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资料,中国有哪些传统手艺?
中华文化千年之久,传统手艺更是丰富精彩,简单说几件吧。
1、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陶瓷的文化性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等等,而且它所反映的方式也别具一格。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而陶瓷工艺也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手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闻名海外的中国三大特产之一。
2、木雕。中国木雕艺术也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已有木雕品。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施彩木雕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汉书·张衡传》:“参轮可使自转,木雕犹能独飞。”可见当时的木雕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中国的木雕分布极广,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地理资源不同,工艺不同,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例如: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等等……
3、刺绣。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距今至少有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和陶瓷工艺品一样,丝绸也是闻名海外的中国三大特产之一,“丝绸之路”便是以中国的丝绸刺绣为主而开展的。
4、剪纸。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手工艺之一,。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 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五幅团花剪纸。
5、竹编。竹编应该算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手艺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竹编富含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手艺更是数不胜数,面塑、糖塑、吹糖人、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等等等等,都各有各的特色与风采,都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
欢迎关注公众号【闻尘】一个传承文化、探讨人生的地方,我们拒绝心灵鸡汤,只写对生活有意义的文字。
三道堰的历史文化?
三道堰其得名因古望帝和从帝在柏条河治水期间,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田而来。
都江堰内江的两大支流——柏条河、徐堰河纵贯镇域全境,水源丰富,水质清澈,亲水性好,生态环境优美,素有古蜀水乡之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水陆码头和商贸之地。镇域内无工业污染企业,镇内的柏条河和徐堰河两大河流是全国水质最优的河流,也是西南最大的自来水厂——成都市自来水六厂的水源提供地,承担着成都市90%以上的供水。
三道堰古镇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筑成依河而居、傍花随柳的居家环境,形成了“川西民居,水乡特色” 的生态风格。以“亲水性” 为主题的呤诗楼、品茶楼、书画楼、棋牌楼、饮食文化楼、观景楼沿柏条河两岸鳞次栉比。镇内错落有致的青瓦屋顶,高低有序的封火山墙,青石河栏傍河护佑,卵石小道逶迤弯曲,尽显的是传统与现代共生,自然同城市结合,丰富多变的典型川西民居。古镇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白鹭、垂杨,鸟语花香,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宁祥和的风情画卷,游客可在生态农业园区采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长,令人流连忘返。 1996年11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2002年09月,被成都市政府确定为“成都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2007年01月,被成都市政府列为全市60个优先发展新市镇之一,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古蜀水乡休闲旅游新市镇。
2011年3月,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示范镇之一。先后荣获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优美示范镇、省级园林城镇、省级卫生镇、省级绿化模范单位、市级二星级平安镇、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和成都市十佳休闲旅游城镇等殊荣。
2014年4月29日,三道堰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西部最美水乡——三道堰”。 三道堰是成都平原上唯一有两河并流、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素有古蜀水乡之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水陆码头和商贸之地。
古镇静静地躺在百里长河,千年流水带着岷水的情感梳理着古镇秀美的容颜。只因有这一河好水的滋润,才使得这古镇浸透了水光月色,流淌着悠长古韵,积淀了古老川西厚重的底蕴。城镇建筑以亲水性为主题,临水而筑,以灰瓦白墙、小青瓦屋顶、高低错落的风火山墙、挑梁等为特征的徽派建筑与川西民居风格温情结合,是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农历端午节举办的龙舟会,以赛龙舟、抢鸭子、放河灯、歌舞表演、川剧座唱、书画展览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是三道堰镇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日。
镇域内有堰桥、惠里情境商业街、导堰公园、水乡文化广场、“三道堰”休闲公园、乐水公园、“三道堰古镇”大牌坊、“水乡坊”、“滨河坊”等仿古牌坊和建于1923年的永定桥、中共郫县第一个支部成立所在地和郫县革命的发祥地――青塔寺、充满传奇和地域特色的古水陆码头、望江楼、闻水阁等特色景点,反映水乡图语的墙体画耐人寻味。正逐步恢复建于明朝的“五省会馆”(湖广馆、广东馆、福建馆、江西馆、陕西馆)、字库等特色景点。
三道堰镇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黄辣丁”、“炒大虾”、“戴大肉”等特色菜名扬千里,招徕八方美食家纷至沓来。河畔的休闲港、饮食楼、水上人家更是节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处,三道堰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在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的秀水河畔,让人产生意境瑕想、平和安详的情趣。
每年五月端午节的“龙舟会”,是三道堰镇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以赛龙舟、抢鸭子、歌舞表演、川剧座唱、书画展览等文体活动为内容吸引很有游客过来观光旅游。三道堰除了每年都要举行的众所周知的活动外,还新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2014年泼水节、2015三道堰迎春灯会等等。
惠里情境商业街
“惠”既有仁爱、恩惠之意,又同“慧”智慧、聪明之意。“里” 取居住、街坊、同“理”治理之意。通过“政府主导、平台运营、业主参与”的城市经营理念,汇聚大家的智慧将三道堰“惠里”特色街打造成一条和谐、美好、繁荣的街区。
惠里情境商业街沿河而建,全长2000米,占地50000平方米。以优质的生态资源为依托,以水乡码头主题文化为优势,是集美食、休闲、娱乐、风光、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其运用传统川西古建与徽派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手法,精心将那些消失尘封的建筑群落得以生动再现。
项目分为一期风貌工程、二期主题工程和三期配套工程。一期风貌工程位于柏条河岸,主要以三道堰传统美食餐饮为主,有苗苗鱼、曾妈土菜、李大肉等餐饮店。二期主题工程定位为五省会馆区,主要有德国现酿啤酒馆、香道馆、功夫茶馆、三道宴特色餐饮、重庆老灶火锅等业态的休闲商业。建筑风格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中西结合,并恢复“戏台”、“字库”等地理文化标识,将尘封的民国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三期文昌街主要以旅游购物、特色小吃为主。其设计分为“印象·水街”、“乡情·水街”和“市景·水街”三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营造出一幅怡人的水乡风情画卷,讲述了三道堰优美的农耕故事,展现了蜀人超凡的生活智慧。
三道堰青杠树村
“两江碧水抱村流,百岁青杠挽渔舟。半岛天成无雕饰,千古田园有遗风。”青冈树村是市级新农村综合体示范建设样板村。千百年来,川西平原形成了一种叫做“林盘”的居住方式,而青杠树村也充分尊重和发扬的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居住形态,依托现有林盘,以“院落”为组合单位,采取小规模、组团式、院落式的空间布局,规划了9个聚居组团。建筑风格既保留传统川西民居轻盈精巧的建筑造型、朴素淡雅的建筑色彩,又融入现代建筑美观实用、简洁大方的特质,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原有的高大乔木全部得以保留,原来的灌溉沟渠在小区内蜿蜒流过,变成了具有灌溉、景观双重功能的生态渠。牌坊、水车、亭子等景观,使整个新村更具品质与活力,生态、形态、文态高度融合,形成了“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川西田园风光。
按照“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农民集中建房整治项目为主要抓手,以“三体现一方便”为目标,综合推进农民新居建设、基础配套建设、公服平台建设和现代产业培育,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生态为本。以“建美丽新村,享幸福生活”的总体方向,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理念,把整个村作为AAAA级景区来规划和打造。依托现有林盘院落,规划采取“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布局了9个农民新居聚居点,并依河布局了生态产业带,促进产村相融。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来保护和利用,不改变田园肌理,不破坏河流沟渠,不砍伐成型竹木。农民新居依然保留了川西林盘的风味和特色。同时,把水系串连到每一个聚居点,并将连片低槽田改造成生态湿地,既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又兼顾了排水、灌溉和种植功能,使整个区域形成一个原汁原味的生态家园。
文化为魂。在建筑形态上,以川西民居为主基调,融入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聚居点内房屋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粉墙黛瓦、朱檐碧树,墙内有小院、墙外有菜园,小区间绿道相连、沟渠环绕,让不少城里人羡慕不已。同时,通过景观节点、农耕博物馆等重现青杠树水陆码头的繁华景象,将清代老垸子、百年古井等文化遗迹加以改造和景观化处理,在拆旧过程中对有价值的房屋构建、生产器具等进行收集保护,为传承水乡文化留下珍贵资料。
乐水公园
乐水公园占地面积50亩,以热带海洋风情为主要基调,是一个集戏水、游泳、健身、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亲水主题乐园。乐园为三道堰夏季泼兰戏水主场地。三道堰端午泼兰习俗源于清代中叶,人们互泼兰汤祛病除湿,后演变为互泼表示真诚的祝福。以前的三道堰是水陆码头,场镇上最繁华的时候,常住人口达数千,加上流动人口将近万人。衣食足,礼仪兴,文化盛。端午时节,三道堰的乡绅通过行会集资的方式,开始在端午节办会,座商、行商、摊贩物资交易频繁,木偶、曲艺、皮影文艺表演热闹,人们通过互相泼兰汤的形式,用飞溅的水花表示衷心的祝福。这一天有点像外国的狂欢节,不用拘于形式、不用禁锢情趣,人们可以尽情放松。
关于傣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国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州县。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我国傣族人口约150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1]。 全世界的傣族现有人口约5000万,虽然国内属于少数,但学术上认为,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而居住在国外的傣族主要分布于泰国(约3000万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傣族以泰国北部和缅甸为核心建有佛教国家——焚香国。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各个东南亚半岛国家。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傣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2]。 公元1世纪,汉朝史籍《史记》、《汉书》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3]。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行吗?
有看过八佰的吗?
一次战斗,是一个战役的部分,是一场战争的缩影。四行仓库保卫战仅仅是一次战斗,即可留存于民族历史,可见其意义。因为这次小小的战斗是个体面对民族存亡时的抗争和牺牲,是国家衰亡时刻的悲壮之为。
看《八佰》点㬇,巨幕厅,疫情期50%上座率基本满的。细观察,真有不少中老年人,父辈带着父辈。国军抗日对老几辈的人来说,是被抺去的年轻过往。散场时,还发现有女观众是哭过的。泪水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更强烈的是民族危难时这些战士的血性。
这场民族危亡之处的小小的浴血之战,不在于所有战争背后的政治,不在于积弱成疾的中国近代,更不在于如何看待八百壮士的微弱存在,而在于并致敬这些个体血肉之躯为国为民族所展示的职责和血性,这是人类的精华。这也是管虎的正确视角,聚焦于个体,关注于人。
作为一部国产类型片,《八佰》基本可以打高分。虽然有些用力过猛,节奏平平。影片创作取材于还原史实,聚焦在独立个体上,追求现场真实感。这种叙事与片中群戏众多在本质上是难以共融的,而且影片题材内含超多的敏感字条。但现实是,独塑个体是最佳选择。
管虎还行,用特征明显的角色群和辨认度很高的演员完美解决了这个困难,但终究还是流失了戏剧性。片子从最初到最后,观众的情感宣泄其实是平的,全靠浓墨渲染的壮怀激烈影响,导致收尾时剧力不足。观众一直被动的被残酷战斗与悲国悲民笼罩的情绪在结尾上没有获得释放的通路。
从影片的真实性来看,也是说得过去。正史看,中日双方数据相差极大。我不大相信日方仅一亡数伤的记录,也对国军的后续统计有所怀疑。能够确信的是四百多人坚守四天,发生过激烈战斗,双方互有伤亡。管虎对战斗细节的呈现是冷静合理的,最大程度克制了常见的主旋律煽情,影视化的再创作也有说服力,如跳楼自爆等泪目桥段。
影片的服化道值得胜赞,国际级水准,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专业和敬业。为了拍电影,原版复制了整幢楼,精雕细琢了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双方军情都是重现原景的专业制造,仅这些用心诚恳的投入,就甩开了绝大多数国产影视,足见做电影的诚心。
《八佰》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战争片,最终目的是让观众体会国破山河在之时的悲凉,体会中华民族振兴的诸多不易。这是个观影关键点,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价值观,尽量不要按好莱坞战争片标准去看。因为两者诉求完全不同。
现代战争类型片遵循两个套路:正义战争中的主旨反战兼具颂扬正义;非正义战争表现个体创伤,是更彻底的反战。"反战"是近年欧美电影人的创作标准,最终都集中表现在个体命运上。除去意识形态不讲,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大不同。《八佰》也通过残忍血腥的战斗场景达到反战效果,但终究不是首要目标。
看见优质国产电影出现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看《八佰》就是。从战史上看,从中国人角度看,即便从外国人角度看,甚至从台湾角度看,《八佰》是成功的。个人认为其中的煽情相比从前已经很克制了,总体是呈现了这场小战斗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它的艺术成就为什么堪称国内国外的第一?
彩灯在商周时期就有文献载了,《周礼、司恒氏》记载:“凡邦之大事,供烛庭燎、烛麻烛也”,可见,周朝就有了麻烛彩灯。唐宋时代政治安定,民生繁荣,所以彩灯艺术在民间更加完美了,在民间发展了几千年的彩灯一直长盛不衰,成了民间增加节日气氛的重要项目。自贡是号称恐龙之乡,享誉海外的不是有世界上三大恐龙博物馆,而是神奇迷幻的自贡彩灯,自贡彩灯民间艺术能在在全国各地脱颖而出,这和川人勤劳智慧的性格分不开的。自贡彩灯以高大全著称,宏伟,壮美,秀丽,题材广泛,或楼台宫宇,或名山大川,或火树银花,或古代吉祥人物,或神话故事,或仙女下凡,翩翩如生,如入童话世界,好像进入仙人梦境,美轮美奂,观者无不称奇。不去自贡观看是旅者一大憾事,自贡彩灯绝不是浪得虚名,很多欧美游览者,观后称口叫绝,赞叹不已。所以说自贡彩灯堪称世界第一,华夏第一彩灯的故乡都不是虚传。巴蜀自古出人才,千年文化遗产都保护传承的最好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都在巴蜀,历史悠远厚重。有一句话说得好:民族的才是最好的,民族的是世界的!不管那个地方,只有发掘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民族特色的东西,才会走向世界,展现出无穷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