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邓艾,在甘肃哪里能看到壮观的盘山公路?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有一个迭部县,和它相邻的一个县叫岷县,这个岷县又是属定西市管辖。这两个县之间有一座山叫铁尺梁,3500米高的铁尺梁就是这两个县的界山。
一条公路刚好从铁尺梁上经过,它的名字叫岷代公路(从岷县城郊至迭部县代古寺),地图上标示为甘肃省道S210。
岷代公路全长74公里,其中岷县28公里,迭部县46公里。
岷代公路经过铁尺梁这一段只有17公里,但它盘山绕行,从山底至山顶共有大小27盘。
因此,这段铁尺梁公路就当仁不让地坐上了甘肃省盘山公路的头把交椅。
为什么说铁尺梁公路是甘肃省最为壮观的盘山公路呢?其实也就是因为这座山在险要了,山顶险要,山脚下更是险要。
铁尺梁的脚下,有一个险要之地闻名全国。它的名字就叫“天险腊子口”。对,就是叫做腊子口,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突破的最后一个天险。
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达甘南迭部,为翻越岷山北上抗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奉命攻打由国民党鲁大昌部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经过一昼夜浴血奋战,才将天险腊子口突破了。
毛主席在翻过铁尺梁后,诗兴大发,写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著名诗篇,结尾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过”就是指过了这座铁尺梁。
铁尺梁,藏语叫铁杰日。是岷山山脉中通川古道的必经之处。岷代公路建成后,来来往往的汽车都是小心翼翼地顺着S形山路,盘绕行进,最险要的一段看似绕来绕去走了好几公里,而实际上只不过才爬升了一二十米高。
铁尺梁是甘肃省内盘山公路之最,亦是公路建设中的一大奇观。
现在的铁尺梁公路已经加宽了,顶上还打通了一个遂道,险要的程度比当年稍微好转了一些。但仍有部分第一次经过这里的老司机胆战心惊,面如土色,冷汗湿身。
在中国十大军师中谁又排第一?
中国上下五千年,封建社会也有两千年了,非要评出十大军师的话,我觉得可选的实在太多了,在我看来,军师区别于文人骚客,区别于文官,军师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是精通兵法,能有谋略能出谋划策能治军能治国型的人才,是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更侧重于军事的文人,那么我觉得有谋略的将领当不在此列如李靖,庞涓等等。从这个角度选的话,我选出我觉得排名靠前的十大军师
第一位:姜子牙
定鼎周朝八百年天下,辅佐文王治国武王伐纣,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此人可谓家喻户晓,姜太公钓鱼,可是愿者上钩啊,立于朝堂能辅佐文王治国安邦,立于战场能为武王出谋划策,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百家祖师,一代奇才!
第二位:诸葛亮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诸葛孔明,辅佐刘备于危难之中,三分天下,辅佐刘备开创蜀国,他的事迹数不胜数,三顾茅庐,七擒孟获,七出岐山,空城计等等,于国,富国强兵,于军,运筹帷幄,就是因为他在而使曹操不敢杀司马懿,发明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等,为公认三国第一军师.一封出师表,拳拳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第三位:范蠡
之所以把范蠡排到第三位,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谋臣,还能识人,能知君王,急流勇退,不恋权贵,明哲保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就是其挚友文种,文种功成之后不信勾践会卸磨杀驴,结果死于非命。相传范蠡挂印而且,与西施隐居,擅理财,几年便成巨富,世人恭称“陶朱公”
第四位:张良
汉高祖刘邦口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汉初三杰,韩信以兵事,萧何擅内政,为后勤,真正为刘邦出谋划策,打下两汉四百年江山的,就是张良。张良者,功封留侯,能功成身退,有大智大勇,刺秦王,为人仁孝,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实为《素书》。
第五位:刘伯温
刘基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第六位: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主人,虽读书少,但擅谋略,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主要策划人,一生辅佐宋太祖,宋太宗,几度官拜宰相,从征二李,谋划“杯酒释兵权”,解决藩镇割据,武将掌兵的顽疾,然而其人有私,受贿贪赃,故排第六位。
第七位:郭嘉
字奉孝,曹操谋主,才智过人,放荡不羁,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擅谋略,有大局,为曹操第一谋主,可惜英年早逝,赤壁之败后曹操曾言“若奉孝在,安能使我哟有此败”本文把郭奉孝排第七,皆是因为其壮年而逝,不能一展才华。
第八位:司马懿
司马懿,曹魏政权四朝元老,两晋奠基人,曹魏时官至太傅,权倾朝野,善谋奇策,被诸葛亮视为生平最大敌手,正是他挡住了诸葛亮数次北伐,“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魏文帝魏明帝托孤重臣,擅隐忍,有权谋,曹魏四代君主皆视其为肱骨重臣,然其诛曹爽,掌大权,效法曹操,权倾朝野,故排第八位。
第九位:姚广孝
黑衣宰相姚广孝,明初一代奇人,少时为僧,结识燕王,为燕王朱棣主要谋士,策划靖难之役,辅佐明成祖朱棣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为史上奇迹,拜太子少师,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其人有才,少有大志,然说动燕王举兵反叛,奉天靖难,成也靖难,败也靖难,故排第九位。
第十位:王猛
王猛王景略,出身贫寒,隐居山中,贩畚箕为业。博学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十分天下,秦居其七,功勋卓著,然苻坚不听王猛之言,执意攻晋,因而有淝水之败。
个人见解,排名不分先后,感谢支持!
三国杀全角色?
三国杀人物全角色
标准包: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诸葛亮,黄月英,曹操,司马懿,郭嘉,许褚,甄姬,张辽,夏侯惇,孙权,甘宁,吕蒙,陆逊,周瑜,黄盖,孙尚香,大乔,华佗,吕布,貂蝉
风包:于吉,张角,周泰,小乔,魏延,黄忠,曹仁,夏侯渊
火包:袁绍,颜良文丑,庞德,荀彧,典韦,太史慈,卧龙诸葛亮,庞统
林包:贾诩,董卓,鲁肃,孙坚,曹丕,徐晃,孟获,祝融
山包:张绍张昭,孙策,蔡文姬,左慈,刘禅,姜维,邓艾,张颌
一将:曹植,于禁,徐庶,马谡,法正,凌统,徐盛,吴国太,陈宫,高顺,张春华
二将:王异,荀攸,曹彰,马岱,廖化,关兴张苞,程普,步练师,韩当,刘表,华雄
神:关羽,吕蒙,诸葛,神周瑜,曹操,吕布,司马懿,赵云
SP将:袁术,杨修,公孙瓒。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不杀了黄皓?
在大家的认知中,黄皓基本可以算是蜀汉的最大奸臣了,由于他专秉朝政,操弄蜀汉,搞得许多人对他怨声载道,就连当朝的大将军姜维,也并非黄皓敌手,最终被黄皓逼迫得远避沓中。也正是因为黄皓把蜀汉关系搞得一团糟,连姜维跑到沓中去了,司马昭抓住了这个有利的机会,发动了伐蜀之战,一战攻灭蜀汉,令人大跌眼镜。在震惊之余,大家也非常好奇。
皓这么一个大宦官,为啥诸葛亮在临死前不除掉他呢?诸葛亮不是神机妙算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然是多智近妖,能算到许多前后之事,甚至还算到有人会从阴平小道打进蜀中,令人颇为敬佩。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当不得真,正史中的诸葛亮,虽然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但他毕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为蜀汉安排好一切,在他活着时,他能保持蜀汉的稳定,保证不出奸臣,但是当他去世后,他也无法把握蜀汉的走势。而具体说到诸葛亮临死前为啥不杀了黄皓,其实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诸葛亮在世的时期,黄皓还没有发迹黄皓这人,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月,所以我们不知道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黄皓的年纪有多大。但是黄皓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其实是在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后,在此之前,黄皓可只是个黄门丞,也就是普通宦官,根本参与不了政事。蜀汉的真正权力中枢,其实是尚书台,所以黄皓要想为非作歹,他得进入尚书台,掌握尚书台,但当时的黄皓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事实上,
即便是日后权力越来越大的黄皓,他也根本没有掌控过尚书台,所以说黄皓掌权,完全是一个伪命题!董允在世时,看到刘禅特别宠信黄皓,担心黄皓迷惑刘禅,所以经常把黄皓拉到一边训斥,可以说,那个时候的黄皓压根就没啥反抗能力,就是一个容易被欺负的宦官而已。估计董允这哥们是东汉末年的事情见多了,害怕桓灵二帝的事情再度在蜀汉上演,所以对黄皓非常严格。直到董允去世,陈祗上位,黄皓的日子才开始好过起来。陈祗和董允的观念不同,他认为堵不如疏,与其时常压制黄皓,不如和黄皓把关系搞好,有黄皓这么一个传声筒,陈祗才可以和刘禅关系越来越亲近。
所以说,综合来看,
在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董允去世之前,黄皓都是处于一直被压制的状态,他根本没啥作为,这么一个小角色,怎么可能引起诸葛亮的重视呢?
而且诸葛亮死的时候是公元234年,也就是说诸葛亮临死之前,黄皓还根本没有发迹,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妥的地方,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拿黄皓开刀!
二、黄皓是刘禅的左右手事实上,大家虽然认为黄皓是蜀汉奸臣,但是作为蜀汉的皇帝刘禅,他可不是这样看的,在刘禅的认知中,黄皓可是他的左右手!
关于这一点,其实多回顾一下历史往事,就非常好理解了。历朝历代的皇帝,其实对宦官都并不是非常的排斥,尤其是那些普通的皇帝。雄才大略的皇帝一般精力旺盛,干啥都是亲自来,一手抓,所以不怎么需要宦官,或者说,宦官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一个跑腿的,真正和外面对话,和臣子沟通,还是皇帝亲自干。可雄才大略的皇帝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皇帝都还是普通人,精力也远没有那么旺盛,处理一个国家的大事,需要耗费许多精力,所以他们只能把权力下放,于是宦官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
皇帝把权力下放给大臣,他当然也害怕大臣忽悠他啊,而皇帝又长居深宫,不可能经常出宫,不了解外面的民情,所以他就需要一个人代替他到处跑,打听各路消息,所以说,
本质上宦官其实就是皇帝的传声筒和信息挖掘机。也正是因为宦官能发挥出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虽然很多人反感宦官,但皇帝们大多数还是比较倾向于使用宦官。
毕竟宦官的副作用比较小,要大臣是有可能造反的,但是宦官基本不可能,因为宦官都是太监,没儿没女的,就算造反抢皇位,百年之后又传给谁呢?不过呢,作为刘禅的传声筒,黄皓虽然嚣张,但也确实没人能杀得了他的,最多也就是弹劾他一下。当初姜维就对黄皓插手朝政不满,所以请求刘禅杀了黄皓,但刘禅也不傻啊,黄皓虽然跋扈,但毕竟是他的左右手,杀了黄皓换个人,谁给他打探消息啊,而且即便再找一个人,谁能保证他有黄皓使得顺手呢?于是面对姜维的弹劾,刘禅只是批评了黄皓一番,并让黄皓去给姜维道歉了事。
《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
从刘禅对黄皓的维护来看,黄皓作为他的左右手,他是不可能杀掉黄皓的。所以说,即便姜维对黄皓不满,临死前想要杀掉黄皓,刘禅也不会同意的,根本杀不了黄皓!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黄皓虽然被认为是蜀汉最大的奸臣,但是皇帝刘禅其实是非常看重黄皓的,他一直将黄皓视为自己的左右手,所以根本不允许其他人动黄皓。姜维倒是试探过弹劾黄皓,结果并没有丝毫作用,反而自己被迫屯兵沓中。所以说即便是诸葛亮临死前想要诛杀黄皓,那也不可能完成,因为刘禅肯定会维护黄皓。而且诸葛亮去世时,黄皓还没有掌权,没有露出劣迹,名义上他还是一个好人,所以说诸葛亮根本没有理由诛杀黄皓!
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
刘备托孤诸葛亮是一场阴谋论,这种说法在近十来年被提起太多次,人们在争论的时候也自然分成两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一说法最初起源于何处我不知道,但近年被多数人提起,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易中天先生所讲的《品三国》。
品三国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对曹操的洗白和推崇大家都能看得到。当然,其观点大多数是针对《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历史本身,但很多时候也对真实历史不枉不顾,强行扭转。
有人说,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就不准易中天《品三国》尊曹贬刘,这不是盲目崇古么?很显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从根本上就没搞清《三国演义》和《品三国》两部作品的不同。
《三国演义》在书名中就清清楚楚写了演义,对这个词的权威解释是这样的:
“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小说”。也就是说,演义是一种小说体裁,罗贯中在创作这部书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这并非记录历史,而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根据一定逻辑性假设出来的作品。
《品三国》就不一样了,去掉演义二字,就去掉了戏说成分,加上一个品字,更有细细品味的意思,品三国很容易给人细品三国历史的第一印象,那么,其中所讲内容,当是以史实为主的。
且《品三国》最初为人所知,是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要知道,这是一档讲座式栏目,宗旨是建构时代常识、科普历史知识,即便是对虚构的文学作品,也是深入点评讲解,而非戏说。
所以,《三国演义》和《品三国》根本上就不是同一种类型的作品,《品三国》最重要的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普通老百姓普及历史知识,这一点上,易中天先生显然做到了,《品三国》一书读来趣味横生,哪怕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也能读懂,但问题在于,这本书中有太多历史发明,这就不免让人对历史的认识产生偏差。
刘备托孤,是不是阴谋?我们先看看正史中,对刘备白帝城托孤这段是怎样记载的,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演义》里白帝城托孤这一段,基本是《三国志》的翻版,就不单独例举了,总之,我们按“均可自取”这句核心来分析。
刘备短短几句话,就成了一段公案,我们且不说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情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可以与之相比的,阴谋论可以说人心隔肚皮,君臣二人一辈子都是在演戏,就憋着对方死,好实现自己的野心呢。
要按这种论调,这段公案就没法了解了。
脱离阴谋论,这个案子无非就两种情况,一是刘备诚心让贤,而是刘备有意试探,我们别分来说。
诚心让贤实际上,了解汉末三国的社会背景,就知道让贤根本不可能。不是说刘备对诸葛亮的心意不诚,而是在那个时代,门第背景实在太重要了。最初,像袁术这种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拿到个传国玉玺就称帝,最后被打得妈都不认识;往后,曹老板雄踞北方,对整个三国时期的正直、文化形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依旧不敢贸然称帝,只敢做个周文王;曹老板时候,儿子曹丕急着称帝,以当时曹家的势力,那还不是说称就称,孙刘两家相反对也有心无力,但曹丕依然要三推三让,做出一副迫不得已的样子,才敢正式称帝。
这还是有实力、有背景的曹家。
刘备一个织席贩履之徒,偏居益州一隅,论背景、论实力,都是三国中最弱的,他凭什么称帝?就凭一个“刘”姓,就凭一句“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不论是不是真的,反正老子姓刘,你们不相信却也没有证据,刘备从起事一来,一直抓住这根稻草,《演义》中汉献帝翻族谱官方认定,《三国志》中也采信了这一说法,这样一来,刘备血统纯正,称帝的合法性就有了,别人也不敢有什么说法。
连集团老总称帝之路都这么困难,集团二把手诸葛亮又凭什么自取呢,刘备不可能让,诸葛亮也不可能取,两个人都是政治场上的人精,这点破事儿还看不透吗?
蜀汉偏居益州,手中的王牌就是刘氏正统,北伐曹操可以打折“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旗号,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在后世的传说中,《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蜀汉集团往往容易获得好感,曹操被贬称白脸奸雄,无不是站在这张王牌上。
刘备说诸葛亮才干胜曹丕十倍,但诸葛亮也只有才干,古往今来能排进前十的天纵奇才,但政治场上,只有才干是远远不够的,诸葛亮自取的话,他凭什么跟曹丕争?
所以说,蜀汉集团必须姓刘,否则不论换关、张,还是诸葛亮,都不好使,没有正统名分,分分钟就会被赶下台。
疑心试探这一论点同样站不住脚,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精心中都明白蜀汉必须姓刘,所以诸葛亮无论如何不会在此时自取,刘备更不用多此一举去试探。
话说回来,刘备一生最大的能力就在于识人之明,他看人一看一个准,所以诸葛亮假设真有狼子野心,对于一个将死之人来说,一句话的试探,真有什么警示性吗?并没有,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给诸葛亮日后篡位留下口实(假设诸葛亮真有僭越之心)。
所以说,刘备如果真的怀疑诸葛亮,不如趁死前一刀给砍了稳当,就像诸葛亮死前对待魏延那样。
何为“均可自取”?那么,既然诚心让贤和疑心试探都不可能,刘备说这句“均可自取”到底处于何意呢?
我认为,更多的是在打感情牌。
刘备对诸葛亮的君臣情义是感动千古的,刘备对诸葛亮的忠心和能力,也是毫无怀疑的,但刘备不放心的是,在自己死后,诸葛亮对刘禅是会否像对自己一样尽心尽力?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浴血奋战、共同创业多年的先主去世了,你一个破阿斗,凭什么凌驾于我之上,我又凭什么像对待先主那样对待你,我是元老,我是股肱之臣,你是新君,没资格。
刘备有识人之明,就在于他对人性的把控非常精妙,所以他让诸葛亮自取,是给诸葛亮莫大的权力,让他的才干有机会继续发挥,同时,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是为了让刘禅直到,眼前这个男人,不仅是你的臣,你该视之若父。
对诸葛亮来说,先主对自己的信任已经达到了无限放权、身为相父的程度,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另外,刘备这段话不是说给诸葛亮一个人听的,托孤的对象除了诸葛亮和刘禅,还有李严等朝中大臣,刘备对诸葛亮是出于几十年君臣情而打感情牌,对其他人则是一种敲打、警示,意思就是告诉其他人:别以为你们对国家有功,比起丞相如何?别以为我死了,少主年幼,就可以欺压君主,有丞相在,你们就别想为所欲为。
君可自取,不是你可以取而代之,而是你可以自行定夺。
可以说,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这段话,震慑了群臣、感动了丞相,也奠定了之后几十年蜀国的安定局面。
这是多么杰出的政治家才会说出来的话,以阴谋论来看待先主和丞相之间的君主情,不但是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玷污,更是对自己内心纯善的侮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