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x876,你还记得自己当年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牌子吗?
感谢邀请,第一部手机2006年读高三吧,有个品牌叫VK,翻盖的彩屏二手机,多少和弦的,几百块钱吧,用了一年半载的处理了,还净赚几十块钱,用着也没啥感觉,拍照聊胜于无,通话也没啥问题。
说一下第一部智能手机吧,2010年那时候诺基亚摩托三星如日中天,苹果HTC刚刚兴起,国内应该不多,有的也是水货,我看科技资讯比较多,知道安卓系统潜力无限,搜到了这款中兴X876,电阻屏都不支持多点触控,玩个愤怒的小鸟都没法全屏缩小放大,分辨率也很低好像是240*400的,配置现在来说不够看的,淘宝刚兴起还是网购的,跟同事聊起来就一人买了一块,七八百块钱,记得还怎么样了豌豆荚好往里装软件,尤其是有个雷霆赛车,支持重力感应玩的,好多小伙伴都看呆了,觉得太牛逼了。装各种软件,各种炫耀,哈哈
2011年陪我一起经历了一起大的交通事故,我带着它被撞飞近二十米(一点不夸张,后面有去交警那看的事故鉴定书),它分解了三四块,正面屏幕边框摔破漆了看出来还是铝合金材质,就这样捏起来还好好的用着,用了一年出头,二手卖了四百多块钱。
好像到了2013年吧,周边用微信的多了,碰见我那同事,还在用它聊微信,我说你还用呢,他说好好的也不坏,为啥不用,一机用三年我也服了,质量也是真给力。
还有块手机记忆犹新,华为U8800,外观跟女性卫生用品一样,好像单核1G的主频,玩些切水果啥的流畅飞起,用的十分舒服,当时跟人推荐手机都是中兴华为的,一帮小菜菜还他娘的取笑我,说我给国产机代言了,收钱打广告推荐烂货。其实呢,国产崛起都在不经意间,现在除了苹果都没个能打的了,现在用的还是荣耀V20,三年了也不见坏,没有换机的理由啊,等等华为麒麟新机吧,如果没有美帝制裁华为早登顶世界第一了吧,估计现在三千上下就能买到麒麟9000的新机了
,等你回世界之巅
国货加油吧,华为挺住,中国人挺直腰杆吧!!
春秋战国楚国有多少个王他们分别在位时间?
楚国第1任君主,熊绎,在位时间不详
1熊绎
熊绎因其先祖之功,受封南蛮之地,建立楚国,成为楚国始封君,熊绎受封后,发展生产,扩大疆土,乘柴车、穿破衣以开辟荆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进贡 ,并与齐、鲁等国国君一同辅佐周康王,此时的楚国只是方圆仅有五十里的小国。
楚国第2任君主,熊艾,熊绎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1006年到公元前981年,共计25年。
2熊艾
熊艾在位期间,周昭王两次派兵来犯,失败而归,雄踞南方,楚国开始强大起来,与西周分庭抗礼。
3熊䵣
楚国第3任君主,熊䵣,熊艾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981年到公元前970年,共计11年。
4熊胜
楚国第4任君主,熊胜,熊䵣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970年到公元前946年,共计24年。
5熊杨
楚国第5任君主,熊杨,熊䵣次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946年到公元前887年,共计60年。
其兄熊胜死后无子,遂继其兄之位为楚君
6熊渠
楚国第6任君主,熊渠,熊杨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87年到公元前877年,共计10年。
熊渠是楚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国君,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动乱之机,开始开疆拓土的进程,将楚国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使楚国逐渐兴盛起来
7熊挚
楚国第7任君主,熊挚,原名熊挚红,熊渠的次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77年到公元前876年,共计1年。弑兄代立为君。
熊挚的大哥熊毋康早逝,按西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继承楚君之位,他的弟弟熊延发动政变,将其杀死。
8熊延
楚国第8任君主,熊延,原名熊执疵,熊渠的次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76年到公元前847年,共计29年。
发动政变,弑兄为君,改名熊延。
9熊勇
楚国第9任君主,熊勇,熊渠的次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47年到公元前838年,共计9年。
10熊严
楚国第10任君主,熊严,熊勇之弟,熊延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38年到公元前828年,共计10年。
11熊霜
楚国第11任君主,熊霜,熊严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28年到公元前822年,共计6年。
12熊徇
楚国第12任君主,熊徇,熊严之子,熊霜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22年到公元前800年,共计22年。
熊霜死后,他的三个弟弟争位,最终熊徇成功上位
13熊咢
楚国第13任君主,熊咢,熊徇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791年,共计9年。
14楚若敖(熊仪)
楚国第14任君主,楚若敖(熊仪),熊咢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91年到公元前764年,共计27年。
15楚霄敖(熊坎)
楚国第15任君主,楚霄敖(熊坎),楚若敖长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64年到公元前758年,共计6年。
16楚霄敖(熊坎)
楚国第16任君主,楚厉王(楚蚡冒、熊眴),楚霄敖长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58年到公元前741年,共计17年。
楚厉王在位时期,开疆拓土,征服陉隰,使楚国实力增强
17楚厉王(熊眴)
楚国第17任君主,楚武王(熊通),楚霄敖次子,楚厉王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741年到公元前690年,共计51年。
楚武王杀其兄楚厉王之子,自立为君。楚武王继位后,与邓国联姻,派兵攻打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失败后,转而攻打江汉平原西部,灭掉权国,并把权国故地设置权县,随后入侵随国,强求随侯替楚国要挟周天子,请求周王室尊封名号,但周天子没有同意,于是当即自称王号,称为“楚武王”,楚武王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当时周王室衰微,对楚国无可奈何,最后死于伐随途中。
18楚文王(熊赀)
楚国第18任君主,楚文王(熊赀),楚武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90年到公元前677年,共计13年。
从楚文王继位后,丹阳迁都郢都,攻灭了申国,将申变成楚国的一个大县,自申返楚的途中伐邓,后来又攻打过蔡国,还举兵伐郑
19楚堵敖(熊艰)
楚国第19任君主,楚堵敖(熊艰),楚文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672年,共计5年。
楚堵敖在位时,继续富国强兵,逐鹿中原
20楚成王(熊恽)
楚国第20任君主,楚成王(熊恽),楚文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72年到公元前626年,共计47年。
杀兄夺位,楚成王即位后,布施仁德恩惠,与诸侯修好结盟,派人向周天子进贡来巩固王位,同时借周惠王之命,镇压夷越各族,大力开拓疆域,使楚国疆域扩展到千里之外
21楚穆王(熊商臣)
楚国第21任君主,楚穆王(熊商臣),楚成王长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614年,共计12年。
弑父篡位,自立为君,楚穆王即位后,先后灭亡江国、六国、蓼国,迁建新都上郢,攻打郑国,迫使郑国与楚国请和;攻打陈国,攻占陈国壶丘,遣使访问鲁国,建立友好关系;平定斗宜西、仲归叛乱;俘虏舒国国君、宗国国君,攻打巢国,使楚国势力扩展至江淮地区,为楚国开疆扩土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正是因为楚穆王打下如此坚固的基础,才让此后的楚庄王能顺利登上春秋五霸的宝座。
22楚庄王(熊侣)
楚国第22任君主,楚庄王(熊侣),楚穆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614年到公元前591年,共计23年。
不满20岁的熊旅即位,之后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此时,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三年后,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并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前597年,楚国在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晋国此后对诸侯的控制力渐弱,于是楚庄王采取联齐以制晋的战略,楚国顺利登上春秋五霸的宝座
23楚共王(熊审)
楚国第23任君主,楚共王(熊审),楚庄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591年到公元前560年,共计31年。
楚共王年幼即位,由重臣子重专政。公元前590年,发生“子重之乱”,大夫申公巫臣逃到晋国,成为谋士,这是“楚才晋用”的典故
24楚康王(熊招)
楚国第24任君主,楚康王(熊招),楚共王长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560年到公元前545年,共计15年。
争斗江淮力挫东吴,改革内政巩固王权,四伐郑国北上求霸,巩固同盟强化外交,弭兵之会是春秋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晋楚并霸
25楚郏敖(熊员)
楚国第25任君主,楚郏敖(熊员),楚康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545年到公元前541年,共计4年。
26楚灵王(熊围)
楚国第26任君主,楚灵王(熊围),楚共王的次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541年到公元前529年,共计12年。
楚灵王是春秋时代有名的穷奢极欲、昏暴之君,国人咸怨,左右离心,诸侯携贰
27楚初王(熊比)
楚国第27任君主,楚初王(熊比),楚共王第三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529年到公元前529年,不足2个月。
楚初王杀太子自立为王,灵王自杀后,熊居以灵王将至恐吓初王,最后自杀而亡
28楚平王(熊居)
楚国第28任君主,楚平王(熊弃疾、熊居),楚共王幼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529年到公元前516年,共计13年。
在楚平王的统治下,楚国国力江河日下,不但失去了晋楚争霸的强大实力,还屡屡被小国侵犯,诸侯国都叛楚归晋,楚平王最终郁郁而死。
29楚昭王(熊轸)
楚国第29任君主,楚昭王(熊轸),楚平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516年到公元前489年,共计27年。
不满十岁的太子壬继位,是楚国的一位中兴之主
30楚惠王(熊章)
楚国第30任君主,楚惠王(熊章),楚昭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89年到公元前432年,共计57年。
楚惠王在位时,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楚国开始发力,之后楚惠王平定白公胜之乱,稳定楚国国势。楚惠王在位中后期,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先后灭亡陈国 、蔡国、杞国等政权,并将楚国领土扩展到东海、淮海、泗水一带。同时,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大大地提高了楚国的国力。
31楚简王(熊中)
楚国第31任君主,楚简王(熊中),楚惠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32年到公元前408年,共计24年。
32楚声王(熊当)
楚国第32任君主,楚声王(熊当),楚简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08年到公元前402年,共计6年。
33楚悼王(熊类)
楚国第33任君主,楚悼王(熊类),楚声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02年到公元前381年,共计21年。
楚悼王是楚国崛起最重要的人物,在位期间任用吴起变法,富国强兵,平百越,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只可惜楚悼王太短命了,他死以后吴起被杀,变法结束,使得楚国变法不够彻底。吴起变法是要早于商鞅变法的,要是楚悼王多活几年,那么历史就会改写了
34楚肃王(熊臧)
楚国第34任君主,楚肃王(熊臧),楚悼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81年到公元前370年,共计11年。
35楚宣王(熊良夫)
楚国第35任君主,楚宣王(熊良夫),楚悼王之子,楚肃王之弟,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70年到公元前340年,共计30年。
36楚威王(熊商)
楚国第36任君主,楚威王(熊商),楚悼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329年,共计11年。
楚威王在位期间,大展宏图,任用昭阳君 屈原等贤臣。与越国交战,采用昭阳君之计,一举歼灭越国十几万大军,越国主力被楚国所灭,后来越王自杀,越国土地尽归楚国,后来楚威王陆陆续续的灭掉了百十个小国,楚国的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楚国全盛时期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大半,秦岭淮河以南全归楚国,秦岭淮河以北被其他几十个国家瓜分,此时的楚国有一统天下的趋势
37楚怀王(熊槐)
楚国第37任君主,楚怀王(熊槐),楚威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329年到公元前299年,共计30年。
楚怀王前期还算励精图治,有政治远见。可惜后期不听屈原等人意见,固执己见,决策屡次失误,最终被张仪设计陷于秦国,之后国力日渐下降
38楚顷襄王(熊横)
楚国第38任君主,楚顷襄王(熊横),楚怀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99年到公元前263年,共计36年。
楚顷襄王在位期间,淫乐无度,国力衰退
39楚考烈王(熊完)
楚国第39任君主,楚考烈王(熊完),楚顷襄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63年到公元前238年,共计25年。
楚考烈王早年在秦国做质子,借助黄歇逃归楚国,并顺利继承王位,继位后,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迁都至更东面的寿春
40楚幽王(熊悍)
楚国第40任君主,楚幽王(熊悍),楚考烈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38年到公元前228年,共计10年。
41楚哀王(熊犹)
楚国第41任君主,楚哀王(熊犹),楚考烈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28年到公元前228年,共计两个多月。
楚哀王继位二月余,被其异母弟负刍的门客杀死。
42楚王负刍(熊负刍)
楚国第42任君主,楚王负刍(熊负刍),楚考烈王之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228年到公元前223年,共计5年。
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负刍自立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到了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土地,楚国彻底灭亡。
曾经楚国也半壁江山
楚国身居富庶之地,安于享乐,原本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吴起变法失败,错过战略时机,人才大量流失,贵族势大,权利分散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曾经拥有半壁江山的楚国,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壮举。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说起沙陀人有点陌生,但提起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我们就不陌生了,李克用就是沙陀人,而且还是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的奠基人。
那么作为外来者,沙陀人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汉人政权的呢?故事还要从沙陀人与唐朝的缘份说起。
沙陀人入主中原:从沙陀姓氏朱邪到李唐国姓说起沙陀人入主中原,都怪他们太强悍了,沙陀军在历史上素以雇佣兵著称,逢战必所向披靡。既然这么厉害,为何还要依附别族呢?
按照《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史书的说法,沙陀出自西突厥,是处月部一支极小的力量。
当时的西突厥有几十个部落,力量强势的有铁勒、延陀、阿史那等;次之的有同罗、仆骨、拔野古等;而力量弱小的则有处月、处密诸部。可见其当时的势力很弱。
他们的活动范围在“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也就是今新疆阿尔泰山东南,巴里坤以东地区,因当地有大漠,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处月部跟随西突厥攻打伊州,被安西都护击败,处月首领朱邪和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见势不妙,两人率众投降。
至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阿史那贺鲁与处月部起兵造反,被唐军再次击败,处月部首领被杀,九千人被俘。
之后唐朝在处月部的领地设立金满、沙陀二羁縻州,正式收编处月部,隶属于北庭都护府。此后,处月部也逐渐以沙陀为名。
高宗龙朔年间,沙陀人跟随薛仁贵征讨铁勒,其部落也被迁徙到了瓜州一带。至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沙陀人又回到了原领地。
唐玄宗先天年间,吐蕃崛起,强势进入西域,沙陀部又被迫迁徙至庭州一带,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再次回迁。
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沙陀部又迁徙到伊州地带,之后又被玄宗要求回迁至原地。
从上述沙陀人的反复迁徙来看,大唐并不希望他们进入中原,而是希望他们最好就呆在原领地。那么沙陀人之后为何又入主中原了呢?都是形势所迫。
安史之乱爆发后,沙陀人有了他们的第二个主人--吐蕃。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镇唐军主力入援平叛,趁此时机,与大唐长期争斗的吐蕃大举入侵,很快攻陷了河西、陇右大部分军镇,从而隔断了安西、北庭与中原的联系。
虽然沙陀部与北庭留守唐军,联合回鹘给吐蕃制造了一些麻烦,但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番还是攻陷了北庭都护,沙陀人只好归降了吐蕃,从此,他们成为了吐蕃人的马前卒,“每战,以为前锋”。
由于“沙陀劲勇冠诸胡”,其骑兵的骑射本领比吐蕃人更强,因此吐蕃倚仗沙陀人的武力,经常入寇边疆。
直至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吐蕃与回鹘大战,丢失了重镇凉州。沙陀人由此受到了吐蕃的严重质疑,认为他们与回鹘有染,于是,吐蕃打算将沙陀人迁至河外。
沙陀部落提前收到消息,首领朱邪尽忠与其子朱邪执宜认为,“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自归,不愈于绝种乎?”
于是,沙陀人开始谋划再次回归大唐。同年六月,沙陀率部众三万余人,一路东行,准备投靠镇守朔方的名将范希朝。
吐蕃在得到消息后,立即排除追兵,沙陀部且战且走,先后经历了数百大小战,首领朱邪尽忠不幸战死,部众损伤过半。
范希朝在得知沙陀人投靠的消息后,亲自率部众迎于塞上,并将沙陀残部安置于盐州附近,并为其购买了大量的牛羊,让他们放牧生产,休养生息。
之后唐朝在盐州设立了阴山府,朱邪执宜的叔叔朱邪葛勒阿波被任命为阴山府都督,朱邪执宜则被任命为兵马使。
得到沙陀军的效忠后,灵盐节度使每每有征讨任务,必有沙陀军参战,且逢战必胜,灵盐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范希朝转任河东节度使,受命镇守太原。朝廷认为,沙陀所在灵武与吐蕃太近,担心他们复叛,于是决定让沙陀人跟随范希朝一并迁至河东。
就这样,沙陀部到了河东,并在范希朝的组织下成立了一支千人的精锐部队,号称沙陀军,而这支部队也很快就显示出了它的威武。
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叛乱,宪宗以二十万唐军征讨,范希朝受命出征,并以朱邪执宜所率的七百人为先锋。
沙陀军与王承宗的两万人马狭路相逢,只见朱邪执宜快速穿过密集的箭雨阵,竟横贯而出,随后唐军跟进掩杀,一举大败敌军,斩首万级。
尽管与王承宗的战争,唐军最终无功而返,但沙陀军在其中所显示出的战斗力,也令朝廷大吃一惊,以至此战后想方设法遏制沙陀军。
比如让沙陀军分散十府而居,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沙陀人反而因此赢得了更多合法的生存发展空间。
再比如,新任的河东节度使还采用订立盟约、以贵族子弟为人质的手段,对沙陀人进行防范和控制。
但沙陀人还是在唐朝的遏制中不断地发展壮大了,他们与“六州胡”(鲁、丽、含、塞、依、契,为粟特人)一起形成了“沙陀三部落”。
在此后的岁月里,沙陀军相继参与了防御回鹘入侵,讨伐淮西吴元济、成德王廷凑的战事,均立下战功,给朝廷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朝廷设立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朱邪执宜出任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居住于云、朔两州的边塞,负责守护北方边境。
就这样,沙陀军正式获得了代北一带的地方权力,这对沙陀部的发展极为重要,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唐朝的一个具有合法地位的行政机构,同时还掌控了恒山山脉下广袤的牧场。
朱邪执宜死后,由其子朱邪赤心袭位,他的首次出场便导致了回鹘汗国的衰亡;之后又参加了讨伐昭义节度使的战斗,事后因功升为朔州刺史。
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七月,西南边陲发生桂林戍卒兵变--庞勋之乱,官军控制不住局面,只好又请出了沙陀军。
朱邪赤心不辱使命,大破庞勋叛军。之后,唐朝为了更好地拉拢沙陀军,朝廷特意升云州为大同军,任命朱邪赤心为大同军节度使,并赐国姓李,为其改名为李国昌,纳入宗室。
这一事件标志着,沙陀人正式摆脱了夷狄的身份,从此以“汉人”自居,自视为唐朝人。同时,李国昌的宗室身份也消除了汉族士大夫与其合作的心理障碍,为他日后建立后唐王朝赢得了身份上的合法地位。
沙陀人到底还是“飘”了唐末国力下降,皇帝没了威望,内政混乱,再加上藩镇割据局面的不可控,各地节度使也越来越骄横,就连曾经依附大唐的沙陀军,也趁乱起来造反。
归顺大唐的沙陀军,逐渐意识到朝廷的虚实,也逐渐对王命失了应有的恭敬,取而代之的是“恃功恣横,专杀长吏”。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黄巢在长垣起兵,一路攻城掠地,强势进击,而唐军对他们的镇压,不但毫无进展,还屡战屡败。
就在这节骨眼上,李氏父子还起兵造反了,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李克用是李国昌的第三子,骑射功夫了得,早在李国昌征伐庞勋时,十五岁的他就随军参战了,而且表现不俗,一路上“摧锋陷阵,出诸将之右”,因此而有了“飞虎子”之称,此外还有个外号“鸦儿”。
策划兵变得主使人是李尽忠,是李国昌的弟弟,也就是李克用的叔叔。时任云州兵马使,他起事的理由是: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扶持李国昌父子,以图大业。
那么对于造反,李国昌父子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史书称他们对此一无所知,根据之后父子二人的反应,足以说明,他们早就有此野心了。
当时的李国昌虽然担任了振武节度使,成为一镇藩侯,但由于朝廷对沙陀军本着既利用又防范的态度,导致沙陀人在代北虽经营已久,却始终无法完全控制这一地区。
同时,朝廷还不时地调动其防区,不断征发沙陀军戍守各地,这让李国昌很不是滋味。
沙陀起兵的目标是:夺取云、朔、蔚三州,此三地“地控边陲,境联蕃籍”,乃是北边军事重镇,也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杂居之地。
如果收编了此三州,对沙陀人的发展意义非凡,既可收取三州劲兵,又可联合塞外游牧民族势力,从此,雄据代北不是梦。
于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沙陀军也趁乱起兵造反了。消息传到朝廷,虽有些意外,但随即朝廷也迅速组织了反击,但效果不佳。
起先由于河东内部兵变不断,几任节度使屡被乱兵所杀,对李氏父子的镇压反击不力。直至郑从谠[dǎng]上任河东节度使后才稳住局势,之后对李氏父子也展开有效打击。
最终,李氏父子偷鸡不成蚀把米,在兵败之后,带着余部投靠了达靼部。这一次战败,也使得李氏父子认识到,唐王朝虽然日薄西山,但仍有一定的号召力,也还未到大厦将倾之时,日后沙陀势力要有所发展,也还是要打着朝廷的旗帜。
李氏父子虽暂居达靼,但朝廷不断找机会游说达靼部首领,说他们迟早要对达靼部下手,以至于达靼部对李氏父子起了杀心。
不过聪明的李克用很快就化解了这一危机,并表明自己无意久居,而且唐朝天子迟早也要赦免他们的罪过,再次启用他们。
此话倒是不假,随着黄巢起义的形势的不可控,唐王朝到底还是赦免了李氏父子的罪孽,请他们出山平定黄巢起义。
公元883年,李克用把黄巢赶出了长安,朝廷给他记了首功,拜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李国昌则拜为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在他死后,李克用又被封为陇西郡王。
从此,沙陀军正式合法地入主中原,做了唐朝的藩镇,并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云、朔、蔚三州,实力大增。
李克用雄据河东后,以代北人为核心和骨干,并吸收了河东及周边的汉、回鹘、吐谷浑等各族豪杰,建立起了一个军政集团,由此奠定了沙陀三王朝崛起的基业。
此后,沙陀人与其他藩镇一样,都不肯听皇帝的话,也一样傲娇得很。所以,他们也谈不上是什么忠臣!
沙陀人退出政治舞台唐末,像李克用、朱温等这些藩王都成为唐亡的加速器,相互争斗,最终朱温终结了唐朝,建立了后梁。
虽然李克用生前为表自己是唐朝忠臣,并没有称帝,但在他死后,其子李存勖于923年还是称帝,恢复了唐朝“社稷”。但史学家们并不认为这是复辟,故称其为后唐。
后唐之后是石敬瑭建立的后晋,石敬瑭与沙陀李氏是郎舅关系,所以,石敬瑭篡位可以说属于犯上作乱,而他起兵的靠山就是契丹人,没错,就是他,把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人,目的就是为了保他的命。
他的命的确也保住了,也当了后晋的皇帝,不过因此而丧失的燕云十六州,此后也成了汉人心中的痛。但后来,受到契丹人扶植的后晋还是被契丹所灭。
在乱世中,沙陀人刘知远崛起后,于公元947年又建立了后汉。直到郭威灭后汉,并建立后周,沙陀人才退出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
综上所述,沙陀人之所以能在中原立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沙陀人能征善战,但自身势力弱小,单打独斗难成气候,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要依附一个强权政权,以此赖衣生存。
他们选择了大唐,同时大唐也发现了他们的优势之处,彼此在利益上达成共识。
其二,如果唐朝实力雄厚,沙陀人也没有机会进入中原,他们曾反复迁徙,也一直被排挤在中原之外。
问题在于,唐末藩镇不听指挥,各自为政,朝廷可支配的资源并不多,再加之内政混乱,在军事存在瞎指挥的现象,导致军事实力严重下降。
而沙陀军的出现令朝廷眼前一亮,他们能征善战,勇猛无比,正好“为我所用”。朝廷给沙陀人赐国姓,改汉名,正式将他们引入中原,在身份上得到了汉人的认可,拿到了合法的身份证。
由于长期在汉人政权之下,沙陀人早已将自身汉化,学汉字,说汉话,读汉书,娶汉人家的女儿,与汉人打成了一片。可以说,他们在身份上和心理上都将自己看成了汉人,此后也一直以“汉人”自居。
所以,汉化是沙陀人立足中原的重要因素,有官方的推动,也有自身的主动性。
其三,由于沙陀人的骁勇善战,他们在入主中原后,逐渐获得了一席之地,逐渐成长为与其它藩镇一样霸道的作风,在五代十国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虽然沙陀族建立的国家,没有像蒙古族的元朝、满族的大清那样在历史上大放溢彩,但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足迹,也已经证明了他们自身的强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