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有叫冷宫的宫殿吗,儿童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给孩子的选书方式有以下几种:
1、根据公众号大V推荐的经典畅销书籍经典和畅销,一般有很多亮点和可取之处,要么内容很好,要么插画设计很棒,要么是小朋友们普遍都喜欢的题材……
这一类书,买回来后孩子去看的概率很高。
即使孩子暂时不感兴趣,先放在书架上,说不定哪天她就会看了。
2、带孩子去书店选我自己给孩子买书的时候,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去选,可能会比较局限,很多时候会下意识去选自己比较喜欢的。
带孩子去书店选,或者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会发现孩子喜欢的可能是我们不会给她买的书,这样可以进一步丰富孩子阅读的类型。
记得我以前去给孩子借书的时候,总是选那种故事不太长的大的绘本。后来带孩子去选了,很多次她都特别热衷于那种很长的字也很多的漫画,还有诗歌…这些我本能以为她还看不懂,不会想着去看的书。
3、根据孩子最近的兴趣点选书比如孩子最近特别迷恋《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公主,就会适当的买一些相关的书。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背诗词,就会买古诗词集。
4、根据节假日选择适合的书每到节假日的时候,社区、商场等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氛围,这个时候买该节日相关的绘本和书籍,可以让孩子对节日有更多横向和纵向的了解。
5、根据学校相关教学内容来选比如孩子的课文中有说到了北京故宫,我们也一起看过故宫的直播,后来买了一套故宫的书,孩子在兴趣就比较大
故宫为什么吸引你?
600年的风花雪月,难说紫禁城的美
记忆中的紫禁城
古老神秘,带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威严
历经无尽岁月,它依然让人神往想要追寻
当然,它已经并非从前一样冰冷让人无法靠近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
对故宫都有种难以言说的感情
至今也没有丝毫的改变
我喜欢故宫
雪落紫禁城
遇见故宫的雪
那是600年的风霜雨雪,也无法沉寂的过往
它虽沧桑
却一如少年
给我们一个风花雪月的故宫
01
看看故宫的四季
去看春日夏风秋叶冬雪
朱墙温故梦,夕照忆更浓
玉肌沐日月,飞檐荡九州
斜阳影长意暖,春困西窗
疏影暗藏,灯下语,花开四季
宫墙旧事不悔,情长依旧
朱门半扣,清风入,寂寞空庭春欲晚,盈盈红袖
昨日初见春欲放,一夜花香
堂前浸染春意重,欲邀花仙作宾朋
蝉鸣听雨落,得沐天恩
秋风离别意,挑灯夜归人
御笔钦点江山如画,香阶台前美人不归
倚阑卧风雪,闲庭醉飞花
一朝龙须白,雪霏霏,故梦重回
02
看看故宫的文物
故宫的镇馆之宝
是大清史上最为浩大的造宝工程
乾隆皇帝主持设计,冠以金瓯永固之名
寓意江山永固、社稷长存
它叫金瓯永固杯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汴京的繁荣
尽在五米画卷中
张择端的存世精品
世界绘画史上的巅峰
它叫清明上河图
问候朋友疾病的书札
秃笔书写
传承有序
被誉为中华第一帖
它叫《平复帖》
一寸缂丝一寸金
图轴丝质
依画稿缂织
千丝万缕终岁方成
故宫织绣代表作
它叫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它是漆器之宝
故宫漆器的代表作
盘木胎黑漆
内外雕云纹
晶莹照人 刻工圆润
它就是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03
看看故宫的御花园
有一个地方
轩前花瓣掉落
宛如红色的雪花飘扬
它叫绛雪轩
迥异垂丝影动摇
敷花著干见丰标
不香亦自饶风韵
金屋何妨贮阿娇
可见乾隆皇帝对它了解甚深,一遇道破“贴梗”来由。在他眼中,比起垂丝海棠的娇柔之态,不如它有刚强气魄
它相映成趣,占尽春色风流
它叫贴梗海棠
春寒料峭的美
尽在白玉兰
咸茗馆前三月半
紫云白雪玉玲珑
它独有的风韵凸显在百花之中
御花园纵有奇珍异草,却不如一见玉兰花开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它雍容华贵、高洁秀雅
让三代帝王共赏人间第一富贵花
它就是国色天香一牡丹
除了兵马俑还有哪些著名的景点?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西安是我很喜欢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影响力的都城之一。
个人认为西安古迹保护的很好,很全面,完整。西安除了兵马俑,著名景点有:秦始皇陵,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西安城墙,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兴教寺塔,钟鼓楼,华清池,西安碑林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大唐芙蓉园等景点。
我2015年去过西安旅游,分享5个去过的景点给头条朋友们,希望您去西安旅游时不要错过这些景点。
陕西历史博物馆
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
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参观,排队领票。
陕西历史博物馆。
大雁塔
我们到大雁塔时6点多了,在大雁塔广场外观了大雁塔,在广场对面的商场吃了晚餐,肉夹馍,油泼面,特别好吃。晚上8点观看了五彩缤纷,翩翩起舞的音乐喷泉,音乐喷泉照亮了大雁塔外流光溢彩的夜景。
大雁塔对面商场好惊艳。
大雁塔广场音乐喷泉。
小雁塔
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免费参观,排队领票。
西安博物院。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一直想去西安明城墙看看,感受百年文化的历史底缊,去那天下着小雨,在雨中浏览观光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钟鼓楼
西安钟鼓楼是西安钟楼和西安鼓楼的合称,是西安标志性建筑,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西安建筑古色古香,历史悠久,很喜欢西安这个旅游城市。
乾隆第二位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1776年,书生严譄上奏直骂乾隆是个色胚,御史瑟瑟发抖不敢记录,乾隆委屈的瘪嘴,这才缓缓道来:“剪发都是皇后的错。”
2017年,南京博物馆展出了十五阿哥请安折,这才揭晓了断发事件的迷雾。
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如懿”,有名的断发继后,辉发那拉氏。
她17岁嫁给乾隆,被册封为娴妃,在继任皇后之前一直未有生育,换言之,就是不受宠。
直到位居中宫,也许是多了相处的机会,加上并不逊色的容姿性格,乾隆和她也有一段相当走心的夫妻生活。
1765年闰二月十八日,那天是乾隆带着老妈和老婆们旅游到杭州的最后一天。
早上乾隆还赐了好吃的给继后,可到晚上用膳时,第一个领受赏菜的居然是令妃,继后迟迟不见身影,反观乾隆,面色铁青,沉默不语。
记录档案的人,只能把事先写好的继后名字,用纸糊住,再写上令妃的名字。
事后人们才知,继后当天剪了头发。
一、咱来看看史料是怎么记载断发事件的?《清史稿》:(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仵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史料记载,继后忤逆了旨意,然后剪了头发,乾隆不高兴了,当天下令让福隆安先送她回京。
什么旨意?为什么忤逆?什么都没提。
如果继后真的犯了可以说出来的错误,爱面子的乾隆,必定会写明白甩锅。
没写,自然是不可言说。
中国人骨子里的八卦之魂熊熊燃烧,断发传说在当时已经众说纷纭,民间一直有两种说法。
其一,传说皇帝南巡到杭州时,夜夜笙歌,不务正业,还要新纳一个妃子,继后极力反对,激愤下,自己把头发剪了。其二,传说乾隆要立令妃为皇贵妃,继后心存嫉妒,愤然剪发反对。然而,皇上纳妃子又岂能威胁到皇后?封皇贵妃,后宫管事的不也是皇后吗?她为什么要这么激动?
其实,这都是吃瓜群众脑补罢了,与史实大相径庭。
二、谁也没想到,南博和故宫的联合展览意外揭露了秘密的一角2017年,南京博物馆展出了十五阿哥请安折,本来只是作为折子样式展出的,并没有深究内容,故宫的学者看到后才发现,内容有些不同寻常。
第二封折子里,乾隆要太监潘凤和福隆安一起,好好审问继后身边的3名宫女:“十八号那天,皇后到底怎么剪头发的?他们为什么没留心?叫他们出去就出去了,难道要轻生他们也当不知道吗?”
跟了去的女子三名,当下你同福隆安审问他们十八日如何剪发之事,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继后剪头发时,房间里根本没人,也说明乾隆压根就没和继后有过争吵,他也是收到消息才知道继后剪了头发。
传说中,帝后激烈争吵,是不存在的。
至于剪发的原因,第一封折子里,乾隆写着:“皇后疯了!”还下令彻查继后在圆明园的东西,要等皇后回宫之后再传旨,不许她出门。
谕王成将皇后所有一切东西在宫在圆明园者具查明封贮。俟进宫请旨,再传旨与潘凤等:“皇后疯了,送到宫时在翊坤宫后殿养病,不许见一人。阿哥公主请安只许向潘凤打听”。此旨俟他到宫前一日再传,不可预先传出。屋里只许跟去的两个女子扶侍,也不许出门。
这是怕继后和人互通消息,再生事端。
皇后断发难道真是因为疯了?
自然是不可能,虽然当天乾隆下令让福隆安,日行两站,加紧送继后回京,但其实各地官员是要迎接继后的,皇后的排场并没少。
《寄信档》有详细记载,乾隆担心回去太快,各地官员来不及准备,如果真的疯了,乾隆是不可能让其他人见到继后的。
派伊扈从皇后,护送启程时,曾令日行二站。今据安泰返回所奏看得,途次行进尚好,全然无事。既然如此,前往彼处何需过急。倘若过快,地方官员不及筹备,且当差纤夫等人必怨辛苦。应估计路途远近,酌情行进,无需过急。由于乾隆实在是无法理解她的行为,只能归结于她疯了,大家想想,像不像老夫老妻吵架?
妻子心累到什么都不想说,只嚷嚷着要离婚,丈夫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错哪了,只好骂一句她疯了。
他本就自诩十全老人,对继后,自认为也没什么不好,甚至苦思了很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他说“她平日恨我必深”,用我字而不是朕,头秃到以丈夫的口吻说话,那是真的想不通,甚至怀疑继后是不是搞邪道了。
谕王成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她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他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
后来,在给继后侄子的折子里,乾隆给的原因是皇后想出家,自己剪了头发。
那么,继后好端端地为何要出家?
乾隆想不明白的问题,那时的吃瓜群众倒分析得头头是道。
三、断发原因不明,吃瓜群众操碎心先是刑部侍郎阿永阿,为皇后说话,不应该因病幽禁废后,那时大家还只知道皇后病了,然后他就被流放了。
事情过去一年,继后抑郁而终,虽然没有废后,但乾隆下旨以皇贵妃规格下葬(表面上)。
御史李玉鸣开始头铁,说葬礼不应该草草了事:“请行三年丧礼。”然后就被乾隆发配新疆。
10年后,有个书生严譄头更铁,写了个奏折骂乾隆是个色胚:“皇后漂亮贤惠,经常被皇上你宠幸,继后她看你都年过半百了,国事也繁忙,还总想行色,怕你身体不好,才故意轻生的!”
严譄:“纳皇后贤美节烈,多蒙宠爱,见皇上年过五旬,国事纷繁,若仍如前宠幸恐非善养圣体,是以故意挺触轻生”
乾隆朱批:“种种荒唐悖诞,敢于污蔑朕躬,实堪发指。”
这不是把乾隆尊严放地上踩么,刚还生了个女儿,你就骂我50岁不行?
乾隆看到这种猜测,难免不被气到吐血,连连摇头,直批荒唐,下令把严譄斩首。
又过了2年,书生金从善跪在马路边大喊:“求皇上早日立储、立后,并公开为皇后之事下罪己诏!”
可见,民间这些年来的猜测从没停下。
乾隆也委屈啊,觉得自己好无辜,为了堵悠悠之口,这才公开了剪发的事情:“我从未对不起继后,明明她之前犯过错,我没追究,是她不管不顾剪了头发!我都没废她,仁至义尽了!金从善居然想让我下罪己诏,我何罪之有?”
其后自获过愆,朕优容如故。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不行废斥。后以病薨,止令减其仪文,并未削其位号。朕处此仁至义尽,况自是不复继立皇后。从善乃欲朕下诏罪己,朕有何罪当自责乎?
注意,这里提到了一句,继后在断发前,曾经犯过错。
乾隆觉得自己没错,可他也曾亲口说过,继后上任以来从未犯过错。
那继后到底有错吗?这个错误会不会跟她断发也有关系呢?
四、李朝鲜史料里讲了这样一件事。李朝鲜每年来中国供奉4次,然而骨子里还是看不起清朝皇帝,有丑事巴不得记录得清清楚楚,于是留下了大量相关的史料记载。
当时皇帝去关东打猎,继后随行,谁知,丢了一颗很贵重的珠子。皇帝怀疑继后,经过调查,在典当铺发现了珠子,有个侍卫卖了400两,在他的贴身衣服里,搜到了继后的亲笔信件。
继后怎么可能会缺钱呢?李朝鲜使臣猜测,是宫中宠妃设计陷害的继后,前文里阿永阿也被他们称为高义之士。
《外集燕记》:以为皇后侍卫官某人典银四百两。乃捕其人而鞫之。搜其身。衣缝中有一札。乃皇后手笔也。乃不复问。腰斩。皇后之得罪以此。而其实宫中有专宠者。设计而谮诬之云。
说到这,可能有人觉得这说法,刚好和“令妃受封”的传说对上了,然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另有其人。
15年后,朝鲜史料里更详细地记录了关于这颗珠子的事情。
有个回族后妃,向皇上告发继后丢了珠子,然后在侍卫那搜出来了,所以皇后才被幽禁。
《热河日记》:中国人宝东珠。以为高丽珠。……东珠八分已上为宝。皇帝有东珠七钱重。为镇梦魇宝。皇后东珠六钱四分重。形如白茄子。乾隆三十年。皇后失东珠。回后谗皇后。搜得东珠銮仪卫卒家。后遂废幽之冷宫。
当时皇宫里,只有一位回族后妃,就是容妃,也就是《还珠格格》里香妃的原型。
这两则史料虽说有猜测的成分,但使臣必定是听到过这样的消息,才如此记录,他们的共同点是:
皇宫丢了珠子;在侍卫那搜到了,并且侍卫和继后有联系;继后是被后妃诬陷的;然而,清宫档案里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是在断发事件的5年前,这也为继后的断发事件埋下了伏笔。
1760年,帝后前往避暑山庄,途经石槽行宫,宫里丢了珠子,引起了大骚动。
1762年,在济尔哈朗图行宫的西下屋,清宫档案有这样一段对话的记录。
继后鬼鬼祟祟,拿着一颗珠子对太监王金福吩咐:“你把这个珠子偷偷扔到西下屋去。”
王金福觉得很奇怪,于是问道:“为什么?”
继后小声遮掩:“你把珠子扔到西下屋,就不是我们偷的了。”
第二天到了阿穆呼朗图行宫,继后还拉住王金福质问:“珠子你到底扔没扔?怎么宫里没什么反应?”
王金福再三向继后保证,自己真的扔了。
1765年,继后断发的前9天,丢珠子一案再次被调查,太监王金福遭到审问,结果乾隆发现时间地点都不对。
“寄谕刑部尚书舒赫德等著查明丢失珍珠一案” :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初九日奉上谕。舒赫德等奏。审问太监王金福之情。已寄信傅恒。阿里衮矣。等语。……果不出朕之所鉴。珍珠丢失之时间。地点全然不符。……务须查明。……朕回銮后再行审讯。钦此。遵旨寄信前来。
难道继后是因为害怕东窗事发,才愤然剃了光头要出家吗?
五、继后铁了心要出家的真实原因没错,光头,这也是有明确档案记载的,继后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剪了一小撮头发,而是真的把自己剃成了光头,当然也不排除回宫之后才继续剃光的,但足以说明她是真的铁了心要出家!(题外话:还珠格格里的光头居然更符合史实。)
奴才带领至翊坤宫见皇后,着皇后去了钿子,众人看看无头发光景。钦此。
关于她断发前的异常表现,《清高宗实录》中只有一句话,是说她性情大变,在皇太后面前大不敬。
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
这说法,当天早上继后还好好的和乾隆一起吃饭,如果妻子对自己老妈不孝了,丈夫还能有好脸色么?何况大孝子乾隆?
所以大概率是,这顿早餐两人聊了一些事情,乾隆觉得聊的很正常,但48岁正值更年期的继后,心态崩了,宁愿出家也不想跟乾隆过了。
咱们细数继后过往,有什么事情,能让她实在忍不了了?
(一)感情变故
富察皇后三周年祭日,那年乾隆正巧在杭州,由于没办法亲自祭拜结发妻子,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继后还在身边陪着呢,就把人家比作新琴,还说她无法代替,虽说继后脾气向来娴静乖顺,你也不能把人家当作什么感情都没有的人吧?
何况刚立后的那三年,乾隆对继后也算不错,为她破例追封家里人爵位,生孩子时也加倍关注,甚至还为儿子写诗,这可是富察皇后才有的待遇。
好不容易体会到丈夫的爱,继后自然沦陷,以为自己也是特殊,结果乾隆一首诗,让她不得不面对现实。
(二)家庭变故
人倒霉起来那坏事是一茬接一茬。
1755年,女儿2岁多夭折了,当时继后还怀着小儿子,这也导致小儿子身体不好。
1757年二月,母亲在她生日当天去世了,她正陪着乾隆在南巡,压根赶不回去见最后一面。
不久,七月,1岁多的小儿子也夭折了,此时继后又在木兰陪着乾隆,等她九月回去,儿子已经被送到陵寝40多天,继后连金棺都没看到。
而乾隆呢,虽然给那么小夭折的孩子破例赐了名字,可却在继后仍悲痛难耐时,开始宠幸其它妃子。
那之后,继后的事情就极少出现在史料里,除了闲来为乾隆做做衣服香囊,主持一下宫中礼仪,礼礼佛,生活再没什么波澜。
(三)事业变故
接着上面丢珍珠一案说,回后容妃在进宫时恰好就在继后宫中学规矩,时间是能对上的,所以她的确是有可能知道继后扔珍珠这件事,但事情是不是真是继后做的,大概率是不可能的,以乾隆爱面子的性格,真是继后偷了东西做错了,他不会容忍民间恶意揣测他那么多年。
其实珍珠在古代还有男女定情的含义,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中就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在史料中,继后不仅将珍珠给了侍卫,还与其有书信往来,并且书信是被侍卫收藏在贴身衣物里的,怎一个暧昧了得,堂堂十全老人,居然被绿了?
皇后地位摇摇欲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宫里还有假冒侍卫一案,也不知是不是有关系。
六、我们再来还原一下事情经过那日早饭时,乾隆琢磨了一下,觉得案子一直查不清楚,不如直接了当的问问继后,丢珍珠到底怎么回事。
然而继后正处在更年期,平时丈夫对她的关爱又很少,心里难过的很,只觉得这个男人,不仅不爱我,还怀疑我,我都徐娘半老了,能做什么?老娘不想跟他过了!
于是什么也没表露,等乾隆走后,她招呼侍女出去,自己在房间把头发剪了,甚至可能想轻生,下人敲门才发现此事,连忙去通知乾隆。
乾隆赶到后,继后没有说她为什么剪发,只说自己要出家,不想当他的皇后了。
乾隆气的要死,觉得自己对她没啥亏待的啊,她居然要甩了我出家?我堂堂皇帝欸!
于是,让臣子连夜护送继后回京,加急的那种,顺便让护送的人,观察继后是不是回心转意了,看她接下来好像没什么特殊举动,又让她慢慢走,命令各地官员好好迎接继后。
这一路走得漫长,官方档案里记载皇后2月底就回京了,可直到3月底一路上还有官员迎接皇后的奏折。
三月二十日 銮仪卫大臣福隆安奏 皇后抵达敦家庄站 直隶总督方观承等迎接並進貢物品 皇后拒收片
夫妻博弈开始,也可能是乾隆单方面地想试探继后。
三月初三继后侄子被乾隆削了爵位,二十日皇后拒收了官员的进贡物品,又过了3天,乾隆又下令嘉奖继后侄子,属实是反复横跳,继后侄子满脸问号:“拿我玩呢?”
3月底继后回京,乾隆又下令(也就是请安折的内容),要当着儿女老婆们的面,拷打宫女60大板并发配吉林,继后必须看着,还要太监观察继后听了旨意是什么反应。
想必继后的反应不如乾隆意,被幽禁后更是干脆剃了个光头以表决心。
4月底乾隆回京后,想要废后,五月初刑部侍郎阿永阿力谏,在大臣劝阻下,这才放弃,把令贵妃升为皇贵妃管理后宫。
之后的一年里,乾隆削减继后用度,克扣伙食,还让太监领着人去参观继后的光头。
乾隆到继后病死也没放过她,嘴上说着以皇贵妃的身份下葬,可实际葬礼只花了200两,银子死后第二天就算好了,说明乾隆早早就准备妥当。
对比一下纯惠皇贵妃葬礼,用了十几万两,真凄惨,不仅如此,继后棺木都摆在纯惠皇贵妃次位,还不许人祭拜。
宫里继后大大小小的画像都让画师改掉了,啥意思呢?
乾隆在任何地方都不想看到她,不想回忆起她了。
可悲可叹,她做不到让乾隆爱她到念念不忘,只求再也不出现在乾隆的世界里。
最根本的原因,只是继后爱过乾隆罢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做了哪些预示着大清不得不亡的伤天害理的事?
慈禧作为咸丰的妃子,同治的母亲,从1840年至1900年她经历了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她已是咸丰的贵妃。在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她成了是清政府的最高决策者,或败或胜她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特别是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清政府被迫向西逃到了西安,哪慈禧西逃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一、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逃是一件怎样的事情?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当时的清政府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眼看着洋人就要攻入紫禁城,他心急如焚。第二天一早,慈禧换了贫民百姓的衣服,带着光绪以及文武百官,开始了逃跑。
慈禧为何选择西逃前往西安?当时的慈禧逃跑的路线有三条,一是东北方向,而是往西,三十东南方向,东北当时沙俄虎视眈眈,清朝正在东北抵抗沙俄的入侵,因此,这条线路不合适;往东南,这是洋人北上入侵的路线,当时的洋人部队,大多在东南沿海,逃向东南方向简直是如入虎口,这天线路也不合适;那么慈禧只能选择往西逃亡西安了,其实西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坐镇中央,东西协调,又有战略纵深,是个好去处。
慈禧西逃的路线。慈禧太后1900年8月15日出紫禁城,历经2月抵达西安府。当时慈禧一行人出神武门,经德胜门,到昌平,一路往西经榆林堡到达宣化府,然后南下怀安县经过大同府与朔州越过雁门关,经过忻州后,与9月10日到达太原府,之后于10月26日抵达西安府。
西逃一路的狼狈于艰险,对这位清政府最为尊贵的“老佛爷”来说恐怕是人生的当中最为难忘记一次经历。
二、都是哪3件 伤天害理的事?第一件事,杀害珍妃。在慈禧西逃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跟随着她逃命,当时的珍妃,也就是光绪皇帝最爱的妃子。珍妃13岁进宫,由于她活泼开朗、对西方洋人的东西感兴趣,深得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皇帝的宠爱。珍妃进宫后,她对宫中的繁文缛节十分讨厌,看不惯后宫的勾心斗角,因为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这也是光绪宠爱她的原因。
而慈禧西逃的时,珍妃不情愿跟着慈禧逃跑,一方面不想狼狈的逃,一方面她不喜欢和慈禧待一块,她喜欢北京,喜欢稳定。而慈禧对于珍妃,早有除之而后快的意思,慈禧看不惯珍妃在后宫的所作所为,有违祖宗之法,逃跑路少一个人也是少一个累赘,因此起杀心。
1900年8月,慈禧让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叫出来,推入位于贞顺门的水井中淹死,时年24岁!
第二件事,西逃路上发布命令剿灭义和团。1898年,赵三多首次把义和团的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由此,义和团开始打击洋人,慈禧看到了义和团的实力,想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因此1900年1月,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1900年6月,慈禧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之后义和团又最先于进攻天津租界。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打到紫禁城,慈禧把黑锅背给义和团,而清朝皇室逃往西安途中,命令各地继续剿灭义和团。1900年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第三件事,西逃索贿,耗费国家资源。慈禧西逃途中,尽管很是狼狈,但是也不忘记过奢侈的生活。当时在山西,乔家和曹家时经商的大户人家,慈禧到达山西时,召见这两家,名义上说是国家有难,希望能支持过难,但是实际上,是慈禧为自己的奢侈生活讨饷银,随后,这两家筹集30万两白银,“孝敬”慈禧。
到达西安后,慈禧有继续着人筹集银两。根据《泾阳县志》记载,首富周莹曾以10万白银捐赠慈禧,后来慈禧把周莹认为干女儿,封为二品“诰命夫人”。
另外慈禧到达西安后,除过向陕西的富商索贿意外,各省的支援也纷纷到位,到了1901年2月间,各省的送来的银子已经达500万两。
外逃得慈禧享受起来也是不分场合,身边带了300多位厨师,每餐可达100多种菜,名目繁多,挥霍无度,挥霍的这些都是平民百姓的血汗钱!
三、发生着三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杀害珍妃的原因。1898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被软禁,他郁郁寡欢。此时人生边缘时,幸好有珍妃的陪伴,她天真无邪,眼神纯净,光绪视珍妃为知己,心里话都会给珍妃说,但是由于珍妃接触的西方事物较多,在宫中属于思想开放的另类,而光绪也对西方的事物感兴趣,因此连个人可以说惺惺相惜,她不喜欢遵守深宫的规矩,开放的性格被认为是不守妇道,也是得罪了不少人。而慈禧是顽固势力,她不希望看到光绪变法成功,从而自己失去权力,在加上珍妃年轻貌美,她不离开北京,迟早会被洋人糟蹋,慈禧不愿意看到皇家荣誉受损,因此痛下杀手,井杀珍妃。剿灭义和团的原因。虽然义和团后面被慈禧接受,又是承认义和团的合法性,又是发饷银,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慈禧还是视义和团为眼中钉,只不过看到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有利于清政府。义和团在各地不断的烧杀洋人的教堂,学校等,有利于联合起来应付洋人,但是义和团最初的“反清复明”的口号是被迫改变的,义和团在慈禧眼中还是“反贼”,必须镇压。慈禧的先利用义和团,然后在用义和团来背黑锅,给洋人以交代,这就是慈禧一边逃亡,一边着急发布剿灭义和团的原因。西逃路上索贿的原因。慈禧虽然是在逃亡,但是她过惯了奢靡的宫廷生活,她讲究吃穿,出行讲究排场,西逃路上处处维护皇家脸面,岂不知,你从甲午战争失败的那时开始,泱泱华夏的脸都丢完了。作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不耻于失败,不变法图,一路上尽奢侈无度,这些钱粮一分一文,一粒一颗都是官员搜刮的民脂民膏。四、这三件事为什么预示着大清会亡?以上的三件事,杀害珍妃说明从慈禧逃亡是她的中权力还是丝毫没有被动摇,大清帝国的决策者还是慈禧。剿灭义和团说明慈禧是吃里扒外的汉奸之流,完全没有看清楚敌友,分辨出国家落后的症结所在,西逃路上继续祸害百姓,挥霍无度,这清楚的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刻,八国联军打进紫禁城,清政府遭受如此奇耻大辱,而慈禧还能继续奢靡,继续压迫百姓,清政府已经到了没有挽救的可能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慈禧的所作所为,处处压迫百姓,处处剥削百姓,可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大清岂有不亡的道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