消失),等所有泥浆全部流到下面时,赶紧将干净水流向右边(也要留些水来收集下面的鸭子),碰触绿色机关,等绿色挡板旁边的泥浆被挡板推走后,把水放下来,收集下面的两只鸭子,引进小顽皮的浴缸里。
注意:后面的行动要快,因为红色挡板上边的泥浆已经快要进入小顽皮浴缸了,要快些。唐朝时的吐蕃真有网络上说的那么强大?
吐蕃能打败大唐吗
吐蕃为什
1、争斗吐谷浑
松赞干布在世时虽然还无法撼动大唐的强势,但他所奠定的强盛基础已为吐蕃国后来的大
扩张准备了条件。在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实现了短暂的和平,但这并不能阻碍吐蕃扩张
的脚步。松赞干布在世时已经征服了孙波和羊同,使吐蕃有能力和唐朝争夺西域。在松赞
干布死后,大相禄东赞掌权,他和唐朝之间没有什么女婿和亲家的身份阻碍,大唐、吐蕃
的争霸势所必然。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薨,其孙芒论芒赞赞普继位。芒论芒赞年幼,大相禄东赞辅政,专掌
国权,继承松赞干布的建国事业,推动吐蕃进入更强盛的时期。
禄东赞此人也是吐蕃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前面已经介绍,禄东赞最大的功绩之一是
划分田界,使吐蕃迈入封建社会。在原来的诸羌中,吐谷浑一向接受汉文化,也效仿唐均
田制划分田界。公元653年,禄东赞施行土地改革,令吐谷浑的降王达延芒波结(即那位逃
到吐蕃的吐谷浑太子)制定划分田界之法。达延芒波结依据吐谷浑田制为吐蕃划定田界,
分得田地的自由民转变为农民。654年,禄东赞举行会议,区别野人和驯顺者,计算大调发
的数目。驯顺者当是指分得田地的农民和牧民,大调发数目应当是以田亩为基础的租税。
655年,禄东赞又将此写入法律,使已经推行的这些制度得到巩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
经济基础。军事力量能帮助一个国家迅速兴起和扩张,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使这个国家的兴
旺得到长时间的保障。禄东赞的土地改革使吐蕃的经济力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加
上原有的军事实力,吐蕃确实有能力向外大扩张了。
首先,禄东赞将扩张的第一个矛头指向了吐谷浑。吐谷浑也是羌族中一个大国,其地理位
置无论对于吐蕃还是大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诺曷钵作可汗时,朝中大臣们一派亲唐
,一派亲吐蕃,国内一片混乱。唐太宗令侯君集领兵平乱,稳定了形势,吐谷浑臣服于唐
。但从国民杀亲唐的甘豆可汗,及吐谷浑国内多有人逃到吐蕃可以看出,由于民族血缘的
关系,吐谷浑中亲吐蕃的势力更大一些。
公元660年,禄东赞挑起战端,派儿子尊业多布兵击吐谷浑。663年,禄东赞亲自率兵攻打
。两国各遣使者到唐廷论曲直,请求援助。唐高宗表面两边都不听,实则帮助吐谷浑。但
事物的变化往往取决于内部,有一个吐谷浑大臣素和贵逃至吐蕃,向禄东赞陈述吐谷浑内
部局势,描述吐谷浑各处地理、军事,吐蕃遂发兵大破吐谷浑,诺曷钵率残部数千帐弃国
逃到凉州,吐谷浑国亡。禄东赞屯兵青海,遣使入朝,请求和亲,唐高宗不许。禄东赞和
亲的真实意思是要为此次发兵灭吐谷浑做开脱,也想让唐朝承认吐蕃占有吐谷浑之地,唐
高宗当然不会答应。公元667年,禄东赞死,其子尊业多布继任大相。吐蕃吞并吐谷浑已成
既定事实,尊业多布也继续着吐蕃的扩张事业。公元668年,吐蕃在且末修筑城堡,成为入
侵西域的堡垒。
那么我们的大唐怎么没一点反应呢?综合当时的各种情况,原因有二:
首先,唐朝当时主要的对外战场在东边,也就是朝鲜半岛上。众所周知,唐太宗晚年征高
句丽是他少有的失利。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将消灭高句丽提上了议事日程。就在公元660年
,禄东赞派儿子尊业多布兵击吐谷浑的同年,唐朝开始了对朝鲜半岛的征伐,联合朝鲜三
国中的新罗,攻打另两个国家——高句丽和百济。公元660年,大唐名将苏定方在新罗军的
援助下,灭百济,俘百济王义慈及其王子等。而高句丽军队却在名将泉盖苏文的率领下与
唐朝军队作战取得胜利。不过,唐军虽败,却涌现了不少名将,如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公
元666年,泉盖苏文死,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的长子男生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
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公元668年九月十
二日,唐军攻入平壤,俘男建,高句丽亡国。唐高宗李治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他父亲都未
能取得的空前战绩,先前的薛仁贵、契必何力等名将也有了一雪前耻的机会。所以,虽然
当时吐蕃频繁入侵西域,禄东赞的死讯也传到了唐廷,唐朝却一时无暇顾及吐蕃。
其次,唐朝在西域的经营一直很吃力。唐初镇守安西的一直都是名将,如郭孝恪、麴智湛
、裴行俭等。但即使是这些名将也未能完全平复西域,西域诸国总是叛附无常,而吐蕃则
借此渔利。公元662年十二月(唐高宗龙朔二年,也是泉盖苏文打败唐军的这一年),西突
厥内部发生混乱,唐将苏海政冤杀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导致弓月引吐蕃拒唐军,苏海
政因军士征战疲劳,不敢战,遂贿赂吐蕃,约和而还,由此弓月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余
众归附吐蕃。次年,疏勒反叛,并与弓月引吐蕃侵于阗,安西都护高贤引兵击弓月以救于
阗,胜负不明,结果未见史籍明载,但在敦煌的一些文献中,多次提到“西域(唐)败军
”,有可能高贤打了败仗。也许正因为如此,唐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以裴行俭为安西
都护,这位名将的到来使西域安稳了一点。
所以,一来当时唐朝的主力多在东边朝鲜战场上(大家有时会因为大唐横扫六合、吞并八
荒而误以为唐初的军队多如牛毛,实力超凡无比。其实唐初的人口只有隋朝的1/3,可调用
的军队也不多,用在一场战争上一般不超过十万人马。这些军队东西南北不断调集,打来打去也挺累的,经常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二来西域局势的混乱性,导致唐朝对于吐蕃吞并吐谷浑,显得无能为力。在龙朔年间西域的争夺战中,吐蕃略占上风。 吐蕃占有了吐谷浑,完成了统一羌族各国的大业。哥舒翰曾上唐玄宗奏疏中说:“苏毗(孙波)一蕃,最近河北,吐浑部落,数倍居人,尽是吐蕃举国强援,军粮马匹,半出其中”。吐蕃自论钦陵起,镇守吐谷浑的大将,总是大相的子弟,吐谷浑的重大意义即此可见。占领吐谷浑后,吐蕃的扩张雄心不会就此停止,唐朝也不可能坐视不理,一场真正的大战即将爆发!
唐蕃之战
2、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一场犹如魔戒般的史诗之战,一场英雄对英雄、战神对战神的荡气回肠之战,一场在冰川雪域上进行的殊死之战,就这样上演了。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被迫罢安西四镇。 这样,大唐再不出兵也不可能了。当时在朝鲜战场上声名赫赫,又被誉为“三箭定天山”的神话般人物,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受诏为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领兵五万(也有说十万)讨伐吐蕃,以夺回安西四镇,同时一旦讨伐成功,便送吐谷浑逃亡可汗诺曷钵还故地。
安西四镇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今库车、喀什、和田、焉耆),全部都在新疆,为此,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员大将领着唐军浩浩荡荡向青海进发。既然要收复位于新疆的四镇,为何要向青海进发?其实从薛仁贵受封之官诏就可明白——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这支队伍的终极目标是吐蕃之都城逻娑!前面已述,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唐廷判断吐蕃国内必然空虚。西域关键地理位置在吐谷浑,薛仁贵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切断吐蕃与西域四镇的联系,进可直捣逻娑,退可与镇守安西的唐将会合夺回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唐朝先前已遣大将阿史那忠在西域领玉河军(可能是玉河道行军的简称),救于阗。在薛仁贵出兵的同时,唐以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牵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与薛仁贵遥相呼应。可见,唐廷为此次征战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之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牵制作用,战略部署也可谓高明。
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位于青海湖南,东至碛石军,西至伏罗川,由此往西可至于阗,东北至赤岭,西北至伏俟城,南至乌海、河口,确实乃青海之要津。薛仁贵率军经鄯州(今青海乐都)一路行军至此。只见一片冰川雪域,地势万分险要。薛仁贵联系这一带地理交通形势,分析判断:如果吐蕃军队从黄河河口而来,必先经乌海城,吐蕃军骁勇善战,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尽快拿下乌海,方能取胜,否则极易丧失战机,而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地势一失,即使不用开战,严寒和饥饿都会让几十万大军全部崩溃。而乌海(今青海喀拉湖)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薛仁贵故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乌海。 首战,唐军与一万多吐蕃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令鼓西而进,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此时薛仁贵心中一定又想起自己仅率两千人攻入高句丽重镇扶余城的壮举,“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的歌声似乎又在西域回响。但郭待封并没有遵守薛仁贵的指令,在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而是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到达乌海城与薛仁贵会合。郭待封行至半路,吐蕃20万大军从天而降。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军在论钦陵指挥下,在大非川以40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与钦陵约和而还”,唐残兵才得以生还,吐谷浑被并入吐蕃,逃亡可汗诺曷钵回到故地的愿望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凭此战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亦成为吐蕃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关于安西都护府的事情前章已简述)。一般认为,薛仁贵此战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由胜转败。其实,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即使郭待封不擅自行动,唐军也未必能赢。 率领吐蕃军的,是吐蕃历史上第一名将,战神论钦陵。论钦陵是大相尊业多布之子,禄东赞之孙,全名噶尔.钦陵,“论”是吐蕃对王族的称呼,表明了论钦陵的身份。薛仁贵初期战术确实出乎论钦陵意料之外,唐军出兵吐谷浑,进占乌海城,但论钦陵临危不乱,及时调兵遣将。这里注意一个数字问题:参加大非川战役的吐蕃军有40万,前面已经介绍,吐蕃最盛时常备军才46万,而且多在西域四镇和吐蕃国内,所以这40万军不可能全都是吐蕃人,除苏毗、羊同外,大部分应当是吐谷浑人。邀击郭待封的20万军,也当多是吐谷浑军(由此也说明吐谷浑国内亲吐蕃的占绝对势力)。论钦陵如调国内军来救肯定来不及,而且必经乌海,薛仁贵早已以逸待劳,严阵以待,而调西域军还有阿史那忠和阿史那都支在那里对抗。论钦陵当机立断,判断薛仁贵亲率主力,轻装奇袭乌海,粮草辎重必然不济,故迅速调遣吐谷浑军队,邀击唐军粮草、辎重,切断唐军后备补给。而吐谷浑军可能来自伏罗川和伏俟城两个方向,绕开了薛仁贵镇守的乌海。雪山作战,补给是第一生命,补给不济,薛仁贵只能退出乌海。论钦陵这样便从容收复乌海,再陆续召集各部人马,吐蕃最后集结的四十万大军,也是陆续增援而至(所以论钦陵直到八月才逼薛仁贵决战)。此战双方各自因势利导,避实就虚,攻击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战术、用兵都很高明。但吐蕃熟识地理,兵力也占绝对优势(40万vs 5万),同时论钦陵及时借助了吐谷浑的力量,进行正确地战略部署,因此取得了最终胜利。可以说吐谷浑助唐还是助吐蕃是此战胜负的关键。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是有可能的。但他的擅自行动未必完全错误,因为粮草、军需是生命,如果郭待封不运粮和棉被给薛仁贵,薛仁贵吃什么,穿什么(乌海之南,盛夏积雪,冬则羊裘数重,暑月犹衣裘,吐蕃人自己都受不了)?即使按薛仁贵所言在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吐蕃只需切断补给路线,薛仁贵也只能撤军(吐蕃20万军,又熟识地理,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论钦陵吃准薛仁贵攻入乌海后不可能再往前进攻,因为冰川雪域,行军艰难,薛仁贵不可能在粮草辎重没到的情况下一直打到拉萨(这一点和邓艾攻蜀情况不同)。所以,在薛仁贵攻入乌海后,郭待封去运送辎重是很正常的,甚至很可能是薛仁贵要求的。所以,郭待封不是战争失败的主因,吐谷浑兵的介入才是关键。
但,吐蕃此战也大伤元气。论钦陵已调动了一切可调动的人马,甚至包括西域的主力,否则如果损失不重也轻易不会与薛仁贵讲和。咸亨元年初吐蕃入侵西域势头之盛,前所未见,但此战过后不见有更进一步的行动。后来于阗王伏闍雄更凭借自身的力量,竟然逐出了吐蕃,受到唐廷的封赏。可见吐蕃为集中力量对付薛仁贵率领的逻娑道行军,不惜撤出了其在西域的主力,吐蕃在西域的势力也因此削弱了不少。当然,唐以前在西域的用兵也有问题。对吐蕃的挑衅一直犹豫不决,而且派遣将领也不得力,甚至用调遣到西域的方法来作为对名将的排挤。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名将苏定方刚从朝鲜战场回来就被派到安西,其实是被朝中排挤出来的,最终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死于军中(据吐蕃史书记载,那位逃到吐蕃划分田界的达延芒波结太子最终就是被苏定方所杀,此时的苏定方已年过古稀,真不愧名将!)。裴行俭因为册封武昭仪之事也被调出京城做安西都护,还好这位名将当时年纪不大,在西域颇有作为,而且还活着。公元669年,裴行俭调回京都。裴行俭刚走,第二年就发生本章开头的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唐廷只得再从朝鲜战场调薛仁贵、郭待封征吐蕃(薛仁贵一走,高句丽又叛乱)。唉,唐朝初年,也够这些将军们受的。
吐蕃既得吐谷浑,与唐争西域四镇就更激烈了,甚至开始争夺唐本部土地,同时也向东方和东南方迈出了扩张的脚步。
3、进军东南,兼并诸羌
大非川之战的胜利,使得吐蕃获得对西域诸羌的绝对控制权,吐谷浑已事实并入大吐蕃的领土,西域诸羌也基本被吐蕃统一。但吐蕃兼并诸羌、扩张领土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吐蕃东南部(即大唐的西南),包括现在的四川、云南等地,还生活着许多古老的羌族部落(其实吐蕃的祖先六氂牛部就是从四川进入西藏的,详见第一章)。比如,《隋书西域传》里就记载有附国。有国王,统率二万余户,地在成都西北。附国东面又有嘉良夷,东北面有党项,西面是女国(即苏毗),另外还有许多散居深山穷谷中的诸羌,风俗类似党项,有些属吐谷浑,有些属附国,其中据传还有一个“东女国”,风俗类似女国苏毗,因在苏毗东,故称东女国。苏毗在唐时已被吐蕃所灭,东女国则一直存在,后迁入唐。我前面曾说过《西游记》中女儿国可能是作者参照了苏毗国,现在想想,吴承恩参考东女国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隋朝时,附国、嘉良夷等诸羌均来朝贡,隋炀帝设诸道总管这些内附部落。唐沿隋制,剑南道设诸羌羁縻州168个,管理这些诸羌部落,分属松州、茂州、巂州等都督府。
在松赞干布时代,吐蕃已开始了向东南诸羌的兼并。公元634年至638年,松赞干布先后占领党项、白兰等羌部,而后又率大军攻松州(今四川松德),接下去就是前面曾介绍过的松州之战,唐将牛进达率军获得松州大捷。附国何时被吐蕃所占未见记载,唐时已不见附国之名,但松赞干布率军攻松州时,应当经过附国,可想在松州之战前,附国已被吐蕃吞并了。
公元667年,禄东赞率军攻取生羌十二个州(生羌可能是指当时文化程度更落后的羌族)。
唐剑南道所属诸羌陆续被吐蕃占领。
至唐肃宗时,除少数羌族内迁外,其余诸羌都被并入吐蕃。至此,吐蕃兼并诸羌州成功,建立羌族统一国家的事业基本完成。
除诸羌之外,我国的西南部还生活着诸蛮。
公元678年,禄东赞之子,大相尊业多布(即战神论钦陵之父)率兵攻西洱河一带(今云南洱海)诸蛮。唐在茂州(今四川茂县)筑安戎城,阻断吐蕃通诸蛮之路。尊业多布以熟悉地理的生羌为向导,攻拔安戎城,增兵驻守,西洱河一带诸蛮相率降附。
公元703年,器弩悉弄赞普亲征今云南丽江一带的乌蛮。吐蕃史书记载器弩悉弄赞普“向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兵精国强,为前王所未有”。可惜,这位前所未有的赞普于704年在征蛮的途中死于军中。
与吞并诸羌不同,诸蛮与羌族种族不同,吐蕃几代赞普连年征伐,也未能完全征服诸蛮。
后来,到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南诏国与唐失和,降附吐蕃。南诏是西南诸蛮自己建立起来的大国,吐蕃获得这个大附属国,国势终于发展到了最高点。
吐蕃国力强盛,但经济文化落后,要发展经济文化,必然需要农业的发展,虽然禄东赞的划分田界使吐蕃进步了封建社会,但高原苦寒的地理环境一直在制约着吐蕃的经济发展。
走下高原,向周围要更多的土地,侵略农耕社会,是吐蕃国力发展的必然。从松赞干布开始,吐蕃以逻娑(即拉萨)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领土,终于建立了大吐蕃国,吐蕃土地也从纯粹的高原类型增加了不少丘陵和平原。《新唐书 吐蕃传》说吐蕃“东与松、茂、巂接,南极婆罗门(尼泊尔),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员万余里,汉魏诸戎所无也”。事实上,这描述得还只是唐高宗时吐蕃的领土,后来吐蕃疆域比这时候大多了。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现象——吐蕃不断扩张的脚步总是往东方走。虽然西南的婆罗门早已是吐蕃的属国,可是吐蕃向西、向南的扩张也就到此为止。这里恐怕主要是海拔和气候的差异所致,南亚的印度、缅甸对于吐蕃人高原耐寒的习性是绝对不适合的。虽然吐蕃占有婆罗门后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天竺,虽然王玄策只需带着不足一万人的婆罗门和吐蕃骑兵就能轻而易举灭掉中天竺,虽然东方有巨人般的大唐王朝,但吐蕃总是前仆后继地向强大的唐朝争夺土地,而对天竺却丝毫不感兴趣。
然而,当时可称之为全世界最强大的盛唐王朝也决不是好惹的。或许吐蕃真的有种生不逢时的宿命,或许强者与强者之间的较量才能使历史更加精彩,吐蕃虽然赢得大非川之战的胜利,也在西南之域势不可挡,但唐蕃之战只是拉开了序幕,大唐的反击战就将开始。
农村炕缝冒烟怎么解决?
问:农村炕缝冒烟怎么解决?
北方农村的平房三间都是一明两暗的格式,一明就是堂屋,两暗就是东西两个里屋。农村的灶和炕是一体,灶修在堂屋也就是外屋,炕则修在里屋,一般外屋是左右两个灶,各通两边里屋的炕。
灶,就是锅台在外屋的山墙下,在山墙下有一个灶眼通炕,灶眼处是炕头,炕的另一端是炕尾,炕尾连着另一个山墙,山墙墙壁上有烟囱眼,通房顶就是烟囱,烟囱根据需要,要修烟楼,防止犯风。
一般灶炕烟囱和烟楼修的合理的话,烧火时炕即使有缝也是不会冒烟的,炕缝冒烟就是有的地方不合理,不合理时即使炕无缝无处冒烟,也会从灶口倒出烟的。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堵炕缝,堵炕缝灶口也会倒出烟。
如果当初修的灶炕烟囱很合理,炕缝不冒烟而现在冒烟,那不是犯风就是炕洞或烟囱里蓄了烟灰烟油。
犯风大都是春夏季,烟楼都是根据防西北风修的,春夏爱刮东南风,反了风向就会有倒出烟现象,炕有缝也会出烟,治理方法是上房调整挡风的立砖,让风来不冲烟楼口就行。
如果是炕厢里或烟囱里蓄了烟灰,烟道就会变细,烟路不畅通就会倒出烟或炕缝冒烟,这时,找打烟囱的来上房用强力抽烟机把烟灰抽净,烟道畅通就不会炕缝冒烟了,如光是烟囱蓄了灰,也可自己上房用绳拴秤砣去打通烟囱。
如果是多年的老炕,炕厢里蓄了烟油,那就要脱坯换炕了,挖泥土脱二百四十块大土坯,把老炕拆掉,用新土坯重盘新炕,就不会冒烟了。
炕坯土用来给玉米追肥,劲头堪比尿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