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司,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什么时间祭祀?
祭祀是古代王朝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西周时期就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说法。到了明清时期,皇帝为了能足不出户的完成祭祀活动,在北京修筑了“北京五坛”。“北京五坛”根据名称的不同,祭祀的对象也各不相同。
天坛是“北京五坛”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坛,天坛始建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占地面积273万平方米,比紫禁城的面积还要大,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最初的作用是祭天地,在地坛建立之后,天坛便不再祭地。
除了祭天之外,天坛还有祈谷和求雨的作用。天坛的祭祀仪式一般都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进行,祭祀的时间在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在祭祀的前一天,皇帝会带领着百官来天坛行礼,以求神灵的庇佑。
地坛在“北京五坛”中的地位仅次于天坛,是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主要祭祀“皇地袛神”,也就是后土神。后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著名的女神仙,是盘古开天辟地后大地上产生的第三位神仙,传说中后土掌管阴阳,生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皇帝祭祀皇地祗神的日子是每年的夏至,为了表示对神祗的虔诚,在祭祀的前三天开始斋戒,前两天在紫禁城,第三天住在坛内的斋宫。
祭祀后土神的过程非常的繁重,皇帝要下跪七十多次,扣头两百多次,因此每当皇帝步入老年的时候,祭祀后土的仪式都会派遣皇子代替。因为祭祀是皇家的大事,能够代替皇帝祭祀天地的皇子,大多更有机会继承皇位。由于祭地仪式非常的繁重,参与祭祀的人难免会出现错误,在清朝时期还出现过亲王因为祭地被革职的事情。
日坛顾名思义就是祭祀太阳的地方,日坛祭祀的神灵叫做“太阳大明神”,祭祀太阳活动在每年的春分时期举行。祭祀太阳活动的重要性不如祭天、祭地活动,每年的祭天和祭地皇帝都会亲自参加,或者派遣代表参加,而祭祀太阳皇帝每隔一年才会参加一次。
月坛是明清时期祭祀月神的地方,月神是封建时期地位较低的神灵。月坛的占地面积只有8.12公顷,主建筑是一个一层的祭坛,面积只有196平方米。月坛的祭祀仪式相对简单一些,皇帝每隔两年的时间才会来亲自来月坛参加一次祭祀。
中国有哪些未破解的悬案?
许可馨事件。
奴隶的生活是怎样的?
臭名昭著的奴隶制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呢?
昨天看完一部关于“奴隶制”的著名电影,心中大受震撼、难以平定,所以今天想跟大家简要讲讲奴隶制的历史。^0^
①我们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
奴隶制并非白人“发明”的。
它并非开始于 1619 年第一批奴隶到达詹姆斯敦的时候。它在那之前就已存在。在我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夏朝、商朝和西周就属于典型的奴隶制国家。
它并非开始于 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世界的时候。
事实上,当这位无畏的探险家登陆巴哈马群岛时,当地的泰诺部族希望他能够帮助他们打败好斗的邻族,加勒比族。加勒比族奴役泰诺族,有时还把他们当作晚餐。
奴隶制在非洲、亚洲和中东都存在。
“奴隶”一词实际上源自东欧的斯拉夫人。上百万斯拉夫人——顺便一提都是白人——在九世纪被穆斯林和之后的奥托曼土耳其人俘获并且奴役。奴隶制在罗马帝国从 1 世纪到 5 世纪控制地中海和欧洲大部分地区时就存在。
奴隶制在公元前 4 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时就存在。它普遍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过这是“自然的”。主奴模式在这位伟大哲学家的时代不过是世界的常态。没错,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亚里士多德是支持奴隶制的。
奴隶制在 5000 年前的古埃及时期就已存在。在我们能追溯到的人类历史中,我们都能找到奴隶制。
正如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约翰·斯蒂尔·戈登指出,自古而来,“奴隶都是主要商品……古代世界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被奴役。”
②咱们要知道的第二件事是:
第一次正式终结奴隶制的是白人。
1833 年,英国成为世界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废奴法案》的国家。当时的法国一看英国都这样子干了,就迅速跟进,于1848 年废除了她许多殖民地的奴隶制。当然还有之后美国宪法的第十三修正案。经过数世纪的人类奴役后,白人带领世界终结了这一可恶行径。
其中包括 30 万名联邦战士,绝大多数是白人,他们在南北战争中牺牲。
我是说这使得白人比其他人都好吗?
当然不是啦!^0^
我的目的不过是想告诉大家真相,真相就是人类历史是复杂的;没有人,无论肤色如何,是清白的。
然而今天没有人告诉我们去想想波斯帝国的残暴,南北美原住部族的食人俗,穆斯林帝国主义、中国、蒙古、日本帝国的可憎行径,这仅是部分例子。
相反,他们说奴隶制是个白人现象。
就像所有经久不衰的谎言,它催生出更多其他谎言。
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有人绘声绘影地描绘非洲人曾经过得就像法老,直到欧洲人到来并毁了他们的天堂。
如果这个是真实的就好啦!可惜那并不是,这只是个幻想而已。
真相是非洲人被其他非洲黑人卖为奴隶。很多时候,换回来的不过是杜松子酒和镜子这样的东西。
白人没有深入内陆围捕当地人。他们在海岸边等着他们的黑人合伙人为他们带来黑奴。
赤裸裸的现实是在我们祖先看来人命并没有多少价值。
③我们要知道的第三件事是:
我们曾以为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奴隶制已经成为了永久的过去,然而并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呢?
今天的非洲仍有 70 万奴隶,这是我昨天晚上找到的最低估计了。其他来源说还有更多更多。
相比而言,这几乎两倍于全部曾经被带到美国的奴隶。童兵、人口贩运、强制劳工——这些都正发生在撒哈拉以南地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起源的地方。
非洲人在今天仍像曾经那样被贩卖——不,购买他们的不是任何国家的白人。事实上,奴隶制,按任何传统定义,如今只有非白人国家还在实行。但这些我们都几乎没有听说过。
就像我们没有听说过奴隶制曾经是多么普遍,直到欧洲和美国的好人在两个世纪前终结了它。
亲爱的朋友们,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政坛那些所谓的“领袖们”——无论白人还是黑人——不会从中获得利益。黑人受害者身份如果不是因为有利可图它就什么都不是。它能让政客当选,能让种族怨恨团体得到资金。
如果我们拥抱相信人人生而平等的爱国精神,如果奴隶制真正在世界上成为永久的过去,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聪明的你怎么看呢?^0^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哦,我是历史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呀≥▽≤)
燃烧冥纸冥币对人的身心和周围环境会有多大危害?
焚烧冥纸冥是一种风俗,一种形式,它的意义就在于寄托哀思,悼念先人,不忘祖宗,至于地下的亲人能不能真的收到钱我不得而知,之所以宁可信其有是为了传承,陈风也好,陋俗也罢,总之,这种表达心情的方式能够延续到今天,一定有它的意义,这和外宾来了要放礼炮,过生日要吃蛋糕吹蜡烛,祭奠英灵要送花圈理缎带等都是同一个道理,老祖宗留下的风俗已经丢得差不多了,我认为,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不过于铺张浪费,在特有的时间和地点儿孙们用这种方式祭奠先人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雍正为何指令乾隆吃一大块冰冷的白水肥肉?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把弘历密召到养心殿,给他吃了一大块又冷又肥的白水肉。此事在清朝历史上很有名。下面我为您做个详细的解答。
当时,现场就是父子两个,没有第三个人在场。雍正赐给了弘历一块大肥肉,这块肉是用白水煮的,很油腻,大冬天,又是冰冷的。雍正让他这个儿子全部吃下去,不准浪费。
父子二人面色凝重。似乎是在做一个重大的决策。两人相互对视,一句话也不说。
年仅13岁的弘历虽然一点都不饿,但还是一声不响地把这一大块冷肉全部吞下肚去。
大冷天,弘历把这块冷肉吃下肚子,尽管他身体还不错,但肠胃也一阵阵难受。
不过他却一点也不抱怨,他的内心非常激动,非常喜悦。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这究竟是在干什么呢?
这件事在清朝历史上非常重要,这就叫做:“独赐胙肉”。
雍正皇帝赐给儿子的这块又白又冷的肉,可不是一般的肉,这可是祭天用的胙肉 。
这块肉刚刚用来祭过天,现在又有了新的用处。这个举动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这块肉,不是普通人能够吃得了的。
古代有“承福受胙”的传统。所谓的“胙”,同“祚”,指皇帝的君主之位。古代皇帝登基叫“践祚”。
所谓的“胙肉”,就是专门用于祭祀的肉。这种肉用大铁锅加白水煮熟,不加任何调料。同时,为了祭祀取得最佳效果,能够让先祖和神灵都满意,往往取用大块的肥肉。如果胃口不好,一般人确实很难下咽。
据《左传》记载: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
《左传》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诸侯霸主齐桓公召集各国的诸侯,在葵丘聚会。
突然有不速之客来访,周天子派人送来了一大块冷羊肉。
这个时候周王室权力早已衰退,齐桓公是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人,其影响能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周天子。
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胙肉。宰孔说:
“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所以没有亲自过来,特派我来,赏赐伯舅祭肉。”
周天子派人来赏赐,说穿了是来刷一下存在感。因为诸侯会盟是齐桓公召集的,大家压根儿也没想到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批准。
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天子的使臣,在这种场合,齐桓公感觉还是非常有面子的,立马要下台阶拜谢。
宰孔说:“且慢,天子还有命令。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又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就不必下阶拜谢了。’”
齐桓公答谢说:“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而不拜?果真那样,只怕很快就会灭亡,天子也将蒙受羞耻。怎敢不拜呢?”
遂先下阶拜谢,再登堂领赏。
也就是说,周天子赐予的这块胙肉,只有诸侯的霸主才有资格吃,其他诸侯吃不到。
这件事说明齐桓公虽然已经成了霸主,但头脑还是很清醒,也很谦虚。
雍正没有赐予其他儿子吃这块特别的肉,独独把四皇子弘历留下来给他吃,寓意极其深刻。
这个意思其实就是:将来天下要传给这个儿子。只不过没有说出口。
当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周年忌辰,雍正自己没去致祭, 派弘历代其祭祀。
雍正的这个举动实际上就向天下表明了,储位已有所属,其他人就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了。
也就是说,雍正刚继位不久,弘历就已经被明确为接班人。
雍正在第二年再次派弘历代替自己去致祭。再次向天下明确了这一点。
自古储君都是个高危职业,这个岗位是个焦点。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但稍有越位,就可能被猜忌想提前上位;做得不好吧,马上就会有人讲,这种人将来怎么能当皇帝?
所以,在储君这个位置上,时间越长,风险系数越大。弘历做了十一年多的储君,到他二十四岁当皇帝,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让人无可挑剔,尤为难得。
乾隆从小就聪明过人。在他十二岁时,祖父康熙见到他非常喜爱,将弘历带进宫中养育,康熙有几十个孙子,除了弘历,只有太子长子在宫中养育。当时太子已被废,把弘历带进宫,隐含将来要培养他做继承人的意思。
乾隆经常讲:自古以来,都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皇位。而我却受皇祖和皇父两代重托,每念及此,怎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乾隆从二十四周岁开始当皇帝,八十八周岁去世。在现在看来,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还不够成熟老练。年纪轻轻就继承了这么大的家业,完全可以舒舒服服享受人生。但乾隆偏偏不。
乾隆刚一登基就表现出成熟的政治手腕,很快就把一帮大臣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同时又非常严格自律。
《圣躬勤政》记载:乾隆坚持每天卯时起床 ,起驾去办公。每过一道宫门,太监就会放一枚爆竹。爆竹声越来越近,很快就到了乾清宫。在军机处的官员,听到爆竹声响,就知道皇帝开始办公了。
他经常天不亮,第一个到办公场所等待大臣到齐。按照礼仪,应该是大臣们都到了,皇帝才最后上殿。但每次都是乾隆第一个到,所以他只好先在后殿,一边等待一边看书。
经常是乾隆在后面等了很长时间,太监们出去催了好几次,大臣们才“始云齐集”。陆陆续续到太和殿集中。乾隆忍不住教训这些大臣:
“凡朕御门听政,辨色而起。每遣人询问诸臣会齐集否?数次之后,始云齐集。即今日亦复如是。诸臣于御门奏事,尚且迟迟后期,则每日入署办事,更可想见……朕非因诸臣齐集稍尽,即加责备,但敬肆之介,不可不谨其机”。
我每天一大早第一个到,每天都等你们很长时间 。我为了不浪费时间,只好看看书。这样恐怕不是你们的为臣之道吧?不要看这是一点小事情。往往小细节决定大成败。你们在我面前都如此松松垮垮,可想而知你们平时工作是什么样?请你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强化工作作风!
这些老油条,被一个小皇帝训斥得唯唯诺诺。
所以,大冬天吃又冷又冻的白水肥肉,不是谁都能咽得下去的。肠胃功能不好还是尽早绕道。
乾隆皇帝到了晚年,毕竟一个人统治的时间太长了,逐渐变得有点糊涂,开始变得自得自满。官场上腐败现象开始蔓延,并出现了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