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十字军,土耳其为什么要撕破脸与美国为敌?
美国和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土耳其为什么要撕破脸与美国为敌?
土耳其的前身为奥斯曼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几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内海,拥有63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领土面积,帝国前后历时620多年。奥斯曼帝国强盛时在欧亚没有对手,直至欧洲工业革命英法俄等列强的兴起,才慢慢的走向衰败。
奥斯曼因为仇恨英法俄等近代史上的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同盟国站队跟随德国反对协约国,才招至大祸被解体清算。如今的土耳其是奥斯曼军官凯末尔在1921年9月击败希腊之后之后,逼迫英、法、意和希腊签订了《洛桑条约》建立的。
该条约承认土耳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凯末尔拯救了土耳其。不过,昔日的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重新建立的土耳其,仍然保留了78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领土。这个领土面积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原来拥有55万平方公里的法国被称为欧洲的泱泱大国。后来苏联解体,拥有60万平方公里的乌克兰还是比不上土耳其的面积。
尽管如此,土耳其人心里一直怀有历史大国情结,梦想有朝一日再现奥斯曼帝国辉煌。当年的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在17~19世纪期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和黑海等地,双方前后进行了长达241年的战争。其中大规模的重要的有10次,小战争不计其数,最后奥斯曼战败,俄土历史上为世仇关系。
不过,并没有因为如此,土耳其与欧洲其它国家的关系变好,因为土耳其属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并不被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其它国家接受。土耳其1987年提出要求加入欧盟,至今已是34年了仍然没有可能。2018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公开表示,土耳其不该成为欧盟成员国。
土耳其因为在一战中支持德国吃了大苦头,到了二战害怕再次站错队,就表示中立。二战结束土耳其害怕强大的宿敌苏联,提出要求加入1949年成立的北约。美国西方并没有立即吸收土耳其,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土耳其为了交好美国西方,主动派出5000多人的步兵旅参加战争,受到美国西方的欢迎。
为了遏制苏联,北约在1952年才吸收土耳其为成员国。但是,由于土耳其是一个伊斯兰国家,而且在塞浦路斯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美欧认为土耳其是一个异类。土耳其与希腊在领海问题上,以及在塞浦路斯问题的争议严重,北约的欧洲国家都是支持希腊。
本来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为土制定的是一条政教分离的世俗发展路线,政体也按照欧洲的议会政治体制。但是,2003年上台的埃尔多安,有明显的大突厥主义和激进的宗教主义倾向。埃尔多安在原来的世俗化道路上倒退,在对外关系上带有伊斯兰教色彩,这使得美欧都感到不安,同时埃尔多安的土耳其与美欧关系渐行渐远。
2011年叙利亚爆发骚乱和内战之后,土耳其插手干预叙利亚局势的积极性,超过美欧。因为在埃尔多安眼里,叙利亚本来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土耳其扶持叙利亚反对派建立的所谓国民军,趁机越境打击消灭库尔德武装,并且占领了叙利亚边境阿夫林地区和伊德利卜省的北部地区。
土耳其甚至还在2015年11月土叙边境击落俄罗斯战机,这是美国北约都不敢做的事。埃尔多安的对内对外政策,美欧为此非常反感,美国西方在叙利亚的目的是颜色革命推翻巴沙尔政府,而不是打击库尔德武装。
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突然发生军事装备,幸亏普京提前获得情报不计前嫌及时通知,才使得埃尔多安死里逃生。可恨的是,埃尔多安逃命升空的飞机,飞向欧洲逃命避难时,德国以及欧盟国家竟然不同意开放机场。埃尔多安无奈只能飞到德黑兰,在伊朗降落地面。
军事政变被平息后,埃尔多安发现政变军人幕后有美国的支持,这使得埃尔多安极其愤怒,与美国反目成仇。埃尔多安曾经对驻土耳其的因吉利克美军基地停电断水,封闭机场禁止美军战机起飞以报复。
因为危难时刻普京伸出援手,土耳其与俄罗斯握手言和,土美俄三国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此以后,土耳其与俄罗斯包括伊朗,在叙利亚问题上公开与美国唱反调。俄土伊三国针对美国在叙利亚,还定期召开中东政策峰会。
在叙利亚问题上外部势力各有所图,俄罗斯希望保持自己的军事基地塔尔图斯港,支持巴沙尔.阿萨德政权和收复失地,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完整,加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从而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则是企图利用反对派推翻巴沙尔政府,建立一个亲美政权。美国开始在叙利亚支持了多个反对派,最后认为库尔德武装比较可靠,美国希望加强和提高库尔德武装的兵员人数,提升战斗力。
伊朗因为与巴沙尔政权同为什叶派政权,是伊斯兰兄弟,支持巴沙尔就是维护中东地区的什叶派利益。
土耳其对于叙利亚比较复杂,一是开始跟着美国也要推翻巴沙尔政府,因为土耳其属于逊尼派,也希望在叙利亚建立一个逊尼派政权。二是土耳其将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武装看成恐怖分子,不能容忍库尔德武装发展壮大,这与美国扶持训练库尔德武装形成矛盾。三是叙利亚发生动乱,巴沙尔政府对于边境地区鞭长莫及,土耳其则趁火打劫侵吞邻国领土。
土耳其就是因为美军与库尔德武装一起,使得土耳其碍手碍脚,几十万土耳其大军,利用地缘之便挤压美军。美军撤出叙利亚,固然有其中东战略的调整,但不可否认的是土耳其胁迫,有相当大的作用。
只不过是,土耳其没有得到目的,美军撤出库尔德武装投靠叙利亚政府,将幼发拉底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大部分都给了叙利亚政府军。
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不怕得罪美国购买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美国则停止向土耳其交付已经付了定金的F35战机。土美双边关系失和已久,2019年特朗普在土耳其通货膨胀经济危机时,落井下石突然加征贸易税制裁土耳其,也没有唬住埃尔多安。
不过,土美关系应该不会彻底破裂,最后的结果是斗而不破。这是因为,土耳其是北约第二大的军事力量国家,失去土耳其北约有不可承受之重。特别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以中俄为对手的,失去欧亚连接处的土耳其,将极大的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
目前的美国没有办法在土耳其搞颜色革命,美欧对于土耳其只能是等待。因为土耳其的军方普遍亲美,只要埃尔多安下台后继任者,就可能有转圜的机会。而土耳其也并不愿意离开北约跟随俄罗斯。
世界公认十大战斗民族?

第十名,法国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以一己之力单挑整个欧洲,巅峰时期势力范围从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俄国的冰天雪地,并且建立起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今天法国依然拥有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武器装备在欧洲独树一帜,拥有除美国外唯一的核动力航母,自行研发的阵风战机等。但是拿破仑之后法国面对强国的对外战争似乎就没再赢过,1870年普法战争被普鲁士暴揍,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德国压制,二战甚至一个月被德国灭国,二战的胜利只是因为站对了阵营,战后想重新控制越南也遭到了不光彩的失败,因此,法国只能排名第十位。

第九名,阿富汗
美苏两强都没能彻底打服的国家,同苏联人打了10年,成为了结束冷战的重要推手,同美国打了20年,削弱了美国世界主导的地位,加上19世纪成功赶走英国人的战绩,似乎每一个世界霸主都不能征服这个顽强的民族,帝国坟场的称号名副其实。但是阿富汗虽有疏死一拼的勇气,却缺乏成为军事强国的基础,本国既没有军事工业,又没有深入浅出的战争理论,仅凭一股匹夫之勇打天下,而且只能守卫本土,毫无远征他国能力,因此只能排名第九。

第八名,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名气来自两次世界大战中澳新军团的英勇表现,虽然不在欧洲主战场,但每一丈啃的都是硬骨头。一战中的加里波利战役,二战中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地狱之战,澳军的表现都令人惊叹。今日,澳大利亚军队的作战素质依然是世界一流,战斗素养和训练水平也居世界前列。但是本土军事工业并不发达,独立远海作战能力有限,因此排名屈居第八位。

第七名,越南
越南人有着世界公认的顽强作战意志,自建国后先后赢得了对法国、美国、柬埔寨、以及北方邻国的战争。自50年代到80年代,战斗一刻不曾停歇,特别是越战中重挫美国,另世界咋舌。与阿富汗的胜利不同,越南面对的不是几千美军的反恐行动,而是62万美军的全面战争。越战让世界看到了越南的实力,打出了其民族性格。但是同样,越南不具备远征能力,且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和军事理念,勇气可嘉而谋略不足,因此排名没能更进一步。

第六名,俄罗斯
俄罗斯向来被我们冠之以战斗民族的称号,但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嘴上够硬,行为够混,而在实战中的表现,俄国发挥很不稳定,时而威猛,时而弱鸡。18至世纪十次击败土耳其夺取了黑海出海口,灭亡了靼达人的克里米亚汗国,大北方战争中击败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1812年给予拿破仑致命一击,二战中又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力之一,冷战时期苏联迎来了军事成就的高峰,在1956年入侵匈牙利和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中打得干净漂亮。但俄国的这些胜利有个共同点,要么是依靠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要么是凭借寒冷的气候和无限的战略纵深,而且往往付出的代价都是敌人的数倍,比如二战东线战场,死亡10个苏联兵才能打死一个德国兵。二战的胜利也并非是苏俄单挑德国,它只是群殴德国的其中一员,而单独同强国对战从未占过便宜,1856年克里米亚一战便被英法打成了二流国家,50年没缓过来。1939年对芬兰的入侵硬是在人数装备都占优势的情况下,死亡25万人才勉强和谈。因此苏俄没能排入前五名,屈居第六。

第五名,日本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一直维持在世界前列,甲午一战打败了大其数倍清国,日俄战争更是创造了近代以来唯一一次黄种人战胜白种人的记录,但日本由于国力有限,陆军和海军发展很不平衡,以至于二战时期日本海军可以匹敌英美,陆军装备却到不了二流水平。不过无论海战还是陆战,日本均败在与同盟国巨大的国力差距上,如果单看战场上的表现,日军还算打得不错。现代以来,日本自卫队快速转型,现在不但有一支高素质的作战队伍,还有着相当发达的军事工业和自主研发能力,在军事上可谓既能抄起家伙打仗,又能静下心来钻研,第五名非他莫属。

第四名,英国
英国300年来虽不是每战必胜,但却打赢了每一场关键战争甚至决定命运的每一场战役,七年战争中亚伯拉罕平原一役战胜法军,决定了未来加拿大成为一个英语国家,拿破仑最风光的时候也在特拉法尔加海战败给英国,没能阻断英国到埃及的贸易线,而在滑铁卢给拿破仑终结一击的也是英国军队,二战中守卫苏伊士运河的英军照旧击败了如日中天的沙漠之狐隆美尔,赢得了至关重要的阿拉曼战役。英阿马岛海战,又让世界见识了迟暮之年的英国依然宝刀不老。今天英军虽然已不是当初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国,但依然有着一支装备一流,经验丰富的职业作战部队,以及国内完整的军工体系和研发能力。只是近代以来对战争理念的变革贡献不足,因此战斗民族只能给她排在第四名。

第三名,德国
这是曾经横扫欧洲一众强国的战争机器,拿破仑称其为炮弹孵出来的民族,无论普鲁士时期,德意志帝国时期,第三帝国时代,他们都创造了登峰造极的军事成就,特别是闪电战的发明带动了作战方式的变革,改变了百年来陆军作战的攻防模式,至今让军事迷们津津乐道,难怪英国人评价说,我们是拥有军队的国家,而德国佬是拥有国家的军队。今天的德国军事工业依然完整,坦克和潜艇技术保持一流,军事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不过同日本相反,二战德国陆军虽无可挑剔,海军却只能演演配角,实力并不平衡,加之今日德军已由普鲁士男儿蜕变成了联邦肥宅,因此德国暂时排名第三。

第二名,美国
这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参与了几乎每一场改写人类历史的战争,也是战争塑造了这个国家的性格,从一个偏远的不起眼殖民地成长为世界霸主,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海湾战争无不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她从诞生起就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其他在英国衰落后获得独立的殖民地不同,美国则是在英国最强大最风光的18世纪末通过艰苦绝伦的战争建立起的国家,二次大战中美国成为打败法西斯国家的绝对主力,没有美国今天的世界恐怕要说德语和日语,海湾战争更是引领了战争形态从机械化的钢铁洪流向信息化的科技决胜的转变,让世界一众强国看得目瞪口呆。今日美国依然保持着碾压他人的超一流军事实力,和其他国家无可企及的军事科技。盘点其历次对外战争,只有1814年的第二次英美战争在战场上被打败一次,而后来的越南、阿富汗战争没能完胜只是国内因素制约的结果,因此战斗民族第二名实至名归。

第一名,以色列
这是世界唯一一个对外战争从未失败的国家,作为一个袖珍小国,他在众多敌国的夹缝中打出一条生路,建国以来打了5次大规模中东战争,还经历了无数小型冲突,面对人口是其几十倍的敌国,每一次都化险为夷,每一场仗都打得干净漂亮,并且创造了诸多军事行动的奇迹,比如千里奔袭乌干达拯救人质,突袭伊拉克核设施,在1982年同叙利亚的空战中甚至打出了82比0的惊人战绩,即便美军都望其项背。虽然小国寡民,但其军事工业却不输任何一个大国,战机、导弹、坦克均能实现自主生产,民众同时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平和强烈的尚武精神,国家同时具备发达的军事工业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军队具备先进的理论素养和一流的装备水平,作为第一战斗民族,以色列名副其实。
二战中知名度最低的战役?
在二战的诸多战场中,知名度最低的是北非战役。它既不像东线苏德战场那样有钢铁洪流的激情碰撞,也不像远东太平洋战场那样有航母编队的海空对决。即便是对这一战场有所了解的人们,也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隆美尔和蒙哥马利这对“冤家”的较量上,对其余战役基本上停留在一个“知道一些”的层面上。然而,正是这个不怎么受人重视、甚至经常在书中被简单带过的战场,却发生过一场改变二战走向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战役。
01
运筹帷幄
时间来到1941年夏,随着“沙漠之狐”隆美尔走马上任,英军在北非战场上一直对意大利军队“痛打落水狗”的大好局面瞬间一去不复返。当年6月,隆美尔指挥北非德意军队在利比亚展开攻势,将英军一直驱赶到利比亚、埃及两地边境。要不是希特勒在这时发动侵苏战争,北非的德意军队无法得到足够的补给,英国人很有可能输得更惨。
要知道,大英帝国一向视中东北非地区为自己的禁脔。何况一旦埃及失陷,轴心国就可以轻易掐断英国的重要输血管——苏伊士运河。为此,感到压力山大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将连吃败仗的中东北非地区英军司令韦维尔解职,任命奥金莱克将军出任新司令,并向北非增调了3个步兵师、10个坦克营(大队)及大量航空兵。得到了强力增援的奥金莱克将军信心满满,决心发动一场大规模反攻,在遏制德意军攻势的同时,夺回利比亚,反攻行动的代号定为“十字军”。
执行“十字军”计划的重任,交给了坎宁汉将军指挥的第8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有第13军(辖第4印度师、第2新西兰师和第1装甲旅)和第30军(辖第7装甲师、第4装甲旅、第1南非师和第22警卫旅),加上临时加强给该部的装甲、高炮、汽车、侦察和工兵部队,英军共计投入兵力15万,飞机1311架,坦克934辆。而与之对阵的轴心国军队则有3个德军师(第15、21装甲师,第90轻装甲师)和7个意大利师(含一个装甲师),兵力约10.4万,坦克550辆,飞机500架。可见两者相比,英军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坎宁汉计划:第13军沿滨海公路向西突击,以最短的时间前进到重镇托布鲁克,同时该地守军向东突围,与进攻部队会合;第30军则从南部迂回至敌军防线侧后发起进攻,消灭昔兰尼加地区的敌军。而后,两路部队全部向西推进,将德意军逐出利比亚。
02
首战告捷
11月18日凌晨,“十字军”行动正式开始。然而赶上英军倒霉,一向干燥缺雨的北非地区突然间暴雨如注。但军令如山,发出去就不可能撤回来,所以英军官兵不得不在泥泞中艰难前行,苦不堪言。但也正是因为大雨的缘故,德意军不相信英军会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有所行动,放松了警惕。一支50人的苏格兰突击队趁机摸到了德军前哨指挥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之摧毁。德意军前锋部队失去指挥,顿时陷入混乱。英军第13、30军抓住机会立即开进,很快突破了敌军的前沿防线。
由于之前进展过于顺利,德意军内部产生了轻敌的情绪。包括隆美尔在内的高级军官虽然第一时间都收到了英军进攻的消息,但他们经过研判,认为这应该只是一支“规模在200辆坦克左右”的小股英军的试探性攻势,因而在英军主要进攻方向上,德意军并未予以足够重视。
次日英军继续前进,到日落时分,英军第13军击溃了两个意大利师,距托布鲁克只有不到30公里;第30军的第7装甲师攻克了德军的重要据点西迪雷泽格,威胁到了德意军的交通线。但直到此时,隆美尔仍未做出有效应对,这不禁让坎宁汉大为惊讶。他担心隆美尔耍什么诡计,故而下令部队不要急于前进,以防遭伏。这边,隆美尔在最初的迷糊过后,终于意识到英国人来真的了。于是他马上命令第15装甲师投入反击,直扑西迪雷泽格,将该城夺回。23日,见到隆美尔出招的坎宁汉指挥英军又发动猛烈攻势,企图再夺回西迪雷泽格,但由于隆美尔派出的两个意大利师的援军及时赶到,英军苦战未果,只得暂时收兵。
03
该我出手了
到24日,明白英军意图的隆美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集中第15、21装甲师主力,对正面之敌置之不理,而是直接做长距离机动,突入埃及境内,猛攻英军的后方补给基地。德军的举动完全出乎英军预料,致使第8集团军陷入了混乱。到当晚,第21装甲师攻占了埃及边境重镇塞卢姆,大有切断英军后路之势。突变的战局令坎宁汉惊恐万分,他无意再战,准备全军撤退。危急关头,前来督战的奥金莱克及时阻止了坎宁汉的愚蠢决定,并以自己的副参谋长里奇将军接替坎宁汉继续指挥战事。
里奇将军上任后连发三道命令:一是命令各部坚守阵地,无令不得后撤,以维持现有战线;二是第13军继续西进,不断压迫德意军后方,以使隆美尔后顾有忧;三是加派了两个坦克营、一个炮兵营给西迪雷泽格方面的部队,责令限期破城。
经过两天激战,在付出重大代价后,英军总算攻克了西迪雷泽格,并与托布鲁克的守军建立了直接联系。到这时,即便是隆美尔这等猛人,也不得不担心自己的后方。于是,在肃清了塞卢姆周边的英军后,德军开始向利比亚撤退。在途中,他们与因连日攻打西迪雷泽格而疲惫不堪的第2新西兰师相遇。德军迅猛突击,打得该师落花流水。这样一来,托布鲁克与周边的联系又被切断。
里奇也豁出去了,他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冒险从埃及调来一个步兵旅、一个坦克营和一个反坦克炮营,加上空中力量的支援,继续加强西迪雷泽格地区的兵力,并在11月30日遏制住了德军的反扑。双方在西迪雷泽格-托布鲁克一线一直拉锯到12月5日,此时隆美尔得知,因为对苏战争的影响,到年底之前,他都不会再得到援兵。
无奈之下,德意军队只得放弃对托布鲁克的围困,向西撤退。里奇抓住机会,派遣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步兵旅组成特混集群,打算直趋班加西抄隆美尔的后路。但在德军的阻击下,英军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进行激烈战斗,最终未能阻止隆美尔全身而退。到1942年1月10日,英军最后一次进攻被德军粉碎,双方战线稳定下来,“十字军”行动宣告结束。
04
影响深远
“十字军”行动,是同盟国于1941年底到1942年初,在北非、苏德、远东太平洋等多个战场上处于不利局面下大胆发动的一次反攻作战。此役德意军伤亡33000人,损失坦克312辆,其进攻埃及的企图宣告破产。英军虽然向西推进了800千米,但他们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17400人,损失坦克270辆。而为了支援陆军的行动,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更是先后损失了皇家方舟号、勇敢号两艘航母,以及巴勒姆号战列舰、曙光号重巡洋舰等7艘大型战舰,损失可谓惨重。
但是,得益于英军的英勇牺牲,希特勒不得不在莫斯科战役的关键时刻将第二航空队司令部和一个航空军由苏德战场调往北非,并取消了原定发往苏德前线的11班次补给专列。苏军则趁机从远东调来大量援军,苏德双方强弱逆转,莫斯科战役最终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这样一来,不仅德国陆军天下无敌的神话告破,德军闪击苏联的计划宣告失败,并从此被牢牢钉在苏德战场无法脱身,第三帝国覆灭的源头由此埋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在今天的知名度低得可怜,但“十字军”行动对二战进程产生的影响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
你有哪些舍不得删的电脑游戏?
剑灵!当年的1128玩家,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搞了自己的12级门派,做了自己的门派时装。从大漠走到了白青。最后终于还是弃坑了,弃坑的四年里,游戏一直还在,最近比较闲,又开始玩了,一看别人战斗力傻眼了!看看风景也挺好的
十字军东征详细过程是怎么样的?
简单说一下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正式开始后的过程吧:
正式的东征队伍原定于1096年8月15日,也就是圣母升天节那天集结出发。可当年4月,就已经有另一支队伍踏上了征程。这是来自法兰西北部亚眠的隐士皮埃尔,与法兰西北部柏伊希-桑萨瓦尔的领主戈蒂耶·桑萨瓦尔为首的一支十字军。
隐士皮埃尔朴实、平易近人、热心公益,且站在穷人一边。当大量贫民响应教宗的号召,想参加十字军的时候,却发现教廷根本不想理会他们。只有隐士皮埃尔关心“报教无门”的他们。在皮埃尔富有感染力的宣讲下,大量贫民在他和少量贵族的指挥下向耶路撒冷进发,这便是所谓“平民十字军”的主要一路。
可是,即便自称受到基督指引的皮埃尔再怎样神通广大,也不可能把未经训练、纪律不整、普遍文盲,而又规模庞大的这些乌合之众,好好地带到耶路撒冷与塞尔柱突厥人作战。他们尚未同异教徒接触,一路上就已同基督徒打成了一团——从德意志出发的三支分队,早在进入匈牙利后便已全部覆灭。皮埃尔亲自带领的主队,则先后劫掠了贝尔格莱德,攻占、屠掠了泽蒙,并同东罗马军队混战于尼什。待到达君士坦丁堡之时,约四万人已只剩下不到三万。随后他们被东罗马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像送瘟神一般地送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
进入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平民十字军,忙于扫荡乡村。四分五裂之下,隐士皮埃尔彻底失去了对他们的控制。最终,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尼西亚附近,被基利杰·亚尔斯兰一世率领的罗姆苏丹国军队消灭。除了少数改信伊斯兰教的俘虏活下来之外,只剩三千余人,被隐士皮埃尔讨来的拜占庭援军救走,安置于君士坦丁堡城郊。而当平民十字军跌跌撞撞地向耶路撒冷进军时,正规十字军也按来源分成数路,相继向预定集结地(君士坦丁堡)行进。
“法兰克人的国王”腓力一世的兄弟弗芒杜瓦伯爵于格一世首先到达。随后神圣罗马帝国的下洛林公爵布永的戈弗雷和他的兄弟布洛涅伯爵尤斯塔斯三世、布洛涅的博杜安,以及罗伯特·吉斯卡德的儿子塔兰托伯爵博希蒙德一世、博希蒙德的外甥坦克雷德,有首倡之功的图卢兹伯爵雷蒙德四世,英格兰国王威廉二世的兄弟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二世、罗贝尔的亲戚布卢瓦伯爵艾蒂安二世和弗兰德伯爵罗伯特二世等几路诸侯也先后到达。
其中,于格一世率领着法国卡佩王朝的势力,戈弗雷率领着德意志的洛林骑士,博希蒙德一世率领着意大利南部诺曼人的队伍,罗贝尔二世率领着法兰西北部诺曼人的军队,雷蒙德四世率领着法兰西南部普罗旺斯等地区的贵族。这些诸侯奉曾去过耶路撒冷朝圣的勒皮主教阿希马尔为精神领袖,在拜占庭将领的协助下,渡过海峡,进攻罗姆苏丹国的首都尼西亚。罗姆苏丹基利杰·亚尔斯兰一世此时正领军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东北部同土库曼人建立的达尼什曼德王朝作战。得知后方警讯,匆匆议和回撤,却因为受之前平民十字军的作战表现所麻痹,低估了正规十字军的实力。结果被士气高昂、愈战愈勇的十字军击败,损失惨重,只得避入山中。
失去了援军的尼西亚,在绝望中依然坚守了近一个月,直到拜占庭的劝降使者到来,城头方才易帜。拜占庭军完整接收了这座原属于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名城,这本是十字军将领事先宣誓过的——从异教徒手中夺回的东罗马帝国旧领土必须归还。事到临头,十字军却严重不满起来。不能洗劫,不能报复,不能勒索大额赎金,甚至绝大多数部队都不能入城,纵使阿莱克修斯一世用不少的给养和财货来进行安抚,骑士老爷们依然怒不可赦。十字军与拜占庭的分道扬镳看来是早晚之事。
另一方面,罗姆苏丹国虽然在尼西亚蒙受了许多财富与兵力上的损失,同时却也成功的与达尼什曼德王朝达成了真正的和平。作为半游牧的民族,塞尔柱突厥人只要还有人有马,东山再起就相对比较容易。经过在东部召集属民,重新装备军队后,基利杰·亚尔斯兰一世卷土重来,于多里留姆附近伏击了十字军。
这场战斗依旧以十字军的胜利而告终。对于第一次东征而言,这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却也是一场惨胜。被包抄而仓皇撤退的突厥军队,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十字军则在肉搏中受到了很大伤亡。
此后,十字军在酷暑中长驱直入,缺粮少水之下,军中许多人畜因此丧生。沿线的突厥人早已逃走,大军的补给越来越困难,直到进入了信奉基督教的流亡亚美尼亚人控制的区域,情况才得到改观。与此同时,拜占庭军队收复了一些旧领土,保证了皇帝与十字军·拜占庭联军之间的联系,沿途的流亡亚美尼亚人诸小国纷纷承认东罗马帝国的宗主权。这正符合阿莱克修斯一世的期望,却不符合十字军将领们的期望。
十字军的将领们想要建立自己的领国。尤其是,以诺曼底公爵头衔作抵押,从兄弟威廉二世那里借了大笔钱充作军资的罗贝尔二世,以及富婆妻子在东征中病亡后,变得几近一无所有的布洛涅的博杜安等人,更是没有退路可寻。
1098年,脱离十字军主力,自行经营势力范围的博杜安得到了机会。受到突厥人军队威胁的贸易枢纽埃德萨向他求援,谈判之下,博杜安成为埃德萨君主亚美尼亚人托罗斯的义子及继承人。很快,在博杜安的暗中推动下,托罗斯在暴乱中被杀。他成功篡夺了亚美尼亚人的政权,建立了近东第一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
得益于埃德萨的肥沃土地和发达的金属加工业,托罗斯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末了,都便宜了博杜安这干儿子。利用强大的财力,通过购买城池与攻城略地等手段,埃德萨伯国迅速强大起来。十字军骑士们风闻后,许多人投奔了过来,成为博杜安的附庸,以求取采邑和奖赏。为了长治久安,他更是以身作则,鼓励部下同当地的亚美尼亚妇女结婚。加上对伊斯兰教徒的掠夺与镇压,政权得以稳定了下来。
而在获得自欧洲来的几支小股十字军的加盟后,十字军主力得到了第一次东征以来的重大战果。经过八个月的围困,数次击退塞尔柱突厥人的援军,到了1098年6月3日,十字军借助亚美尼亚人内应攻占了穆斯林重镇、壮丽的古城安条克。十字军入城后,进行了全面掠夺和大屠杀。城内的伊斯兰教徒被斩尽杀绝,基督教徒也遭到了洗劫。在经历城外八个月的艰难困苦、忍饥挨饿之后,十字军将士们在遍地尸骸上,疯狂地发泄了四天。谁知,就在四天后,摩苏尔总督克尔布嘎率领穆斯林联军包围了安条克城。围困敌人八个月的十字军反而被敌人围困了。
城内食物奇缺,不说树皮野草被吃光,就连死尸也成了果腹之物的时候。十字军居然在圣彼得教堂的地下,挖出了据说当年被用来刺死耶稣的那柄圣枪(即“隆基努斯之枪”)。
这当然是赝品,就算真的存在这件所谓的“圣物”,历史上也已经几次三番被各色人等发现过了。但是,绝境中的十字军,没人介意圣枪的真假。他们成功借助这一“神迹”激发出无尽的狂热与战斗力,放手一搏之下,内部矛盾重重的穆斯林联军被击溃了。
胜利了的十字军没能高兴多久,便遭遇了一场大瘟疫。唯一能够调解十字军诸将矛盾的精神领袖,勒皮主教阿希马尔在瘟疫中病亡。由于缺乏粮食与分赃不均,内部不和越来越严重。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热衷于拉帮结派,进一步加深了相互间的矛盾。终于,在下层的恐惧、中层的不安、上层的争吵中,十字军于1099年初重新踏上了向耶路撒冷的征程。而在对安条克的争夺中获胜的,是以博希蒙德一世为首的南意大利诺曼人集团,他们留了下来,建立了近东第二个十字军国家——安条克公国。
是年6月7日,十字军到达圣地耶路撒冷城下。满目贫瘠、缺食少水的现实景象,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圣地的激动,一起刺激着将士们的泪腺。嚎啕大哭之后,十字军需要确定对策,进攻耶路撒冷城的对策。
对于此时的十字军而言,兵力、补给、时间,无一不缺。仅一万三千人左右的部队,不足以围困耶路撒冷这样的城市。水、粮、各类给养都不充分,队伍不可能长期逗留在城下。而一年前易手的耶路撒冷,已经从塞尔柱突厥人的手中,落到了法蒂玛王朝的手中。也就是说,自埃及来的援军,随时可能到达。在这样的不利情形下,十字军选择了孤注一掷,立即拼命展开攻击。这连串攻城尝试与其说是作战,不如说是投机。
经过几天的战斗,投机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恰巧热那亚人的船队在6月17日到达,为十字军带来了亟需的攻城器械和补给。但战事依然没有太大进展。日子一天天过去,城内区区千余人的守军依然在坚持,十字军上下都知道,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大家开始做最后的努力,或者说做垂死挣扎:修道士开始传授据说由已死的阿希马尔主教显灵后教给的取胜方法——斋戒后集体赤脚绕城走。执行过这个方法后,十字军各派系放下争执,同仇敌忾,再度发动强攻,终于7月15日破城而入。奇迹发生了。
烧杀劫掠势必会展开,十字军将士这样认为,耶路撒冷居民也这样认为。然而,耶路撒冷最终遭遇的,还是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想。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不仅把穆斯林,也把犹太人洗了个干净。当然,这并不是说穆斯林和犹太人中没有幸存者。但这些幸存者,与其说是拜十字军的怜悯所赐,不如说是拜中世纪低下的杀人效率所赐。至于城中的基督徒,则是因在攻城战前便已被城中统治者驱逐而因祸得福,没有遭遇太多殃及池鱼的不幸。
圣地光复后不久,布永的戈弗雷最终被确立为圣墓守护者,建立起近东第三个十字军国家——耶路撒冷王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就此宣告完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