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狮,陆地上没有像水里一样有比较大的生物了呢?
谢谢邀请,其实上大陆上也曾经存在过大型动。物在澳大利亚的洞穴深处,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巨型动物的化石,从而向世人揭开了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远古时代的动物世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却是世界上的哺乳动物之乡,有袋动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类哺乳动物中,有两类生活在这里.一是有袋动物,如袋鼠和树袋熊.二是单孔目动物,以鸭嘴兽和针鼹鼠为代表,单孔目动物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是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动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盘类哺乳动物,包括从老鼠、鲸类到人类在内的诸多哺乳动物.为什么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会在澳大利亚占据进化优势?这是一个有着1亿年悠久历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几年里,古生物学家们才成功的勾画出了一幅澳大利亚独特的生物进化史祥图.让我们先从亮颗牙齿化石的故事说起,1992年在世界两个不同地方发现的两颗牙齿解决了两个久而未决的疑问.为什么单孔目动物没有利用大陆连在一起的机会离开澳大利亚?又为什么胎盘类哺乳动物同样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进入澳大利亚呢?
直到白垩纪的某个时期(1.46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冈瓦纳古大陆超大陆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陆原先都是连在一起的.一条森林带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始,穿过南极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候,三大类哺乳动物的早期形式已经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单孔目动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亚也没有既不会飞又不会游的哺乳动物(会飞的有蝙蝠,会游水的有儒艮),除啮齿类动物之外(大约是500万年之前到达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动物都是由人类在大约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带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颗牙齿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这颗牙齿是在6300万年前至61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的.这颗牙齿的发现说明,单孔目动物确实在别处生活过,古生物学家确认这颗牙齿是属于一只鸭嘴兽的,是一个已经灭绝了的物种,被称为巴塔哥尼亚鸭嘴兽.
澳大利亚昆士兰出土的牙齿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胎盘类哺乳动物确实到过澳洲,一些专家认为,这颗牙齿属于原始的、不会飞的胎盘类哺乳动物,一种古有蹄类动物,经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这颗牙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万年前.最近的一些发现也证实了其他早期胎盘类哺乳动物也在澳洲生活过.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学家兼古生物学家蒂姆•弗兰纳里将澳洲和南美洲三类哺乳动物的进化史比作一场竞赛.单孔目动物在三者中有着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对能量的需要也较低,在澳大利亚繁盛起来,但在南美洲却输掉了这场竞赛.胎盘类哺乳动物是三者中新陈代谢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兴旺起来,却在澳大利亚落败.有袋动物的新陈代谢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两个大陆都未输掉这场竞赛,但显然在澳洲更为繁荣兴盛.是什么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进化之路?这要从澳洲于4500万年至3800万年前与南极大陆——澳洲与冈瓦纳古陆的最后联系时发生的故事说起.
与南极大陆分开后,澳洲开始了向北缓慢的漂移,这个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澳洲脱离冈瓦纳古陆独自向北漂移这一地质变化是澳洲大陆充满了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过程中,澳洲大陆的气候经历了从温暖潮湿的“温室”气候到寒冷干燥的“冰室”气候周而复始的变化,大约在2300万年前至1500万年前,澳洲大陆经历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温室期,多样性的有袋动物物种大爆发,那时出现的一种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属动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动物.1500万年前之后,气温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段时间内,澳大利亚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起来,澳洲大陆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区变成了半干旱的牧草地.4000万年的岁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经历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陆却正在热带温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虽然在“温室”气候和冰室气候间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却保持着基本稳定的气候环境.而此时,继续向南移动的南极洲却冻成了一片坚冰,北美洲和欧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难.在过去的6000万年里,澳洲大陆在地质学上一直处于一个平静的时期,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但是没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动,澳洲的土壤无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贫瘠的.所有这些因素,对于澳洲的野生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袋动物以其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样体形的胎盘类哺乳动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荣起来.其他一些动物,包括雷鸟和火烈鸟,随着湖泊的干涸以及苍翠的植被变成了稀疏的干草地而遭至灭绝.结果,幸存下来动物的个头越长越大 ,也许是因为植被的质量越来越差,个头大的动物可以吃得多来弥补食物营养的不足.于是,当人类在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澳洲土地上到处都漫游着大批巨型动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狮
澳大利亚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经灭绝了的袋狮.袋狮有着如今许多动物所没有的一些独特的身体特征,作为一种以巨型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他具有许多“捕食猎手”的诸多优势,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样长而有力的尾巴,颌部的肌肉比狮子还要强有力.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袋狮身体结构这些特点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更新世时期活跃在澳洲的这种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狮的尾巴长而有力,很适合这种行动敏捷的捕食动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动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狭长的骨头,当它直立起来的时候,这根骨头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猎物时,会用尾巴帮忙,腾出前爪紧紧抓住猎物,最后以有力的颌部咬住猎物,给予致命的一击.
后腿:袋狮的后腿凝聚着极大的爆发力,但在高速奔跑时可能缺少弹性.古生物学家认为,袋狮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他喜欢谨慎小心的跟踪猎物,突然出击.尽管袋狮的名字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它属于狮子,但它属于大型猫科动物狮子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后爪:可向回收缩的爪子和脚趾适合抓握,这表明,被认为生活在灌木树林环境中的袋狮,有时也许还得爬树,必要的时候,它就是从树上跃下来扑向猎物的,他们的爪子看上去很有点像一只灵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国伟大的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59年首次对袋狮进行描述时,将这种动物称为“捕食猛兽中最凶猛最可怕的野兽”.如今手中有了这种动物骨骸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完全赞同欧文当年的断语.袋狮拥有强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锐的利爪,袋狮利用这样的爪子可以灵活的爬树,在捕食中可以紧紧抓住猎物不放.
牙齿:与树袋熊不同,袋狮属于双门齿型,也就是说它的下颌处有两个突出来的前门牙,这种牙齿结构很像鹦鹉的喙,因此早先有些专家认为袋狮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但是现代解剖学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袋狮拥有强有力的颌部肌肉,以及尖锐的前臼齿,他们完全有能力扑咬住任何类型的动物.
鼻腔:袋狮有一个相当大而且高度发达的鼻腔,对于一种捕食者来说,这也许并不奇怪,它们需要极其敏锐的嗅觉.有了这样的能力,袋狮就能跟踪猎物.
大脑:对袋狮的头骨进行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员了解到袋狮大脑的一些主要特征.根据袋狮脑叶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学家们确定袋狮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能力都相当强.
灭绝之迷
袋狮是澳洲巨型动物之一,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灭绝.是谁又是怎样使他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遭致灭绝命运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尔德分校的地球科学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类是在巨型动物灭绝之前不久抵达澳洲的,这些动物的灭绝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人类最早到达澳洲时,那里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那些动物的样子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动物长得像袋熊一样,体形却犹如河马般庞大,它们是地球上 曾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还有些动物长得像袋鼠,但它们却不是吃草为生,而是伸起两只高过头顶的手臂,扯下树枝,吃树上的叶子.还有一些动物则从树上寻找昆虫吃.澳大利亚有着独特的自然发展史.当它与其他地方完全隔离开以后,唯一在这块大陆上兴旺发达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动物.食物链最高层的以大型动物为食肉动物,如袋狮,通常潜伏在树上,等待着猎物走到近旁,然后从树上跃出扑向猎物,袋狮也属于有袋动物,现代已经没有与他们相像的动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动物丽纹双门齿兽 ,是一种超大的袋熊,是曾经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重约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现已灭绝的最大的袋鼠重约440磅.澳大利亚大型食肉动物有袋狮、袋狼、塔斯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还有虫类肉食动物陆地鳄鱼和巨蜥,这些大型动物最终都消失了.在人类到达澳洲之后不久,大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之间,澳洲的大多数巨型动物物种,无论是肉食性动物还是食草性动物,都渐渐灭绝.巨大的袋鼠、雷鸟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类开始登上这块大陆之后,澳大利亚当地的哺乳动物已经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确切的原因,至尽仍然是一个迷.幸运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动物生存了下来,包括如今幸存下来的最大的有袋动物——红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亚现今仍然是有袋动物和单孔目动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能够确保这些动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鸸鹋等,能够安然度过新一轮由人类在世界各地引发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灾难.
古代有而现在已经消失的动物有哪些?
这个去问小学生,他们知道的更多,我们老人家记不住了。
方舟仙境蜂蜜坐标?
方舟仙境是《方舟:生存进化》的一个DLC,其中包含了新的地图和生物。蜂蜜是该地图中一种常见资源,可以用于制作许多物品,比如甜点、药品等。以下是方舟仙境中蜂蜜的几个坐标:
1. 73.8, 82.7
这个坐标位于地图中心附近的草原区域,附近有一片森林,蜜蜂巢穴就在森林中。
2. 63.6, 47.3
这个坐标位于南部的海滩上,附近有一些岩石和一些树木,蜜蜂巢穴就在树林中。
3. 37.2, 35.9
这个坐标位于北部的山区,到达后需要向山下走一段路程才能找到蜜蜂巢穴。
注意:蜜蜂在攻击时会释放出毒素,如果没有适当的装备和防护措施,可能会受到伤害。建议在寻找蜂蜜时带上合适的武器和防具,并尽量避免过于接近蜜蜂巢穴。
世界上最大的蛇有多长?
其实最大的蛇和最长的蛇是两个问题,一般都认为最大的蛇是亚马逊绿森蚺,最长的蛇是网纹蟒,不过最高纪录大都在8-9米左右,但在非正式记载中,蛇的长度和重量正在急速上升,到底有没有超过10米的巨蛇呢?
现存世界上最大最长的蛇百度中能搜到的最长的蛇是印尼一条叫做“桂花”的网纹蟒,身长14.85米,这条网纹蟒是在印尼和马来西亚交界的婆罗洲一个原始森林中被发现的,印尼国家科学研究所、农业研究所等学术机构都对这条蛇进行了检验,确认了其身长、体重以及品种,这是极其罕见的个案。
英文维基资料中能查到数据是一条马来蟒(网纹蟒),最长为10米,体重158千克,数据来源是墨西哥一个生物多样性站台。
吉尼斯世界纪录则是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某公司拥有的网纹蟒。2011年10月12日测量时的长度为7.67米(25英尺2英寸)。
2016年马来西亚工地上捕获了一条8米长的网纹蟒,工人们扛着蛇欢快地留了影!
传说中超过30米的蛇存在吗?关于大蛇的传说,自古以来就有传闻,比如日本就有八岐大蛇的传说,相传它有八个头以及八个尾巴,头部像龙,眼睛如灯笼,背部上则长满了青苔和树木,腹部则溃烂状流着鲜血,头顶上则常常飘著八色阴云,身躯有如八座山峰、八条山谷般巨大!
在委内瑞拉的亚诺斯草原,有一个恐怖的传说,相传曾经一条超过30米(约100英尺)长的超级大森蚺在数百年前摧毁了整座村庄。
印尼婆罗洲有一个超级大蛇的传闻,几百年前,一群婆罗洲人因为荷兰殖民者的入侵而迁入密林深处,结果定居下来后发现村中的小孩子不断失踪,最后用一个小孩作为诱惑捕获了一条超级巨蛇,据说已经大到被当地人称之为龙,至少也有几十米级别。
和这个倒确实有一个报道,2009年2月23日,英国《卫报》刊登了一条新闻,马来西亚婆罗洲巴勒河的一张航拍照片发现,有一条长条形的不明物体,报道称可能是一条长达100英尺(约30米)巨蛇。
据说这是一个洪灾调查小组在视察马来西亚被洪水围困的婆罗洲的巴勒河地区时发现这条蛇的,显然这起报道引发了当地人的恐慌,但显然《卫报》并非能随意欺骗的媒体,作者就在该蛇照片的下方尖锐的指出,蛇和森林树冠的比例严重偏离拍摄者声称的30米巨蛇!
如果按正常树冠比例,那么这条蛇可能超过300米!很显然这样一条庞然大物即使在原始森林中也难以掩藏自己,而《卫报》则委婉的指出,这条蛇很有可能就是投稿者伪造而已!
“桂花”的真假之谜
2007年4月16日,Snopes.com站台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印尼那条14.85米的“桂花”网纹蟒,文章称不过是“桂花”在蜕皮时的错误数据所致,实际长度大概也就在6.5至 7米,当然这是《卫报》记者见证下测量的结果,而且体重也只有100千克!
关于桂花巨蟒的尺寸
不知道百度上的数据为什么还没有更改过来,看来数据严谨性还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该站台上重申了一个数据,有记录的最长的蛇是1912年在印度尼西亚塞莱布发现的,长度为32.75英尺(10米),重量月182.76公斤,这是官方正式记录中最长和最大的蛇。(估计墨西哥生物多样性站台应该是这个资料,但引用有误)
巨蛇悬赏
2007年9月16日《纽约时报》上有一篇报道,说的是在西奥多·罗斯福时代起,纽约动物园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出了一道悬赏,内容是提供一条30英尺(10米)或者更长的巨蛇,那么便可以领取1000美元的奖励!
这在当年可以买两辆汽车,1012年在印尼发现的这条蛇由于已经死亡,而且照片太模糊无法确定准确长度,因此不符合悬赏规定,此后悬赏金额增加到5000美元,1978年达到了15000美元,1980年时到达50000美元!这个金额一致保持到了2002年,之后则由于时效已过,自动失效!
Over the years, it would grow from $1,000 to $5,000, reaching $15,000 in 1978 until finally peaking at $50,000 in 1980. The price would stay there until 2002, when it was discontinued. In all those decades, no one would capture a $50,000 snake.
将近10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找到过一条10米长的巨蛇!无论传说有多夸张,数据有多吓人,但美元是实实在在的,没人领取悬赏,至少表示还没有人发现这样的巨蛇!当然自然界有没有我们不知道!
泰坦巨蟒
2002年在哥伦比亚北部的塞雷洪煤矿发现了一种史前巨蛇的化石,经过科学家复原,这种蛇的长度超过14米,体重超过1.1吨!
当然它早已灭绝,化石显示它生活在6,000 至 5,800 万年前,是一种无毒蛇!
为何很多食草动物祖先是食肉动物?
“食草动物的祖先是食肉动物,食肉动物的祖先却不是食草动物”,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就是羊膜动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纲动物。之后合弓纲有演化出了盘龙目,其中的盘龙目下的真盘龙亚目再次演化才有了兽孔目。兽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纲。那么,按照这个演化关系,哺乳纲的直系祖先是兽孔目。兽孔目在三叠纪演化出了摩根锥齿兽以及许多近亲物种,最终才有了哺乳纲的多样性。
因此,在哺乳动物的演化史中,兽孔目下的动物有食肉动物也有食草动物,所以 ,说上面的说法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兽孔目下的真犬齿兽类最终演化出的最早的哺乳动物,而真犬齿兽类是原始的食虫类动物,所以,说它是食肉动物也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原始的食肉动物可以演化成为食草动物?在开始我们就分析了一下哺乳动物的演化史,其中兽孔目下的真犬齿兽类演化出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当然哺乳动物只是真犬齿兽类的一个演化支,除了哺乳动物,它还有两个演化支,即三瘤齿兽类和三棱齿兽类,只不过,这两个演化支一个在侏罗纪早期灭绝(三棱齿兽类),一个在白垩纪早期灭绝(三瘤齿兽类),最后只剩下了哺乳形类。
这些哺乳形类在整个的恐龙时代只能以小小的体型避免与当时地球上的霸主恐龙发生冲突,所以,它们的演化出的锥齿兽体型也仅与现在的老鼠差不多大。它们属于原始的食虫类哺乳动物。根据它们化石的形态(尖利的爪子,长且尖的嘴巴)看,它们应该是生活在树上的,以昆虫或者蠕虫为食的食肉动物。
哺乳形类以小小的体型成功的躲过了白垩纪晚期的大灭绝事件,恐龙灭绝以后,给了地球上其他幸存的生物足够的生存空间,此时哺乳动物才开始正式的演化。之后,哺乳动物呈多样化,全球性的发展,各种哺乳动物各显神通,在竞争中,差异化开始明显。
一部分哺乳动物缓慢的增大的体型,依旧是食肉的食性,而且猎物的体型开始慢慢变大,而一部分哺乳动物完美的诠释了“柯普定律”(自然界中体型逐渐变大的动物源于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机性),它们越吃越大,越大对自己越有利(天敌越少),而为了获取大量的食物,它们选择了营养级低,但是更以获取的植物性食物。此时,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正式的划开了界限。
没有食肉动物是食草动物演化而来的吗?其实,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自然界中的动物,你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食草动物有时候也吃肉,比如河马虽然是食草动物,但是它们遇到羚羊的尸体时,也会吃;长颈鹿有“嗜骨癖”,它会捡食食肉动物吃剩的猎物骨头,还有牛虽然是纯正的食草动物,但是事实上,有些牛还会吃蛇等等。
但是,作为纯正的食肉动物来说,它们却几乎不吃植物性食物,这是因为食草动物偶尔吃肉可以说是一种天性(它们的祖先就吃肉),而且食草动物吃肉,是食物营养级由低向高递进,而食肉动物如果吃草的话,还降低了食物的营养级,显然不能满足自己身体的需求。
因此,食草动物偶然会吃肉,但是食肉动物(纯正的)却不吃草。
有没有食肉动物是由食草动物演化而来的?
答案是肯定的。上面我们说过,从祖先的角度看,食草和食肉动物都有着共同的食肉祖先,所以,当分化形成后,食草动物再次吃肉,也不是不可能的。下面我们来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袋狮这个名字相信许多小伙伴并不陌生,因为它是澳大利亚生物进化史上体型最大的食肉动物,而且在澳大利亚生物特殊性的情况下,能够出现一种可以媲美如今的花豹、小型老虎(苏门答腊虎)的食肉动物也足够让它“扬名立万”了。
袋狮从名字上看,它就很“澳大利亚”,因为有袋类的食肉动物除了澳洲,其他地方一概没有,这就是澳大利亚生物的特殊性。袋狮是生活在距今约200万年前的一种有袋类食肉动物,它与其他食肉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没有尖利的犬齿。犬齿是食肉动物的标配,因为它们捕猎靠的就是犬齿。因此,袋狮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袋狮与袋熊和考拉这些食草有袋类哺乳动物有着非常接近的基因,因此,科学家认为袋狮的祖先也是食草动物,再结合它没有犬齿的特点,更加佐证了袋狮就是由食草动物演化而来的。
当然作为一种食草动物演化而来的食肉动物,袋狮虽然没有犬齿,但是为了捕猎,它将门齿进化成了类犬齿,非常的尖利且粗壮,这使得它的咬合力比现存同体型的食肉动物都要大。当然,这对异化的门齿虽然帮助袋狮在澳大利亚生活了接近200万年前(距今约4.6万年前灭绝),但是同时也为它的灭绝埋下了伏笔。因为,它的牙齿结构非常的适合捕猎移动缓慢的大型食草动物,但是对捕猎小型的食草动物毫无帮助,因此,在大型食草动物纷纷灭绝后(比如巨型短面袋鼠、巨型袋貘等等),它们最终也渐渐走向了末路。不过,在袋狮的灭绝中,人类的活动也做出了一定的“助力”,因为在距今约6.5万年前,东南亚地区的人就来到了澳大利亚,作为当时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与人类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总结从哺乳动物最近的直系祖先看,所有现存的哺乳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食虫类祖先,也就是食肉动物。但是,在漫长的演化中,哺乳动物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态位,造成了食肉和食草的食性差异。许多人认为,食肉动物不可能由食草动物演化而来,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知,因为袋狮就是典型的从食草动物演化来的食肉动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