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适龄提示倡议,提出今年互相不要给孩子压岁钱?
我之前听到过压岁钱的由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但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还是预示着长辈对孩子的祝福,希望孩子能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过年最期盼的就是收到压岁钱了,虽然往往被家长以“帮你存起来”为借口没收,但收到压岁钱那一刻还是觉得特别开心,如果没收到还是会觉得很失望。
虽然我们都知道,压岁钱其实对于大人来说就是一种形式,但对于孩子来说,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代表着孩子过年的一种仪式感。因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孩子也不会再因为盼望穿新衣服和吃好吃的而盼望过年了,如果连很多传统习俗都丢弃的话,那么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不浓郁,如果现在的年只剩下聚餐、打麻将、没日没夜的吃了睡睡了吃,那跟平时的周末有什么区别呢?
儿童游戏分级?
儿童游戏分四级:婴儿、儿童、小学生、巨婴。
《游戏适龄提示倡议》是人民网广泛征询,吸纳专家、企业代表、玩家和家长意见起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健康安全,为其创造出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倡议中把玩家分为18+、16+、12+、6+四级,并列出了各年龄段的适龄游戏。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六岁以下儿童处于视力发育等关键期,不建议单独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游戏。
规定16岁不可出现结婚系统?
近期,人民网起草了一份《游戏适龄提示草案》,并且即将搭建网上提示平台。看到消息的我第一时间前往人民网并且仔细阅读了草案的内容。通过了解,《游戏适龄提示草案》首先会对游戏进行分级,然后并对玩家进行提示,以达到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目的。
从草案的内容来看,一共将游戏内容分成了5个等级,分别是:6岁以下,6-11岁,12-15岁,16-17岁,18岁以上。每个等级都规定了不可出现的游戏内容,并且针对游戏时间有了更详细也更强制的监管。
对于游戏不应出现的内容,草案对各个方面进行了限制,包括法律、暴力、性暗示、血腥、恐怖、管制物品、不良语句、历史文化。诸如在18岁以上的游戏不可出现血溅效果,在6岁以上的游戏不可出现儿童辍学、逃学的情节,并且不能出现刀、枪等一切可以用于暴力伤害的物品。在12岁的游戏中不可出现低俗的幽默。这个我就想不通了,什么叫低俗的幽默,游戏厂商该如何定义幽默的低俗与不低俗。而且在这一阶段不可出现语音交流的社交系统,看来小学生以后再也玩不了吃鸡了。
另外,草案对游戏时间和付费系统也做出了规定,6-12岁的用户每天游戏时间<=60分钟,晚上9点到早上8点之间不可玩游戏,每个月游戏付费限额100元;12-17岁用户每日游戏时间<=120分钟,晚上0点到早上8点之间不可玩游戏,每个月限额消费300元。对于各年龄段适合玩的游戏分类,草案也是进行了划分:我特意看了一下,看来也只有消消乐和找你妹这种游戏是每个阶段可以玩的。
其实一直以来,游戏分级都是很多家长希望看到的。国内的游戏厂商为了增加收入,无所不用其极,从各方面引诱用户消费。这份草案的推出初心是好的,但是很多人看到内容以后纷纷感觉,以后还玩什么游戏啊,都去玩连连看,俄罗斯方块算了。总感觉这份草案是为了推出规则而推出的,至于能否真正起到分级保护还有待商榷。
橘猫认为该草案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其中规定在这些分级的游戏出出现了限制的内容,则该游戏就是不合法的产品。草案有一些限制内容在老百姓眼里是可笑的,按照这样的规定培养出来的青少年,可能到了18岁才知道血的颜色,我真担心第一次见到血液会晕倒。12岁的游戏不能出现低俗的幽默,在我看来近些年频频出现的抗日神剧才是最低俗的幽默。只是推出一个分级限制内容是无法形成游戏分级的,这样的规定就像小时候老师说我们: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其中道理大家都懂。
那么你对这样的草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马云在三亚建议100人以下的乡村学校裁撤合并?
谢谢您的邀请:
我曾去西部藏区三个小学支教,其中2个学校是走读,1个学校是寄宿制。我结合个人经历谈一下拆校并校,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并校后对老师有益在西部地区,的确存在一个学校一两名老师负责6个年级教学的情况。前一段时间因自费建校舍被父亲追打的比史古就是一个例子。1个老师准备6个年级的教案,肯定不如1个老师准备1个年级的教案好。老师负责的年级数量减少,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教学质量。对于老师老说,相对来说也减轻压力。
二、并校后学生上学环境改善以前是先给3年级上数学,后给4年级上语文,这样三、四年级的学生会相互影响,不利于学习。如果学校合并就会按照6个年级6个教室分别上课。就不会出现,一间屋里有好几个年级的情况。对于学生来说上课能专心听讲不被打扰,学习环境更好了。
三、并校后学生一日三餐有保证现在西部很多学校是没有食堂的。我去支教走读的学校,学生一般是拿着干粮来上课,到了中午饭又凉又硬,喝点水就解决午饭了。如果集中办学,学校能配备食堂,至少一日三餐,能保证都是热的。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也能吃上菜了,对于孩子来说营养也能有保证。
四、寄宿制学校晚自习有保障现在西部部分地区家长很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当孩子放学回到家中,家长很难对其辅导。很多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学习就更难保证。我曾经在甘南的曲奥小学支教,曲奥小学是寄宿制学校,每天吃完晚饭后,学生就回教室上自习,晚自习期间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晚自习有老师值班,学生有问题还能问老师。
五、寄宿制学校,学生更安全合并学校建好宿舍楼,宿舍楼里应配有暖气,晚上能有热水供孩子们洗脚。放学后学生能有玩耍的伙伴,能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寄宿制学校,学生晚上睡觉时配有专门的老师值班,能确保学生安全。
六、合并学校校车成关键原来的学校学生少,学生离家较近,合并学校意味着学生将要走更远的距离。如果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又不会开车,这时学生的交通问题就必须考虑。配备校车成了关键。
七、合并虽好,资金成难题合并学校的确挺好,可也存在很多问题。学校教学楼建设问题,学生的宿舍楼配套问题。学生吃饭的问题,还有学生交通的问题。以上无论是什么问题,资金是最大的问题。
壹基金发起人李连杰 图片来源网络 刘关关 摄
希望能马云能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校舍建设、校车捐助中来。如果同马云所说“马云公益基金会,像运营阿里巴巴一样,把这个事情认认真真去做”这对于对西部孩子上学来说也许是福音。
马云在发布演讲 图片来源网络 刘关关 摄
我个人认为合并学校利大于弊,合并学校以后是一种趋势。我支持马云,希望马云在公益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了解更多支教信息,记得关注我哦。
作者一直坚持原创,这几天发现有很多被转载并没有标明出处。
再此声明:原创作品,请勿转载,转载必究。
教育专家建议恢复小学留级制度?
对于上面的建议,本人持认同的态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的小学,就有留级制度。要是哪个学生学习成绩太差,实在跟不上趟,老师就会让他(她)留级,下一学年继续学习老的功课。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心理年龄滞后的孩子,对于因为家庭原因或本人健康问题而长久辍学的孩子,无疑是有很大的正面作用的。留级,给了他们更从容的时间来弥补落下的功课,给了他们心智成长的机会,从而,在下一学年的学习生活中重拾信心,不再掉队。
今天,社会对教师寄予了太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也就是不能打骂,甚至连变相体罚也违规,导致教师对问题学生后进学生的震慑引领作用大打折扣。生活在安逸的环境里,少数学生厌倦学习,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成绩就越发差劲。教师想补差,但放学后又不敢留学生,怕出安全问题。所以,绩差生似乎无法可想。这时,如果引入留级制度,就会在心理上给他们施加巨大的鞭策,促其上进。
据本人了解,这些小学成绩就很差的孩子,上到初一,成绩都是门门不及格,数学、英语就十来分,二三十分。更有甚者,连语文都一塌糊涂,书不会读,作文不会写。有一个初一学生,小学六年外加初中大半年,总识字量难超一百,连他本人的名字都写错,考试成绩屡次都在三、五分徘徊。老师几乎天天督促他,手把手教他,两个月下来,好不容易新认识几十个字。如果在小学一二年级,就让这样的孩子留级,效果一定好得多。所谓小洞好补,大洞难补。时间拖得一长,孩子的学习信心一旦丧失殆尽,再想唤醒他,就难上加难。
有人担心恢复留级制度,会让留级的学生心灵受到伤害,在同学老师面前产生自卑感。为了避免这一负面影响,可以在班级筛选的基础上,召开学困生家长座谈会,先做通家长工作,再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然后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安排个别学生留级,类似于国家的“精准扶贫”。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允许在本地区换个学校。
又有人担心,叫小学生留级,突破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限,会给国家的财政带来负担,这也是多虑。因为,留级学生的比例会有严格限定,比如百分之五,也就是一个班最多三两个,一个年级或许只有几个人,这样,留级学生的总数还是很少,财政负担并不重。
应该说,任何一种政策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都有它的不适应性,都有微调的空间。毫无疑问,过去的强制留级有它的弊端,个别留级生学习上并没有明显进步,相反,人格却遭受歧视。但是,今天的一概不许留级就完全正确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所交流过的学生家长,不止一人流露过想让孩子晚点上学的想法,因为他们的孩子在校学习能力弱,在班里的适应性差,与同龄人竞争,处处落于下风,如果能够让他(她)适当留级,一定益处多多。
凡事都不要搞一刀切,我们的教育改革没有完成式。希望个别专家的呼吁能受到国家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希望早日恢复小学留级制度,以便帮助到那些在起跑线上步履蹒跚的少年儿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