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3怎么去寇岛,剑网三调酒任务怎么做啊?
寇岛调酒很有意思的一个任务解说【调酒】成就任务攻略 本任务的难度在于看好屏幕上打出的字算好累加。 在接任务后还要确认一次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就开始这个任务了。 滴哒是1滴 滴是3滴 滴哒碰是4滴 首先把聊天窗口栏竭尽所能拉到最大。方便看滴耷数。 然后找一张白纸或像视频里我那样直接计算打在聊天栏里。 任务开始:出现分别滴哒,滴,滴碰碰的时候把对应数字一个一个向上累加。当加到所需数的时候,点击提交任务
为何孙坚执之无用?
既然问的演义里面, 就以演义为准回答
为什么同一方玉玺,在孙氏父子二人手中却是带给了二人不同的命运呢?
我认为, 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两人面对的天下形势不同,二是两人拥有玉玺的时候自身实力不同 ,欲望也不同,三是天下诸侯对两人的评价不同 ,对待两人的战略衡量自然也不同下面就仔细解释这三点不同
首先,两人面对的天下形势不同,孙坚得到玉玺的时候,是董卓刚刚烧毁洛阳 ,迁都长安的节点,此时虽然汉朝皇室的威严已经大大受损,但依然还有残存,天下诸侯在心理上基本还认为自己是汉室臣子,所谋求的最多也只是带兵勤王,继而权倾朝野罢了,还没有哪家诸侯此时就想着改朝换代,自立为王的,在这种情况下,孙坚得到玉玺的消息传出去后, 自然就成为众矢之的,孙坚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急忙带兵返回江东,可惜在荆州遭受伏击,中箭而死
孙策就不同了,虽然仅仅时隔五年,可这几年间大汉王朝的威严几乎已经没有了,长安城里董卓,王允,吕布 ,李傕郭汜等互相争锋,挟持天子,天下各路诸侯也相互征伐,抢夺人口地盘,或者干脆占据州郡自立,不再听从朝廷命令,失去了汉朝的威严加持之后 ,玉玺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就大大下降,再加上孙坚已死,诸侯也没有执着的非要从孙氏族人身上追回玉玺, 这才使得孙策安然无恙,后来,更是以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三千,而后就以这三千兵力为基础,打下来江东六郡,成为吴国立国的基础
再说第二点, 两人拥有玉玺时候的实力不同,欲望也不同,孙坚拥有玉玺的时候,已经是一方诸侯了,虽然也托庇在袁术名下,但事实上是独立的一路诸侯,而且还是诸侯中战功最高 ,最懂军略的人之一,麾下拥有一支效忠自己的精锐军队,孙坚拥有这样的实力 ,自然认为自己拥有私藏玉玺的底气,心中想着自己天命所归,得到玉玺代表着自己可以图谋大事了,于是就做出了秘密领兵携玉玺回江东的决定,结果做事不密,消息传了出去,这才导致路上遇到刘表派人截击而死
而当玉玺在孙策手里的时候,孙策无兵无将,无钱无粮,也无立锥之地,本身还只是袁术麾下的一员武将,跟孙坚自己占据一方号称“江东猛虎”比起来,简直天差地别 ,所以孙策几乎是别无选择之下 ,才做出用玉玺为质来借兵打地盘的决定,因为他很清楚 玉玺在自己手中也没用, 反而迟早会惹来灾祸,不如拿出来换回一些筹码, 使的孙氏家族可以安身立命,说白了,孙策不是不想要玉玺, 实在是实力不允许啊,就像是人有了几千万的身家之后,自己喜爱的文物自然是保持下来 ,留待以后慢慢把玩,但要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几乎都会选择把喜欢的文物卖掉,换的一些钱财 填饱肚子再说 ,这个比喻虽然不太恰当 ,可是能够比较形象的形容孙策当时的处境,此时孙策没有以玉玺为基争雄天下的野心,只想着先占据一些城池,成为父亲那样的一方诸侯再说
最后就是天下诸侯对两人的态度不同了,孙坚在世的时候,“江东猛虎”之名传遍天下,诸侯讨董石孙坚是众望所归的先锋,可见各路诸侯对他的认可,同时孙坚本人也是诸侯中战功最高、最通军略、最为骁勇善战之人,当时只有公孙瓒或许可以跟他在这方面相比,就连在会盟讨董的关键时刻,袁术还在担忧他日后势大难制,不惜断供粮草以致孙坚败绩,可见诸侯对孙坚的忌惮,所以一旦这样的“江东猛虎”得到了玉玺,立马就成了诸侯的心腹大患,所以孙坚后来才成为众矢之的,遭遇截杀而死
换成孙策就不同了,孙策虽然事实上也是骁勇善战,胆识谋略不下于孙坚,但天下诸侯真正把他当回事儿的没有几个,有一个细节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曹操刘备二人青梅煮酒论英雄时 ,刘备提到孙策,曹操是满脸的不屑:孙策借父之名 ,非英雄也,此时的孙策已经带兵打下了江东六郡,成为事实上的一方诸侯,依然被曹操如此轻视,可见天下诸侯, 真正重视孙策的没有几个 ,这也给了孙策发展的时间和机会,一个籍籍无名的人,就算得到传国玉玺,又能有多大作为呢?正是因为诸侯对孙策的不重视,才使得孙策前期没有受到父亲战死的牵连,后期进攻江东的时候也没有遭遇真正强敌的阻挠
综上所述,面对玉玺,孙氏父子的不同选择带给了二人不同的命运,这跟二人的个人能力没有关系,事实孙坚孙策两父子,不管是能力,还是性情都极为接近,他们面对玉玺之所以选择不同,主要还是因为形势所至,若是把孙氏父子换个位置,估计两人的命运也会换过来了剑网三95级哪儿的狼牙军刷得快又多?
1-15:稻香村;
15-25:门派升级;这里要说一下因为开测第一天因为选长歌的太多,导致任务很难做(长歌初级/中级弟子和龟蛋任务等等),所以我放弃了,选用大号心法田螺升级(才不是因为它是工作室心法才选他的)
25-48:洛道、寇岛、金水、枫华谷,琐碎的任务,洛道的堕落的旅帅任务强烈推荐,给的经验很多,单杀不成问题。
48-49:48级可以回门派做出师任务,可以升到49
49-67:我选择的是恶人谷路线,龙门-昆仑-恶人谷,其中龙门的任务非常给力不能错过,就算是简单的寻人、对话任务都有8000-9000点经验(浩气路线可以去巴陵县-南屏山-浩气盟);
67-90:马嵬驿/战乱洛阳/战乱枫华谷/战乱天策,90年代地图的任务等级要求调低了,正式服现在是80+的等级要求,在体服是67+,所以67级就可以去马嵬驿/战乱洛阳/枫华谷/天策任务升级了,千万不要再去瞿塘峡/白龙口/融天岭/黑龙沼这些地方浪费时间,虽然这些地方也有经验,但是给的并没有前者的多。
91-95:新地图升级,黑戈壁-阴山大草原-五台山-千岛湖,每个地图清完大概有2级又40%经验。
91-95的过程只需3小时左右。
说一下几个体会:
1.大部分任务怪都可以单杀,不用组队耽误时间,目前遇到过的不能单杀的只有:寇岛的八岐大蛇;战乱天策的惊天秘密任务(这个可以放弃,可能出现了bug,任务点有非常多怪);千岛湖800W+血的屈焰阳。
2.阴山大草原和五台山地图有公共任务,导致任务追踪经常会被自动切换到公共任务,很烦人。
3.尽量不要副本升级,也不用理会副本任务,有组人打本的功夫去做外面的任务经验拿得更多。
4.玄九丸不用太省,有时候遇到任务断层了就吃上然后刷怪去吧。
5.黑戈壁有个任务是给你一个水枪让你打怪的,这个水枪是可以秒怪的,如果懒得到处跑做任务,可以用它刷一会怪\(≧▽≦)/,也是有经验的.根据自己需求,无须担心,武侠网游屋忧传奇,新区,卧龙归来,新开放吸引人。
你认识历史上司马孚是伪君子还是忠臣?
司马孚在魏晋之际,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
有人毫不客气地指责他惺惺作态,是个伪君子;有人说他在乱世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恪守臣节,还是算得上是曹魏的忠臣。其实,司马孚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上面的两种评价,都显得比较标签化和平面化。
那么?司马孚到底复杂在何处?又为什么复杂到无法用“忠臣”或者“伪君子”这样的标签化方式来简单看待他呢?
对于这个问题,大锅故国神游有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下面就来详细谈谈。
一、司马孚是司马氏家族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司马懿在垂死之年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孚和司马师共同担负起这次政变中最为关键的使命——占领司马门。司马懿这次冒险的行动大获全胜之后,司马孚就成了司马氏夺取曹魏中央军政大权的最大功臣之一。接下来,司马氏代魏的历史进程更是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了。司马懿这些举动,毫无疑问地是谋逆大罪,一旦失败,司马家族必然面临灭门的危险。作为此事的积极参与者,司马孚的个人命运早就和司马氏想要改朝换代的事业捆绑在一起了,他想要保持超脱的立场,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且我们看到,在司马氏随后的魏晋嬗代之路上,司马孚几乎参与了每一个重大事件,他绝非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保全门户的人。特别是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初掌权的时候,司马孚作为家族中资历威望最高的长者,凭借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为后辈保驾护航,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司马师刚刚执政的时候,立足未稳又遭遇了和东吴作战的东关大败,此时政治威望受到严重损害。
在这个关键时刻,司马孚挺身而出,亲自带领大军在新城大败东吴的诸葛恪,控制住了淮南的形势,司马师的执政地位也由此得到巩固;魏正元二年(255年)七月,蜀汉的姜维得知司马师病亡的消息后,随即展开北伐,并取得了洮西大捷,大破雍州刺史王经,关右震动。曹魏的陇右和关中形势一度十分危急,这个时候又是司马孚出镇关中,都统诸军,最终得以挫败姜维,稳定了局势;司马炎接受禅让之初,司马孚出任太宰,假黄钺,以大都督身份都督中外诸军事,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局势的作用。
从司马孚以上的这些所作所为来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曹魏帝国的掘墓人。从曹魏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为虎作伥”式的人物。所以司马孚的这些表现,确实和“忠臣”完全沾不上边。
二、司马孚有很多曹魏“忠臣”的言行司马孚的矛盾之处就在于,虽然魏晋嬗代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他基本都参与了。但是,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他又有很多曹魏“忠臣”的言行。比如曹髦被成济杀害以后,郭太后还下诏令斥责曹髦,把他废为庶人,要以庶人下葬。而司马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要求以王礼安葬曹髦,这样的做法确实算得上是大大的忠臣了。又比如后来逢废立之际,司马孚也“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不仅如此,司马炎受禅的时候,魏帝曹奂被废为陈留王安置到金镛城,司马孚泪别曹奂“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并且说“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对于司马孚这些姿态,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他是“伪君子”。魏晋之际的社会复杂性,权力争夺的激烈程度,汉代儒学中的忠孝之论已经无法有效应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挑战和冲击,对君主国家的忠与保全家族利益代表下的孝,是包括司马孚在内的所有士人面临的两难伦理困境。司马孚临死前曾经有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司马孚用这两个典故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其实颇有深意。或许也是我们破解司马孚身上“忠臣”和“伪君子”这两个矛盾标签的钥匙。
司马孚遗言中的“不周不伊”指的是王莽篡汉的举动,说的是他没能做到像周公和伊尹那样的忠诚,而是篡夺了汉室天下。这里一方面司马孚表达了对司马炎篡魏的不满,另外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作为曹魏的元老,而没有尽到维护曹魏的责任,作为臣子的一种深深的自责。这种自责, 笔者觉得应该是发自内心和真诚的。而“不夷不惠”则多少有点自我辩解的意思,表明自己问心无愧,并不想效法汉末党人那种刚烈的抗争方式。在魏晋嬗代的历史进程面前,他能做到的也就是“不屈其意,不累其身”而已了。
结论司马孚确实做过很多“助纣为虐”的事,魏晋嬗代毫无疑问有他一份很大的“功劳”,然而他又表现出了很多曹魏“忠臣”的政治姿态,这就是他被斥责为“伪君子”的原因。魏晋嬗代之际,上承东汉末年清议之风,士人砥砺;下接两晋士族社会以家族利益为先的思潮,是一个社会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在激烈碰撞的转型时期。也许我们只有抛弃单纯的道德视角和贴标签的方式来看待历史人物司马孚,先深刻地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面对的局面,才能够认识一个鲜活立体的司马孚。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为何将天下交给养子柴荣?
柴荣虽是郭威养子,但与他也有亲戚关系,并共同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两个人情同父子,而且郭威亲儿子在反汉的时候在开封被杀,柴荣是唯一的,也是最合适的继承者。
甚至,即使郭威亲儿子在,郭威也很有可能传位给柴荣。因为按照五代十国混乱的继承情况,不认宗法秩序,只认拳头大有理(甚至到了北宋初年,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也有这样的考量),而柴荣无异是那个拳头最大的人。
柴荣,是整个五代十国独一档的存在,是唯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皇帝。所以郭威选择柴荣作为继承人,是做合适的选择。
01完美继承者周世宗柴荣,生于公元921年10月27日,邢州尧山县(今河北隆尧)人,后周太祖郭威外甥、养子,后周第二位皇帝,也是五代十国唯一一位具有建立大一统王朝潜力的皇帝。
柴荣出生的时候,后梁和后唐早已经化作了历史尘埃,后续建立的后汉和后晋两个朝代不仅国祚急促,而且国力孱弱,越发无法应对来自北方契丹人的威胁。后晋建立者石敬瑭更是对契丹称臣,认其为父,割让了幽云十六州,让中原王朝失去了对抗关外势力最大的凭借。
直到后周建立之后,中原王朝才开始逐渐凝聚起力量,反击北部契丹人的威胁。到了世宗柴荣继位之后,外平诸敌,隐然有大唐之风;内修文法,重建制度和文化,可以说是五代十国独一档的存在。
五代其他枭雄人物,朱温、李存勖、李嗣源等人,全都是武德充沛之人,但对文治并无特别大的建树。如果生在盛世,这些人也许会是极好的大将。
但是,唯有世宗柴荣,明白文治的重要性,也懂得如何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这就是世宗柴荣和其他所有五代十国枭雄的最大区别。
代十国礼乐崩坏,在太平盛世也刀光剑影的皇位继承更是危险非常。从后梁建立开始,李存勖是唯一一个以亲儿子的身份顺利继位,而且有所作为的。但如果把范围稍微扩大,从下一代继承者角度来看,柴荣无疑是五代时期最完美的继承者。
首先就是柴荣与后周太祖郭威的关系亲密。柴荣是郭威的养子,但也是郭威的外甥,年幼的时候,柴荣跟着自己的姑姑到了姑父郭威身边。《旧五代史》记载:
(柴荣)年未童冠,因侍圣穆皇后,在太祖(郭威)左右……(柴荣)悉心经度,财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
威身为柴荣的姑父,本身就与柴荣有亲戚关系。当柴荣来投靠他的姑姑的时候,郭威看他机灵谨慎,很怜爱他,加上当时没孩子,就把柴荣当做了自己的养子。所以郭威与柴荣虽不是父子关系,却和父子关系相当。
其次就是柴荣自身天赋满满,给了郭威很大的支持,资历威望十足。郭威出身低微,柴荣到他身边的时候,他还远没有后来的显贵。
但也因为如此,柴荣经历了郭威一步步崛起的过程,并很早就开始替郭威处理事情,这份资历,在后来郭威手下诸将中也是独一档的。
天福十二年(947年),刘知远刚建立后汉政权,郭威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柴荣此时已经27岁,也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
等刘知远去世,郭威成为了顾命大臣,任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柴荣则升任了天雄军牙内指挥使,掌管郭威的亲军。在郭威以清君侧名义杀向开封的时候,留守大本营邺都的正是柴荣。
等后周建立,柴荣更是委以重任。这里还有一个意外,就是在郭威起兵反后汉的时候,他的大部分家人都在开封,并被杀死,其中也包括郭威的几个亲儿子。
正因如此,等后周一建立,柴荣就得以以皇子的身份拜镇宁军节度使、澶州刺史,等到了广顺三年(953年)三月,柴荣被加封为晋王,正式从地方调入中央,担任了京城开封府府尹。
所以,在柴荣接任后周皇位之前,他已经跟随郭威十余年。在十余年中,他与郭威一起经历过低微时候的艰难,也一起经历过起兵反汉时候的危险。
后周建立之后,又直接以皇子身份历任地方大员、军镇节度使、京城开封府一把手、判内外兵马事等要职,经历丰富,名望深重。
与郭威关系亲密,情同父子,资历威望十足,又正值壮年,和后梁、后晋、后汉等朝的继承人相比,柴荣可谓是成色十足。
即使和李存勖相比,他也多了一份治理地方的经验,而不单纯是征战四方的武将,可谓是最完美的接班人。
所以,当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之后,后周内部并没有多少王位交替之时的刀光剑影。正月17日,郭威驾崩,正月21日,柴荣按照遗诏,在郭威灵前继位,是为周世宗。
02“十年”拓天下后周以击败后汉立国,但后周建立之后,四周还有不少强敌,其中,占据河东一带的刘崇是最为危险的一个。刘崇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知远建国之后,把刘崇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读过前面下路符的《五代十国群英传》的读者应该知道,河东一带是一处战略要地,本身有黄河、太行山等险要,易守难攻。同时又俯瞰中原、河北,面对北方关外的辽国也能够自持。刘知远把刘崇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就是要为后汉提供一个有力支持。
一定程度上,这个目标实现了,后汉灭亡之后,刘崇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并不断与后周交战,复制了几十年前梁晋争霸的故事。
但刘崇远没有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治下的河东来的兵多将广,郭威和柴荣建立的后周也比后梁强大的多。刘崇为了复兴后汉的基业,竟然向辽国乞援,并约为父子之国,称辽朝皇帝为叔叔。
在辽朝的援助之下,刘崇发动了数次与后周的大战,但依然是胜少负多,终于,郭威的去世给了刘崇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再一次发动大军南下,妄图把握机会重创后周,周汉高平之战爆发。
显德元年(954年)2月,柴荣刚刚继位,刘崇亲自率兵三万,加上辽国支援的万余骑兵,一起南下进攻后周重镇潞州。潞州也是我们熟悉的地方了,从梁晋争霸开始,潞州、泽州就是双方必争之地,这次也是如此。
听到后汉、辽国大军压境的消息后,后周群臣认为柴荣刚继位,最好能在京城留守,稳定大局。这其实是一个很中肯的建议,但柴荣不是常人,他说:“这次刘崇趁我年少新立,有一举击败我朝的意图,所以他一定亲自来战,我也必须亲自会会他!”
随后,柴荣不顾大臣反对,决定御驾亲征,而这个决定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高平之战的结局。2月,契丹人也到了太原,和刘崇的北汉军合为一处,挥师南下,并在太平驿击败后周泽潞节度使的军队,包围了后周重镇泽州(今山西晋城)。
3月10日,周军在柴荣的率领下开始北上,并在泽州高平附近与后汉军相遇,双方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大战。在双方对决开始之后,周军的右翼竟然不战而退,后周面临溃败的危险,这个时候,柴荣不顾危险亲自督战,后周军队终于止住颓势开始反击。
这一战也是张永德、赵匡胤等后周军中实力派的成名之战,在柴荣冒死督战之下,张永德、赵匡胤等率领禁军迅速跟上,辽军与后汉貌合神离,看后周军队拼死进攻,自动退却了。
这个时候,周军殿后的军队终于赶上,和柴荣兵合一处,再破北汉,追击到高平附近,北汉军队大败而归,辎重和尸体布满山野,后周军队取得了一场大胜。
此战之后,柴荣地位得到彻底的巩固,他为了整肃军纪,斩杀了负责右翼的将领等七十余人,同时重赏了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了后周大将。
高平之战的胜利,宣告了后周的强势崛起,也宣告了在后梁和后唐之后,另一个足以和辽国掰手腕的中原王朝的崛起。高平之战虽然后周大胜,但柴荣也认识到了周军的缺点,命令赵匡胤招募天下壮士,经过严格筛选之后,组建了虎狼之师-后周殿前禁军。
击败后汉之后,柴荣开始着手剿灭其他势力。显德二年(955年)7月,柴荣安排后周大将向训、王景等人率军西征后蜀,虽然前期作战吃力,但后周实力远在后蜀之上,到了十一月,后周攻克了秦、成、阶、凤四州,后蜀国势大衰。
在征讨后蜀取得战果的同时,柴荣又把目光对准了南边,准备亲征南唐。南唐是十国中面积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割据势力,版图一度囊括了今天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全部是膏腴之地,人口近500万。
柴荣在位期间一共发起了3次攻唐之战。显德二年(955年)11月,攻取南唐滁州、扬州等地,显德四年(957年)2月,再度南征,攻取寿州,显德五年(958年)正月,再次大败唐军。
在后周的不断进攻下,南唐节节败退,南唐不得不尽献江北之地,而且自去国号,改以后周为正朔,用后周纪年,并迁都洪州。经过三次打击,南唐也一蹶不振,对后周再也没有了威胁。
而柴荣在位期间最重要的战争,就是北上与辽国在河北的大战。显德六年(959年)经过5年的准备,柴荣终于对最强大的敌人,已经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发起了进攻,目标是已经被割让24年,严重威胁中原王朝的燕云十六州。
显德六年4月,柴荣亲自率领大军北伐辽国,经过一系列的军队建设和国力建设,此时的后周国力强盛,军容壮阔。与之相反,此时辽国正是辽穆宗统治时期,政局动荡,士民离心。
辽国甚至不得不放弃了从耶律阿保机开始的南下政策,采取防守姿态,联合北汉等政权对抗后周。
所以当柴荣率军北伐的时候,后周大军直入辽境,可谓是势如破竹,所击者服、所攻者破,甚至不少城池守将直接就出城投降:
至宁州,辽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至益津关,守将终廷晖举城投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至莫州,刺史刘楚信举州投降。
到了五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同时,后周义武节度使孙行友攻克易州(今河北易县),擒获辽易州刺史李在钦。先锋都指挥使张藏英破在瓦桥关北破辽骑兵数百人,攻下固安县……
不到五十天,后周大军连收三关三州,到了五月丙午日,柴荣大会诸将,准备乘胜夺取幽州(今北京市),这个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城池!
也许很快,后周就能收复燕云十六州、重建中原王朝北部最重要的防线,甚至出关进攻辽国也并非不可能!
但就在此时,柴荣病倒了。
显德六年(959年)6月,柴荣因病回到了开封,同月,后周军队甚至已经攻克了北汉的辽州,但柴荣再也等不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那个时候了,同年7月27日,后周世宗柴荣继位仅6年后,于开封万岁殿驾崩,终年39岁。
03“十年”养百姓柴荣在南北征伐的同时,还注意对内的经济建设,而这也是他“十年养百姓”目标的具体体现。
在柴荣继位之后,他很快着手澄清吏治,整顿禁军,组建了一只能征善战的虎狼之师。同时,在兴修水利、均定田赋、发展经济、人才选拔、重建制度和礼教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建树:
显德元年(954年)11月,柴荣命宰相监筑河堤,兴修水利;
显德二年(955年)2月,下诏限制寺院发展,强制僧尼还俗;
显德三年(956年)10月,下诏允许盐铁通商,兴建盐场,促进经济发展;
显德四年(957年)10月,正式规定后周的科举制科为三种科目,理清人才选拔制度,为后周源源不断供给人才;
显德五年(958年)5月,命人制定《均田图》,核准田赋,重建帝国的赋税征收;
显德六年(959年)1月,命王朴校订律准,重建礼乐秩序,又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
正如欧阳修所说:
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
柴荣还非常注意对人才的选拔,五代十国并非没有人才,只不过是缺少伯乐。他选拔范质、李谷、王溥等人为相,即使到了宋太祖时期也获得了重用,是能臣干吏;他任用的王朴,撰写《平边策》一文,成为后周,乃至北宋平定乱世的指导方针。
更不用说张永德、赵匡胤等禁军将领,也是能征善战之人,赵匡胤后来更是成为了北宋的开国君主。
这一切,都是柴荣远超其他五代十国皇帝,甚至远超其他大一统王朝皇帝的地方。
04再有十年,可致太平柴荣病逝于公元959年7月27日,后周显德六年,此时距离他立下“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目标,不过走了五分之一不到。
在短短6年的时间中,他北阻辽国、压制北汉,南击后蜀、削弱南唐,为后周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使后周“威武之声震慑夷夏”。
更重要的是,他在位期间还注意从制度上进行突破,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注意对人才的挖掘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建设。
这些事情,远远超过一个只是统一北方的帝国需求,这是一个足以重建汉唐的帝国的基础,是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大一统帝国的雏形!
而这,正是柴荣超越五代十国是他枭雄最重要的地方,他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刀兵狼烟,更是一个宏伟的崭新帝国蓝图。如果果真柴荣真的能有三十年的时间,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是很有可能出现在神州大地之上的。
可惜的是,这一切,都化作了“病龙台”上的不甘与遗憾,和我们后人无尽的遐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