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神流古武术,文化作品中的黑白无常生前叫什么?
黑白无常也被称为“无常之仙”,他们二人生前便是一对结拜兄弟,死后也被阎王封为缉拿人死之后魂魄的鬼差,接下来我就来为大家解答今天的问题。
七爷八爷名字的由来由于二人的工作只是缉拿将死之人魂魄,所以地位自然在冥界中也就不高。在他们前面还排了六个冥界之神,分别是:文武判官、牛头马面、枷锁二爷。,这几位地位比他们高,实权自然也比他们大,所以就成了最后两个,民间由于惧怕黑白无常称他们为:七爷八爷。
黑白无常最早出现的时候是在西游记中,所以他们是唐朝人。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解他们是怎样成为阎王看重的人,在阳间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
白无常在阳间的名字叫做谢必安,而黑无常叫做范无救,传闻中这两人是很要好的兄弟,从小就认识,而长大后一同到衙门中做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捕快,但二人秉公执法百姓都很喜欢这两人。
不过惋惜的是二人一次在结伴同行需要去其他州府,刚走一会天空乌云密布,顷刻之间豆大的雨点便落了下来,于是作为兄长的谢必安不忍兄弟淋雨,便提出:你现在亭子下等我,我家离这儿近,我回家取伞赶路,不然我两必将淋成落汤鸡。范无救便同意了这一决定并且嘱咐兄长快去快回。
说罢谢必安便回家取伞去了,不料前脚刚走的谢必安天降大暴雨,他也一路猛跑的回家取伞,不过二人先前躲雨的亭子外面就是一条大河,水位暴涨后,范无救是有机会逃走了,不过担心自己的兄长回来此处之后找不到自己所以也就没有动。
由于自己的身材矮小,水位涨的速度不一会便涨到自己的腰部,此时他想走都走不了,所以就这样他就死在了河中,尸体自然也被冲走。
谢必安取伞完毕跑到亭子的时候,范无救便被淹死了,自己也是十分的愧疚,自己自暴自弃了一会,便开口大骂:该死的老天,为何要在我兄弟二人过桥时下雨,难道天也要亡我吗?
自言自语一段时间后,便对河中已经死去的范无救说:兄弟,当初我二人结拜的时候,说过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说完这些就吊死在二人准备过的桥上,所以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白无常大多都吐着自己的舌头,与其自杀时的样子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感动阎王成了鬼差不过阎王爷知道这件事情后,认为二人的感情深厚,在阳间的时候执法森严,所以便给这两人在阴间安排了一个工作,专门捉拿阳间的将死之人,或坏人提前将这些人的寿命收回,送给了一些忠义之士。
黑白无常二人的名字也很有深意,谢必安意为: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有好报,一定会在此后得到安宁;而黑无常范无救意为:不管是烦了阴间还是阳间的法律,等待的只有被拘捕或杀头,根本不会有挽回的余地。
七爷八爷也有副业那就是赏善惩恶,一生行善的人如果寿命将近,二人会将一些恶人的寿命送给这些人,所以他们不管是在阳间还是阴间都是在秉公执法,没有一点的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取私利。
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互动。
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
《山海经》里有个“西周之国”和“北齐之国”,分别见于《大荒西经》和《大荒北经》,《大荒西经》说: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大荒北经》说: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很多人看到“西周”和“北齐”,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周代的西周和齐国,因为周人是姬姓,吕望封的齐是姜姓,这个都对茬,但是仔细考虑一下,这个看法很可能有问题。
《山海经》这个书,古代认为是禹、益所作,当然这不可信,因为《山海经》这本书本身在先秦就没有,何幼琦先生在《〈海经〉新探》一文中认为是汉代的刘向、刘秀(即刘歆)父子把《五藏山经》和《禹本纪》这两种书合在一起题名《山海经》,“山海经”这个名称出现就很晚了。
徐显之先生在《山海经探源》一书中坚持认为《山海经》成书于夏代,并认为《海经》的海内部分就是夏势力所及的地区,海外是人迹所至的地区,我觉得他的看法基本上是可靠的,说“基本上”是因为这些观点只适合于《海经》部分,《山经》部分则不适合。《海经》应该是夏朝遗民的作品,是以图画+口头解说的形式一直流传到战国,战国时代人们把这些口传解说词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诸多《海经》的版本,现在我们看到的《山海经》的《海经》部分就是两个版本的合编,前面《海外》四经、《海内》四经是一个版本,后面的《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是另一个版本。
《海经》就是针对一张虞夏地图的说明,我这里说“虞夏”,是因为它是紧接着的两个朝代,夏代人甚至认为自己是虞朝的延续,所以古代有“虞夏同科”之说,编《尚书》的人也把虞书、夏书合编在一起称为《虞夏书》,就是这个意思。
这张地图上绘制了虞夏时期的一些重要方国、氏族和山川、道里和物产地,夏代没有文字可以记载,只能靠口头解说来流传,也就是说,《禹本纪》(《海经》)就是一种没有文字的“图书”,全是图画,要看懂它记录的内容,必须配合口头解说。在解说时就得按照图画上的方位来一一说明,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海外自西南陬(zōu),至東南陬者”、“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这样的话,它说的某“陬”就是根据地图来说实际位置。
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海经》中有些带有方位的国名,也是在这个地图的某个方位上或某种事物的某个方位上,比如西周国在《大荒西经》,显然就是在地图的西方;北齐国在《大荒北经》,说明是在地图的北方。
但是也有一些和地图的方位不合,比如《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称“北狄”却在《西经》,当然如果是在西北,可以看做是西,也可以看做是北,这个还好理解一点;而“东胡”却在《海内西经》说:“东胡在大泽东”;“西胡”却在《海内东经》说“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东胡、西胡的位置在地图上正倒了个儿,这事儿终究弄不十分明白。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夏人后裔的作品里所说的“西周”不可能是周朝的西周。周朝的西周是相对于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的周而言的,这还是汉代人的历史观念;战国时代文献中的“西周”、“东周”则多是指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也是相对而言的。后来的朝代大多也是如此,如西汉、东汉,西晋、东晋,直到北宋、南宋,既有地理位置上的分别,也有时代先后上的分别,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东周就无所谓西周,没有东汉也无所谓西汉了,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在《山海经》只见到“西周”,绝对没有“东周”这样的说法,有“北齐”,也没有“南齐”这样的国名,很明显,它这个西、北,只是在地图上的位置。
《山海经》关于后稷和西周的记载本身也能说明问题:
《山海经·西次三经》:“槐江之山……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海内西经》:“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 《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后稷所潜、所葬的地方,都是在《西经》。
它记载的西周世系只到叔均,后面的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国语·周语上》载祭公谋父对周穆王说: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也就是说,周人自身传说的历史里,周本是虞夏的属国,直到夏朝末年的时候,不窋才跑到了戎狄之地。《史记·周本纪》里记载: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间。”说的是相同的情况。祭公谋父没说不窋是后稷的儿子,《世本》《史记》说不窋是后稷之子,但是《世本》《史记》里记载的周人世系是有很大问题的,这个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里质疑说:
“《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窋’,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文王千馀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毛诗疏》也强烈质疑:
“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这些质疑是很对的,不窋相当于夏朝末年,在他前面和后面的周人先王也不知道失去了多少代王,现在《史记》中所记载谱系的那些先王,许多未必就是父子关系。周人真正可信的谱系,大概就是古公亶父以下的那几位,以上的都很可疑。因为周人本来就是戎狄部族的野蛮人,他们没什么文化可言,对于自己的先王世系原也不怎么在意,后来得了天下要修家谱了,才发现许多先王的名字记不得了,只是把一些还能记得的先王串起来,凑合成那么个世系,所以少了好多代。
根据《海经》的记载可以知道,实际上周人开始两代是兄终弟及,后稷的子嗣并没有继承西周国,而是由他弟弟台玺继承,而后台玺又传给儿子叔均,在后稷之后是台玺、叔均两位先王,而周人自己不记得了,却还有夏人的后裔帮着记载着,可战国时代又重编周人的世系时,史官竟然不知道还有这个记载,就没写进谱系里。
张国安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荒经〉内容商代说》,他认为《大荒经》是记述的时期是商代,在讨论“西周之国”是他说:
“该姬姓西周国必是指周文武一系周国……周灭商前,他称多被目为‘西’,周人自称也多有‘西土’等语,高明说‘在周原甲骨文中凡问周族之事皆称西’,亦符合此‘西周’所指。若无偏见就应承认此西周是指商代的姬姓周国。”我们认为,《海经》的“西周之国”是建立周朝的周国这个没问题,但是说这是商代的周国就有问题了。根据《尚书》《竹书纪年》等书记载,后稷和大禹、丹朱是同时代的人,相当于虞朝末年,而《大荒经》记载周人的世系只记录了两代三王,即后稷、台玺、叔均,从虞朝末年开始算,三代人绝对不能达到商朝,最多只能到夏朝,因此《大荒经》记述的时代,绝对不会到商朝,它里面没有一点商代的内容。
这里要再强调说明的是,这个“西周”与周朝以后所说的“西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了。虞夏时期称他们“西周”,只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处在虞夏疆域的西部。商代只称他们是“周”或“周方”,没有“西周”这个名称,这时候周人自称“西土”或“西土”之人;战国时代的“西周”、“东周”是指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直到汉代,才用“西周”指自武王到幽王之灭时期的周。
再说说“北齐”。这个北齐国是姜姓,和周朝时吕尚所封的齐国的情况相合,刘宗迪先生在《四海之内:〈大荒经〉地域考》一文中指出《大荒经》记述的地域北部有个“海湾”,认为:
“这个海湾的东南有北齐之国,这个姜姓的北齐之国,当然就是位于鲁北的齐国。这个在齐国之北的海湾,只能是位于渤海南岸,绵延整个鲁北海岸的莱州湾。”但是我们认为这个“北齐”绝不能是指齐太公吕尚封的齐国,因为无论是吕齐还是田齐,都没有被称为“北齐”的,只能说这个北齐国的确有可能就是在周朝齐国的地方。张国安先生对此也做了研究,他说:
“在东夷区域,齐居北无疑,春秋战国时北海常与齐联系,楚王谓齐桓‘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之典尽人皆知。古天学中有一脉以齐为北而不为东的传统,都是此观念的证据。”因为周朝的齐国在渤海边上,而渤海在先期时期一直被称为“北海”,《山海经》中的北海也是指渤海,说明在《海经》地图上,渤海之地已经属于北方了,齐居渤海之滨,所以称“北齐”,太公吕尚的封国是沿用了这个古老的地名。
齐国的这个地方,是最古老的姜姓氏族的居住地,《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
“(齐景公)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古者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这个故事又见于《晏子春秋·外篇上》。说齐景公喝酒喝得很开心,说:“如果从古代就没有死这事儿,得多么快乐呀?”晏子回答说:“如果从古代就没有死亡,就只有古人在快乐了,您能得到吗?过去爽鸠氏开始居住在此地(指齐国),接着是季萴,接着是有逢伯陵,接着是蒲姑氏,之后是大公(吕尚)接手。如果自古无死,爽鸠氏开心的时候,不是您所想要的吧。”
我们不知道其它那些氏族是什么姓,有逢(或作逄)伯陵则的确是姜姓的,而且非常有名。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海内经》: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锺,为乐风。”炎帝之后的多是姜姓,《国语·周语下》在伶州鸠说:
“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韦昭注说:
“大姜,大王之妃,王季之母,姜女也。女子谓昆弟之子,男女皆曰侄。伯陵,大姜之祖有逄伯陵也。逄公,伯陵之后,大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逄公是大姜的侄子、伯陵之后,是姜姓,他们的封地就在齐地。但韦昭说他是殷之诸侯恐怕就不对,从《海经》的记述看,他是“炎帝之孙”,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了鼓、延、殳三个儿子,其中殳是帝舜朝的人,《尚书·舜典》里说帝舜要任命垂当共工,垂谦逊辞让,“让于殳、斨暨伯与”,他应该是虞朝人,最多到达夏朝,不可能到商代,汉代人普遍认为伯陵是“殷诸侯”,也都是推测,恐怕不那么可靠,大概后人也觉得说伯陵是殷商人不可靠,就变换一种说法,比如《元和姓纂》就说他是“夏、殷时人”,有可能是夏人,也有可能是殷人了;蒲姑氏才相当于商朝,因为周公东征的时候有伐蒲姑氏的记载。据李学勤先生根据出土的文献资料考证,在殷商时期齐国的地方的确还有个逢国,因为受到薄姑(即蒲姑氏)的压迫,后来迁到了济阳。
其实一看《左传》的记载就知道,晏子说的爽鸠氏、季荝、有逢伯陵、蒲姑氏分别是代表不同的时代:《左传·昭公十七年》说爽鸠氏是少皞时期的司空,他是少昊时期的人;季荝介于伯陵之间,伯陵之子殳是虞朝人,那么季荝应该是颛顼到帝尧时期的人,伯陵是虞朝或夏朝人,蒲姑氏则是商朝人。
张国安先生说“颇疑当时伯陵之国即以齐为号,只是传统文献失载。”但是伯陵的封国叫“逢(逄)”,所以也称“逢公”,不是北齐,他只可以说明,当时在齐地一带,的确有姜姓的部族在生活,《海经》里记述的姜姓北齐国,应该就是姜姓氏族建立的一个国家,并由此传下来这么个叫“齐”的地名。在殷墟卜辞中有逢国,也有“齐”地,商王征伐东夷的人方的时候,在这里有驻扎的军队,称为“齐次”,如《甲骨文合集》36493片说:
“癸巳卜,贞:王旬无咎。在二月。在齐次,惟王來征人方。”所以“逢”、“齐”不能是一个国。而这个时候的“齐”显然和周朝的太公吕尚的封国不是一回事,只能说是在相同的地方。
到了周初,太公吕尚封齐,可能也是因为他是姜姓的原因,李学勤先生就指出“太公封齐,就和熊绎封楚一样,是有着背景和原因的”,大概周人知道这里本来就是姜姓的古老居住地,再封个姜姓贵族在这里,更便于统治吧。太公吕尚封在这个地方,沿用了古老的地名,这和其他的封国的情况是一样的。
“齐”这个地名的由来,据《史记·封禅书》说:
“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也就是说临淄南郊山下有个“天齐渊”,当地人在这里祭祀“八神将”之一的天主(大概就是上帝),“齐”这个地方的得名就是因为这个天齐渊。唐代《括地志》里说:
“天齐池在青州临淄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云:‘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认为周朝齐国的得名是因为“天齐池”,也就是《史记》里说的“天齐渊”。司马迁记载是“或曰太公以来作之”,就是祭祀八神将是齐太公吕尚开始设立的。这个说法可能有问题,因为至少殷墟卜辞里已经称这里是“齐”,如果齐地真是因为天齐渊得名的话,这种祭祀应该非常古老了,不能是太公时才作的,所以《史记》说“自古而有之”、“其祀绝莫知起时”应该是对的。
【参考文献】
古籍:《山海经》《尚书》《左传》《国语》《晏子春秋》《世本》(秦嘉谟辑本)、《史记》《括地志》(贺次君辑校本)
今人著述:
何幼琦:《〈海经〉新探》,《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
李学勤:《有逢伯陵与齐国》,载《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张国安:《〈大荒经〉内容商代说》,《文史哲》2013年第3期。
刘宗迪:《四海之内:〈大荒经〉地域考》,《文史哲》2018年第6期。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为什么现在总是出一些旧的续作?
日本动漫真的江郎才尽了吗?NO,NO,NO,我觉得日本动漫不仅没有没落,反而更加繁荣,从近一年的作品来看,日本动漫还是有很多佳作的,如《鬼灭之刃》,《石纪元》,《冰海战记》,《鸭子的天空》等等。那为什么总是出现一些续作呢,我想下面来分析一下:
01趁着流量还在,继续收割一波关注。这里要讲的最为有名的就是《博人传》了,《火影忍者》应该算是影响最广的一部动漫了吧,当初完结时我是整整好几天没睡好觉,总是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番外,官方有什么消息,后续有没有,岸本有没有接受采访说些背后故事之类的,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吧。
毕竟是陪伴了自己很多年的动漫啊,满满的青春回忆。或许是看到观众们的请求,或许是制作方及岸本本来就有打算,《博人传》就正式跟我们见面了,当然我们这种死忠粉还是第一时间开始追番,追漫画,不能说《博人传》不好看吧,但总是找不到当年看鸣人的那种感觉,也许是我们变了,也许是动漫变了,毕竟是不一样的故事。
02动漫原本就未完结,只是分段制作而已大家都知道,很多动画都是根据漫画改编的,所以动画即使推出续作,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故事还没讲完,但是动画制作可能因为资金,人员,计划等因素不能一直制作下去,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段制作,也就有了现在的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等等。
这种制作方法其实很常见,《齐木楠雄的灾难》,《虚空魔镜》,《一拳超人》等都是分季来跟观众见面,本身漫画就自带流量,动画一季跟一季之间也不会超过很长时间,也就不用担心收视率的问题。
03制作成本低,关注度高因为已经有前作在前,有着基数庞大的观众或者读者,只要续作一出,钱肯定是会像潮水一样流进口袋,又因为已经制作过,所以很多的事情驾轻就熟,包括剧情设计,动画技巧,人员配置等,都有了参照,过程不会太繁杂,但是性价比却很高,换成是我,我可能也会照做。
总结尽管续作频出,但是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过滤,哪些作品好,哪些作品不好,市场是最有发言权的,以自己的一份微薄心力来推动动漫的进步吧。
补充一下,我心中也存在着几部动漫,期待能够有续作。如果真出续作,即使很烂,我也会支持一下,毕竟是有生之年才能看到的。比如《灌篮高手》,《犬夜叉》,《浪客剑心》,《新世纪福音战士》等。
如果你也有期待的动漫续作,欢迎来下方评论留言。
我是爱看动漫的陈先生,我的目标是等我老的时候也能一直怀着童真的心。欢迎【关注】,一起看动漫、聊动漫,慢慢变老!如何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命与人事的讨论很多。总的来说,对天命敬而远之,而更注重于人事方面。尽人事观主要是孔子、和孟子提出的理论,而践行者则是诸葛亮。
早在周代,就开始反复强调人事——“德”对天命的影响,如“惟命不于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孔子的尽人事观《左传》载宫之奇谏假道时说: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德,即是人事,鬼神依据人事而决定自己的宠爱。郑子产也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而直接指出尽人事重要性的是孔子,他说: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对于天命所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仍然自觉地在人事方面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天命已经孔子被抛开在一边,而完全专注于人事的行为。
人事已尽则对事情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补助,而放任自由,不管不顾则没有一点希望。《盐铁论》载孔子曾说:
砥所以致于刃,学所以尽其材也。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人事加则为宗庙器,否则厮养之爨材。”
孟子的尽人事观继承孔子的观点,孟子也指出尽人事的重要性: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在这世间,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人事,“强为善而已矣”。能不能够成功,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但能不能努力,却是我们可以把握的。所以,孟子进一步阐释说: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认为,我们能够做到的,那就不叫“命”,像成为一个仁义礼智的君子,像努力完善自己,这些不是由命决定的。戴震疏证这段话的意思为:
君子不借口于性以其欲,不借口于命之限而不尽其材。不谓性非不谓之性,不谓命非不谓之命。
我们不要用天命来限制自己的努力,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有不一样的结果。孟子有云:“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西施不尽心装扮自己,也会惨遭世人斜眼;东施尽力内省自修,亦可以成为翩翩佳人。西施与东施的差别,就在于尽了人事没有。
诸葛亮:尽人事的真正践行者诸葛亮的一生,就是一场人事的努力。明明知道事不可为,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坚持,直至死亡。他在《出师表》中说: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认为北伐只是一场尽人事的努力,勉力尽人事,仍有一丝恢复汉室的希望;坐待曹魏崩溃,则不知期限几何。
所以他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唯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自己的所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曾子曾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来回答了当“任重道远”时如何尽人事,“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诸葛亮鞠躬尽瘁,尽己所能,以致英年早逝,病死军中。呕心沥血,一心为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宵旰夜食,事必躬亲,不忍有鹪巢蚊睫的疏忽。
诸葛亮这种种尽心尽力的人生理念无疑在其闻名历朝历代而经久不衰,享誉市井朝庭,至今仍是极受推崇的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光辉与魅力。
人事与天命,二位一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事逐渐成为天的表征,从而拥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人事与天,二者形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所谓“尽人事而合乎天”“凡尽人事以合天道”,朱熹说:
人事即天命也。人事不尽则祸患乃其自取,而天命不立矣。故尽人事者,是乃所以顺夫天命而谨守之。
此即谓人事便是天命,尽于人事,便是达于天命,人事与天命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事尽,则天命立。
抗金名将李纲关于人事就是天命的阐释,更为具体:
何谓务尽人事?臣窃观天人之道,其实一致,人之所为,即天之所为也。国之将兴,百度皆举,天实祐之。犹之农夫,尽其穮蓘之力,乃亦有秋;使未尝致耕耨之勤,而欲望稼穑之利,其可得耶?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人事尽于前,则天理应于后,自然之符也。
人事尽了,则天命自然会相应。天人相应,二位一体。
文化思想都有其时代性与超时代性,时代性的文化思想只适合于特定的时代,此种文化思想在时代的改变过后便不合时宜;而超时代的文化思想经历各种时代的变化而岿然不动,对事情尽心尽力的尽人事观便是一种超时代性的思想观念。
即使时代变迁,尽人事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无限的现实意义。
你心目中最喜欢的十部动漫是什么?
一: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在电影院刷过三次,每一次都有一点新的感悟。这个题材很老,可是故事情节完整,故事线索清晰。同时延续了新海诚一贯的画风。雨、樱花、电车、车站、天空飞翔的小鸟、纵伸的太阳光等不可欠缺的要素,作为“表达感情”的背景描写也依然在。
故事更加有点科幻元素,有着宿命的意味。看完电影我在想,我们总觉得放弃是一件难以割舍的事物,我们无法轻易说道别,但其实坚持下来,继续前进才是最难的事情,死缠烂打,不屈服才是最难的事情,只是我们都选择了简单的事情罢了。只要坚持不放弃,我们还是会在和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遇,只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是明天,还是哪一天。但你的名字,我总是那么熟悉,请问,我是不是在哪见过你?”这就是命运的邂逅。
二:秒速五厘米秒速五厘米,一共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信息量都很大,里面的寓意不是一遍就可以看懂的,整部动漫虽然大部分是以贵树的视角来演绎,但新海诚用他神奇的原画让这部作品鲜活了起来,超越现实的光线,广阔到近乎不可能的景深,甚至你看到的一支铅笔,洗手间的一面镜子,或者夜风里打在脸上的每一束雨水,
都与现实一样,甚至比现实更加美丽。秒五的最后,两个人相遇,在铁道口擦肩而过的瞬间都已察觉,但是飞驰的列车驶过,迎面砸来的只有樱花。这样的结尾真的很残酷,这样残酷的情节不禁会让人想到自己,是否我们有时候执着于一件事情那么久,却往往得不到好结果。但就算这样,我们还是依然爱着这个世界,以及围绕着它日复一日旋转的残酷现实。新海诚没有编造一个完美的结局来宽慰我们的心灵,而是选择用伤痛和现实让我们认清现实。
“时间明显的含着恶意,朝我的头上慢慢的流过,我只好咬紧牙根,拼命的忍住不让眼泪掉下来。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那沉重的人生和漫长的时间,让人望而却步。谁都不可能和谁在一起一辈子。人就是这样,必须去习惯失去。“现实就是如此痛苦,如此残酷。王子和公主能够在一起的童话已经无法实现,但王子和公主却能够各自寻找幸福,这样就足够了。现实总是残酷,所以回忆才美好,不如不见,也许才是最好的结局。
三:言叶之庭《言叶之庭》是由日本作家新海诚导演的一部青春爱情动漫短片,该片从一个十五岁的男孩的角度,以雨为引领全程的线索,采用了大量的景色铺垫以及音乐渲染,为观众展示了一段青春年少时的悸动情感,平凡却回味悠长。值得一看。
新海诚的城市,色调中总是分明交错着冷和暖,水泥钢铁的冷,以及晨曦暮色的暖。唯独把最鲜艳的色彩留在了那个伊甸园般的公园——象征着生命的绿,也是象征着希望的绿。绿,这一色调从海报开始便贯穿了整部电影。片中的幸福时刻几乎都在雨天。雨中凉庭的温暖相遇,滂沱大雨的真心相对。雨,是阻绝,隔绝了一般人的靠近,留给他俩美好的二人世界。大雨中的相拥而泣更是两人打从心底的释然,不管以后会如何?
至少此刻当下,在心里那个人的面前,不再隐藏自己,不再说谎逃避。这是全片的泪点,因为我们都明白两人真心相对的那一刻有珍贵!而后,他们一起看见了雨过天晴的美丽彩虹。最后,借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赠予每一个勇敢追逐爱情的人。“我对她,几乎还一无所知, 职业,年龄,有什么烦恼,甚至名字。尽管如此,还是被她深深吸引,无法抗拒。”
四: 千与千寻在茫茫人生之路上,不论是即将或者已经起航的人们,如何在茫然无措中获得生存的勇气,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无关年龄、性别。《千与千寻》以一个少女的一段冒险经历为我们讲述如何修习这门课的学分。
10岁少女千寻在搬家途中和父母误入异界。父母吃了这里的食物,违反了这个世界的法则:不干活,就变猪。一瞬间,千寻失去了可以依赖的父母,在这个陌生的异界,只有她一人在孤身奔跑企图逃离这里。在这个连父母都无法依靠的世界,她还能依靠谁,只剩自己。她必须学会独立生存。
为了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拯救父母,她首先要得到一份工作。这是这个世界的法则,入乡随俗。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改变的只有自己。世界不会因你而改变,只有依据这个世界的法则才能生存下去。她不断地恳求汤婆婆:求你让我在这里工作。在她的执着中,汤婆婆终于答应,但是她被剥夺了名字,订立契约的那刻开始,千寻只能用千这个名字。千也不在是以前的千寻。
白是千寻在这个异界碰到的第一个人。他一直在默默地帮助千寻,指引她在这个世界生存。当白和千同时站在缓缓下降的电梯里,千突然叫白的名字,白说:“不要多说话,你要和大家一样叫我‘白大人’。”一句话便让人产生疏离之感。这刻的千哀伤而又清醒的意识到“不是四海之内皆父母”。或许在失去父母的依靠时,她曾将这份信赖转嫁到白的身上。父母是每个孩子来到世上第一个信赖的人,而白是千来到异界第一个信赖的人。但是朋友不等同于父母,尽管他们会给予你帮助,指点你生活,却无法像父母对孩子一样对你。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朋友可以陪你一起成长,却无法代替你成长。
白曾告诉千:“汤婆婆会夺走别人的名字,然后支配他。名字一旦被夺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名字”是每个孩子出生时便被赋予的,代表了长辈对孩子的祝愿和期望。这点很像人们踏上人生时的“初心”,最初的梦想,但是渐渐的,很多人便会在红尘的摸爬滚打中将其忘却。白提醒千,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工作不是为了工作,而是要救出父母,离开这里。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是很多人活着活着,便忘了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的。
五:龙猫《龙猫》这部作品是在1988年上映的,现在距离《龙猫》上映已经过去了31年了,可是《龙猫》这部影片并没有因为时间而被冲淡在人们心中的分量。龙猫这个形象更是动画史上的经典形象,完全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龙猫》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五月和梅与龙猫的相遇还有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没有那些令人惶恐的反派角色。而观众就跟随着五月和梅的脚步,一起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乡间的恬静,还有孩子们眼中的美妙世界。《龙猫》就是一部很幸福而又温暖人心的电影,让观众可以怀着欢喜、愉快的心情回家。《龙猫》唤醒了我们每个人的记忆,记忆里有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澄清的小河,高耸入云的大树,有绿油油的草地,还有舒服的晚风,也有只有你自己才可以看见的怪东西。
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看过《龙猫》这部影片,但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各种场合看到龙猫,也许是热闹的街边,或是广场的某处,也可能在小饰品店,哪怕是某个站台的页面都有可能。龙猫胖乎乎,憨厚的样子,我想很难会有人去讨厌这样萌萌的生物吧。
豆瓣的超高评分,和大众的一致好评,还有它强大的影响力,我想足以证明这部片子的优秀。不仅仅是因为宫崎骏的画面有独特的没,也不仅是因为音乐足够的优秀,甚至就单单说这个剧情,是不出彩的。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平平淡淡的作品,却总能让你在不经意间咧嘴一笑,那么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出彩和最特别的地方,也是它足够优秀的强有力的证明。
六:天气之子一部好的电影,就应该有这样的效应。好的音乐余音绕梁,好的电影则将她引发的情感萦绕在人心。《天气之子》的许多情节经不起理性的推敲,但是新海诚从来就不是想让我去用理性推敲它。些许任性的剧情设定,紧凑的剧情节奏,随着阳菜与帆高的相遇,将我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反正这个世界已经足够疯狂了,再疯狂一些也无所谓吧?”这是帆高在寻回阳菜时的心情,同时也是仅仅属于年轻人,也就是当下的我独一无二的,唯独我所拥有的心境。如帆高带着的那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暗示的那样,这本来就是一部叛逆的电影,阳菜为了使大家脸上充满笑容而对天气的抗争,帆高为了寻回阳菜而对社会的抗争。叛逆就是主题,因此,我总感觉这是一部专门让我看的电影,一部让年轻人看的优秀的电影。
《天气之子》抛弃了拯救世界的套路,东京最后仍然被水淹没,但是人们也没有因此放弃生活的希望。描绘积极应对灾难而非他人拯救才是描绘真实的希望,从这个层面而言,《天气之子》又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在生活里面更多时候是无能为力,无论面对的是自然,还是社会。但是我们需要积极面对他们。就像《天气之子》中一样,帆高与阳菜没能使晴天再现,但人们仍然在生活,只是地铁换成了渡轮,被水淹的人们搬迁而已。其实《天气之子》之中不止一处在提醒我,并不是帆高与阳菜使东京被大水淹没。“天气本来就是上天的脾气。”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逐渐遗忘了。人是健忘的动物。
这让我想起影片中的须贺圭介,他在妻子去世后变得如一切中年男人一样,在追求合理的路上忘记了一些疯狂。麻木是灰色的,圭介彩色的心被笼罩着灰色。他忘记了那种为了一个人与世界对抗的疯狂的、热烈的、固执的感觉。“我仅仅是,想再次和那个人,再见一面啊!”这种撕心裂肺的吼叫中饱含的情感熟悉吗?圭介完全忘记了吗?不,他回忆起来了。“你们什么都不知道,或者,你们假装不知道。”这是帆高在烂尾楼之中的指责。如果一个人,在理性的公开运用层面,假装某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假装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知道的,这就是虚伪。如果一个人直面自己的内心,那么这就是真实。我喜欢这种真实。
“比起晴天,我更需要你!”帆高对于阳菜的热切告白直入我的内心,大胆爱,勇敢爱是我的特权,可是我已经失去了对于爱的勇气和决心,我始终在害怕着些什么。因为怕受伤,怕被指责,我畏畏缩缩。我想,新海诚的这一部影片正是描绘越来越少的少年的,纯情的,青涩的情感。
如前所诉,这是一部叛逆的电影,她充满了冲突。在将近结束之时,圭介说他们没有改变过世界,但当帆高艰难地度过三年,再次见到阳菜时,他却说“三年前,确实是我们改变了世界,我选择了她。”我这个年纪的人啊,就是抱有改变世界的愿望,或许不会成功,但我若回首这些我做过的斗争,我会想,失败了,没什么大不了,这就是青春的赞歌。
七:烟花在动漫电影《烟花》上映的那段时间,大多数人去看了这部电影。电影上映前期出了预告,画风唯美,情节也吸引观众。特别是那段时间刚刚好《你的名字》的热风还没吹散,观众期待着这将会是超越《你的名字》的一部电影。有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觉得它烂,它无法超越《你的名字》。
《烟花》不像《你的名字》的剧情那样跌宕起伏,一眼抓住别人的眼球。相反,它是平平淡淡的生活,这样的故事更加贴近事实。它没有欢快的节奏,没有互换身份的超能力。你的名字最后的结局温暖人心。烟花是烟花,你的名字是你的名字,我们不能怀着看你的名字的第二部的心态去看待烟花。这部动漫似乎没有笑点也没有泪点。电影院中,还是有人看着看着流泪了,他或许想到了曾经的青春,但是也有人黯然离场嘴里说着不好看。《烟花》主打恋爱青春,所以它的故事是平平淡淡的校园故事又带有一点点科幻的意味。在日本又或者是在中国,对于这部动漫的评论有好的也有坏的,呈现给我们的是两极分化的状态。小编建议,如果不喜欢校园恋爱或者没有在青春的时候喜欢过一个人就不用看这部动漫。曾经在青春喜欢过一个人的,可能看这部动漫的时候,会感同身受。
电影主要是说,一个少年喜欢一个女孩,但是却不敢告诉女孩。他们第一次错过的时候,男孩直到自己喜欢上了女孩,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第二次,他们又错过了,他暗自下定决心,他需要勇敢一点。后来,有第三次错过,他还是喜欢女孩,还是坚持喜欢她。最后一次男孩准备对女孩表白,但是说了几个字,咽回去了。他醒悟了,这是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爱情。这多像我们的青春。动漫的结局,男主典道不知道去哪里了。这个结局是留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这样的结局,不多不少,刚刚好。我希望,他们还是可以好好在一起,弥补我们青春中喜欢的那个人,可是最后没有在一起的遗憾。
你是否理解了岩井俊二在这部动漫中注入了什么样的感情?相比遗憾,我们似乎更加接受圆满。遗憾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曾经出现。你是否在青春的时候喜欢过一个男孩或是女孩。你喜欢她的长发亦或是短发。你喜欢上对方的时刻是在某一天,刚刚好阳光洒下来,照着他的侧脸,他熠熠发光。从此,他无论站在何处,他在你的眼里总是发着光的。但是青春啊,青春的爱情就是充满遗憾。互相喜欢,却不能在一起。这是青春的年纪的烦恼。两情相悦,却又因为有些原因,还是不能在一起。对方在自己的记忆里面还是以前那样的纯真美好的样子。
烟花,是圆的,还是扁的,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青春年少时候最重要的那个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