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功勋值,廊坊的名将有哪些?
史天泽(1202年-1275年) ,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甚至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他一生谨慎,多谋善断,料敌用兵,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史天泽及其家族为巩固和发展蒙古贵族在中原的统治立下功劳,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时汉族显贵的代表人物 。
张禧(1217年-1296年),东安州人,祖籍今河北省。随父亲张仁义迁居今潍坊青州市。元朝名将。水军万户、江阴路达鲁花赤、镇国上将军以及都元帅 ,日本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其父亲是金朝的将领,后跟随元军,因而张禧自幼就步入军旅,和蒙古大将转战南北,后投奔忽必烈,跟随忽必烈参与灭宋的战争,元朝建立后,奉命征讨日本,无功而返!
孙毅(1904年-2003年7月5日),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人,曾用名孙俊明,毕业于河南陆军军官学校。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战役,平型关战斗和反“扫荡”,参与指挥大清河北支援围攻平津作战,解放石家庄和天津的战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央军委军校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外训部副部长,军委出版部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总参谋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郭卓辛(1912年-1984年1月6日),河北安次人(今河北廊坊)。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营政治教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独立一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徐立树(1911年2月1日一2002年6月27日),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1937年8月入伍,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著名的奇会、陈庄、百团大战、爷台山等战斗。他善于发动群众,能征善战,身先士卒,为发展和壮大抗日武装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西华池、卓资山、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等战斗。在荔北战役中,他率领七一四团为先头部队,以坚决、勇敢、神速、机敏的动作,迂回穿插敌两个师之间,歼灭敌四十八师师部,该团获得野战军首长的通令嘉奖和彭总的题词勉励。在解放大西北的战斗中,带领部队进军青海,勇往直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抗美援朝战争,坚守马良山阵地,经受了美军、英军、南韩首都师对我军阵地长达半年的猛烈进攻,确保了其后方平壤的安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勋章。
刘永源(1913年-1998年10月1日),河北省文安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二团营长,骑兵团政治委员,警备三团副团长,警备四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海南岛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指挥了万山群岛战役。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战役系。后历任要塞区副司令员,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文击,1918年生,河北霸县人。原名刘树堂。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炮兵司令部炮兵第1师师长,1964年晋升为炮兵少将。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曾任总参炮兵部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
英布和项羽的关系,看起来坚不可摧,实际上两人是玻璃兄弟,刘邦只是敲碎玻璃的那个人。
英布,安徽六安人,据说他是皋陶的五十九世孙,祖上十分显贵,只不过混到他这一代,已经彻底沦为平民了。
英布小时候算了个命,说他长大后如果受刑了,肯定能封王,后来他果然因为犯法而被判处黥刑(在脸上刺字),他因此感到很高兴,于是四处吹嘘说自己以后要封王,但大家都看不起他,管他叫黥布,他却不以为然。
秦朝末年,秦始皇召天下囚徒修建秦始皇陵,英布因为犯过罪,也来到了骊山,不过他一直怀揣着一颗成为诸侯王之心,所以他在服役期间不好好工作,专门跟犯罪头目、英雄豪杰来往,暗地里谋划大事。
不得不说,英布天生反骨,号召力也很强,他服役期间,竟然成为了一个小头领,大家都很听他的话,他便带着这些人逃走,到一处山中落草,成为了山贼。
就这样,英布过了数年打家劫舍的生活,一直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后,他这才带着数千人去投靠番县令吴芮,跟着吴芮一起造反,吴芮很欣赏他,还将女儿嫁给他。
加入起义军之后,英布打仗很猛,不过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他又听说项氏一族是楚国的大贵族,很有号召力,于是带着军队投靠项梁。
当时,项梁拥立楚国王氏后裔熊心为楚怀王,但楚怀王只是个傀儡,项梁自立为武信君,又封英布为当阳君。
大家注意,那时候项梁人马并不多,英布的几千人马,已经不少了,因此他为了拉拢英布,就封英布为君,同样都是君,两人的地位在名义上就是平等的。
只不过,在实际操作中,项梁作为义军统帅,是可以节制英布的,而英布拿项梁当偶像,因此很听话。
后来,项梁在定陶与章邯的交战中战死了,项羽作为他的接班人,想要接管人马,但楚怀王不甘心当傀儡,就扶持宋义当义军统帅,让项羽担任次将军,英布等人担任将军。
这让项羽很不爽,便在出征的半道上将宋义给咔嚓了,英布都看傻眼了,因此很害怕项羽。
后来,楚怀王封项羽为上将军,并让英布等人归他节制,他便派遣英布渡过黄河攻打章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英布竟然屡战屡胜,成功牵制住了章邯。
项羽便抓住这个机会,率领所有人马出击,最终一鼓作气击败了章邯三十万大军,迫使章邯投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的表现虽然最为出彩,但英布的功劳也不小,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战后得到了项羽的器重。
只不过,项羽作为楚国贵族,打心眼里是看不起英布的,认为英布就是个打工仔的命,因此脏活累活都让英布干,而英布只能忍心吞声。
巨鹿之战后不久,义军将投降的秦军当做奴隶使用,引起了秦军的不满,有人听说秦军一些将领准备谋反,将这些情况告诉项羽,项羽便打算将投降的秦军都杀掉。
自古以来,杀降这件事都是让人不齿的,项羽不愿意亲自动手,便准备找个人替他干,那么谁最合适呢?
想来想去,项羽觉得囚徒出身的英布最合适,就将英布召来,给他下达了命令。
英布虽然很痛恨秦军,但如果杀掉二十余万秦军,名声败坏事小,成为秦军的众矢之的事大,因此不愿意干这事。
但是,项羽的态度很坚决,英布不敢违背,于是硬着头皮趁夜偷袭秦军,最终将二十多万秦军给活埋了。
项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击阬章邯秦卒二十馀万人。项羽觉得英布很听话,便将更多脏活累活给英布干,比如有一次项羽攻打一处关隘,几次都无法打下来,便让英布组建敢死队去偷袭,这才将关隘打下来,但英布也损失惨重。
自那之后,项羽经常让英布担任先锋,一直打到咸阳与刘邦汇合为止,期间他不知道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可以说,英布一直以来的表现都是很好的,项羽如果少了他的帮助,很难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因此在项羽大封诸侯的时候,就将英布封为九江王,以九江、庐江二郡作为封地。
到这个时候,英布的付出总算是得到了回报,他成为诸侯王的梦想也得以实现,于是带着部众高高兴兴地来到九江。
但是,项羽没有因为英布已经封王,而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反而将更多脏活累活给他干。
那时候,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以义帝楚怀王的名义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但一直跟随项羽,有不俗的实力,且对项羽忠心不二的人,就只有英布一人。
其他诸侯王,大多是借助项羽的势力复国而已,刘邦更是一直想要消灭项羽,成为天下之主。
项羽对此也心知肚明,也知道能够被自己调遣之人,就只有英布等少数几人了。
那个时候,项羽志得意满,认为楚怀王的存在,是限制他权力的最大障碍,于是准备找个机会将其杀死。
但是,项羽依然不想自己动手,他便又想到了英布,一个计策随之浮出水面。
项羽假意将楚国国都迁往长沙,派人将楚怀王护送到长沙去,暗地里却派使者去找英布和临江王共敖,让二人带兵在半道上将楚怀王杀死。
这让英布十分为难,毕竟楚怀王作为义帝,是他的主子,项羽让他去杀主子,这不是让他背负千古骂名吗?
但是,项羽还没有返回楚国,英布知道他如果不听项羽的话,项羽很有可能对他下手,于是只得带人追杀楚怀王,最终将楚怀王杀死。
汉元年四月,诸侯皆罢戏下,各就国。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可以说,楚怀王之死看似没有马上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实际上自那之后人心浮动,项羽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极大威胁,何以见得呢?
别看楚怀王作为傀儡,没有什么权力,但实际上只有他在,分封制的合法性才能得以延续,项羽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其他诸侯王听他的话。
楚怀王死掉之后,项羽作为诸侯王之一,跟其他诸侯王地位平等,这个时候项羽再发号施令,是不是显得有些勉强了呢?
说到底,项羽不过是楚国的王,只能管楚国的事,想要其他诸侯王听他调遣,就只能以楚怀王的名义,可惜他没看到这一层利害关系,就贸然让英布将楚怀王杀掉了。
楚怀王之死,最初没有造成恶劣影响,因为那时候项羽人强马壮,是最强大的诸侯,没人敢轻易得罪他,只能表现上服从他。
但是,后来一个叫田荣的人打破了这一平衡,并引发了连锁反应。
田荣,本是战国时齐国王室后裔,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他与几个兄弟一起响应起义军,跟随项梁和项羽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项羽在分封诸侯王的时候,认为田荣之前不太听他的话,所以很生气,便不打算封田荣为王,而是将齐地一分为三,将田巿封为胶东王,田都封为齐王,田安封为济北王。
这让田荣感到十分郁闷,与他一样没有被封王的,还有一个叫陈余的人,本是赵国将领,虽然立下战功,但因为失职而得罪项羽,因此项羽也没有封他为王,两人对项羽意见都很大。
田荣以负项梁不肯出兵助楚、赵攻秦,故不得王;赵将陈馀亦失职,不得王:二人俱怨项王。楚怀王被杀之后,项羽返回楚国国都彭城,田荣看到了机会,于是派兵到赵地,帮助陈余在赵地反叛项羽,他自己则在齐地发起反叛,将田巿、田安杀掉,将田都赶走,然后自立为齐王,由此占领三齐之地。
项羽听说田荣发起叛乱,于是率军讨伐,远在蜀地的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于是采取暗度陈仓之策,让大将军韩信率军反攻关中,吹响了反攻项羽的号角。
趁着项羽攻打齐国,刘邦很快就击败章邯,并迫降司马欣、董翳,攻下三秦之地。
这几件事看起来没什么联系,但我们可以发现,自从楚怀王去世之后,由于天下无主,所以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谁都想成为一方真正的霸主,不愿意听项羽的号令,局势跟东周末期群雄并起是何其相似!
但是,项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上早在项梁立楚怀王的时候,他就十分不理解,他认为谁拳头硬,谁就是天下霸主,何必借助楚怀王的名号。
项羽杀楚怀王的时候,也认为自己实力最雄厚,没有人敢不听他的话,他的自我感觉实在是太良好的,他也不要想一下,当初六国贵族为何都愿意跟着他,还不是为了恢复六国?
六国恢复之后,楚怀王的意义就等同于周天子,他们至少有所敬畏;一旦楚怀王死掉了,六国就没了约束,大家都是诸侯,谁也没资格管别人。
项羽的问题就在于,在杀掉楚怀王之后,还在做着号令天下的美梦,认为其他诸侯王都是他的臣子,都该对他忠心耿耿,听从他的调遣,可现实却很快就打了他的脸。
当时,刘邦和韩信分两路大军扫清其他诸侯国,项羽却深陷齐地无法脱身,面对如此困境,他想到了好兄弟英布,于是给英布写了封信,让英布出兵帮他攻打齐国。
那时候,英布在九江的日子过得很滋润,自从成为诸侯王之后,他就变得富贵了,吃喝不愁,身边美女如云。
不仅如此,英布还体会到了当诸侯王的好处,没有人管他,他在国内说一不二,因此当他看到项羽的信之后,就感到很不爽,大家都是诸侯王,项羽为什么还要像对待臣子一样,对他吆五喝六呢?
于是,英布只派了几千人去帮助项羽,自己则以生病为由拒绝出征,项羽因此很不爽,还连续派了好几个使者去斥责英布,英布感到很害怕,但依然不愿意出征。
汉二年,齐王田荣畔楚,项王往击齐,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到这个时候,项羽和英布的兄弟感情出现了严重裂痕,只需要有个人添一把火就可以让两人反目成仇了,而刘邦很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
项羽虽然对英布很不爽,但对大局势看得还是很清楚的,刘邦连续消灭了几个诸侯王之后,能够帮助项羽的人就只有英布了,因此他开始拉拢英布,还派人去安抚英布,英布的情绪稍稍缓解。
前204年,刘邦率军五十多万攻克彭城,但项羽只带着三万多人就击败了刘邦,刘邦一路溃败到了虞县,很生气地对身边人说,你们都不配与我一起共谋大事。
当时,有个叫随何的人就问刘邦为什么这么说,刘邦就告诉他,你们难道没有一个人想到,替我出使一趟九江,策反英布背叛楚国,只要英布能够牵制项羽几个月,我就能夺取天下了吗?
随何听完恍然大悟,认为刘邦的眼光果然独到,他又想到英布一直不肯出兵援助项羽,可见英布跟项羽的关系也不是那么好。
于是,随何主动提出出使九江,刘邦表示同意。
不久后,随何就来到了九江,但英布认为刘邦实力弱小,不愿意见随何,随何看出了英布的心思,于是对英布的亲信说,他说的话肯定对英布有用,不然可以杀掉他。
英布得知这件事后,就召见了随何,随何说了很多话,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英布忠臣侍奉项羽,项羽却只让英布干脏活累活,哪怕英布封王了,项羽依然想主子一样对他指手画脚;
第二,既然英布以项羽为主,却几次都不派兵救援,实际上英布已经背叛项羽了,项羽性格狭隘且报复心强,未来必定报仇;
第三,项羽杀害义帝楚怀王,是不忠不孝的表现,英布如果跟着他,最后只能跟项羽一起灭亡;
第四,刘邦实力虽然弱小,但汉国的战略态势却不错,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文臣武将众多,都愿意誓死追随刘邦,这个时候英布如果能帮助刘邦,那刘邦的胜算就更大了,这样英布的前途也会更好。
英布听了随何的话,觉得很有道理,认为即便不投靠刘邦,也不能得罪刘邦,不如先暗地里答应投靠刘邦,然后择机而动。
于是,英布对随何说,他可以暗中帮助刘邦,但先不要对外声张此事。
淮南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随何当然不干了,但没有发作,而是想了个计策,当时项羽的使者刚好也到了九江,英布就设宴招待使者,正当众人筹光交错之时,随何突然闯了进去,还大声对楚国使者说,英布已经投靠汉王了,你可以回去了。
这话吓了英布一跳,他之所以不愿意公开投靠刘邦,其实是因为害怕项羽讨伐他,现在随何将他秘密投靠刘邦之事告诉楚国使者,岂不是陷他于两难?
楚国使者听了随何的话,也不多说什么,只是起身准备离开,这时候随何又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还是杀掉楚国使者吧,不要让他回去告状,你也可以趁机投靠汉王。
英布不得已,只得杀掉楚国使者了,这样一来他就彻底与项羽闹翻了。
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搆,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因起兵而击之耳。”於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也就是说,英布虽然对项羽不满,但因为他惧怕项羽,没有立马答应投靠刘邦,是刘邦的使者设计迫使他做出选择的。
不过,英布投降刘邦之后,刘邦对他还是不错的,后来他帮助刘邦消灭项羽,因功被封为淮南王,封地扩大了数倍。
只不过,英布天生反骨,当他听说刘邦杀掉韩信和彭越等几位诸侯王之后,因为害怕自己也被杀而起兵造反,但最终兵败逃走,后来被岳父长沙王吴芮的孙子吴回给设计杀掉了,首级也被吴回献给了刘邦。
张飞儿子张苞实力属于什么水平?
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两场大败,蜀汉的国力遭到重创,不仅仅是兵力物力上的巨大损失,更惨重的是蜀汉的根基——荆州势力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所剩无几。
值此“危机存亡之秋”,诸葛亮受托孤之重,临危受命,与少年登基的刘禅一老一少,情同父子,相倚相携地在风雨中蹒跚而行,内稳朝政,外却强敌,终于熬过这段最艰难的岁月,撑起了蜀汉一片鼎立江山。
到了诸葛亮南征平定孟获之后,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宏伟计划就又被提上了日程。但盘点一下手中可用的强将勇士,不难发现,失荆州和败夷陵两场大战给蜀汉造成的巨大损失令诸葛亮在点兵派将时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身经百战的一帮老将逐渐凋零,只剩下一位年已七旬的赵云,壮年派主要靠魏延、马岱、王平等苦苦支撑,而在年轻一代中,关兴、张苞则是后辈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佼佼者。
张苞是张飞的长子,在新生一代中,他的武艺就算是相当不错了,而且曾经随着刘备参加过征吴的战争,具备一定的战斗经验。
但是正如关兴并不是“准关羽”一样,张苞也不是减配版的“小张飞”。与他威名赫赫的老爹张飞相比,还差距甚大,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咱们来检点一下张苞的战绩:
1.御前比武,争夺先锋之印,张苞“连射三箭,皆中红心”;
2.征伐东吴的界口之战,张苞与号称“万夫不当”的吴将谢旌阵前厮杀,二将“战有三十余合,旌败走”;
3.见谢旌不支败阵,东吴另一位“万夫不当之勇”李异抡蘸金斧上阵接战,“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吴将谭雄暗放冷箭射中张苞战马,张苞拔马回阵,栽倒在门旗下,李异抡斧来砍,关兴杀到,一刀将李异斩杀;
4.次日,吴蜀两军再战,蜀军乘胜大进,张苞冲阵,在乱军中遇到吴将谢旌,“被苞一矛刺死”;
5.朱然麾下将崔禹引兵来增援孙桓,遇张苞伏击,“交马只一合”,被张苞走马活擒;
6.猇亭之战,韩当麾下将领夏恂(xún)挺枪出马搦战,张苞挺矛与战,夏恂心怯欲走,被张苞“大喝一声”,一矛于马下;
7.张苞与关兴乘胜冲阵,“便取韩当、周泰”,韩当和周泰不敢迎敌,“慌退入阵”;
8.猇亭之战,关兴、张苞两人追击吴将马忠,叛徒糜芳和傅士仁领兵杀到,与马忠合兵,关兴和张苞“二人兵少,慌忙撤退”;
9.凤鸣山之战,老将赵云陷伏,无法突围,张苞率兵来救,“正遇魏将薛则拦路”,被张苞刺死;
10.南安城下,张苞背后突袭,“手起一枪”把崔谅刺于马下。
后来在司马懿入寇西蜀的陇西之战中,张苞追击魏将郭淮和孙礼,山道湿滑,张苞“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跌破了脑袋,送回成都后不治而亡。
在张苞的戎马生涯中,10战7胜,斩将4名,生擒1人,成绩还是可圈可点的。但与其父张飞相比,仍然是云泥之别,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
咱们把三国诸将按照武力值的高低分成几个档次:
第一档就是吕布。实力最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勇士,所向披靡,独立巅峰;第二档包括蜀汉五虎、典韦、许褚、颜良、文丑九位“超级猛将”,他们比其他将领要高出一个层次去;第三档是“一流猛将”,其中属于“强一流”的有庞德、徐晃、曹彰、夏侯惇等,“中一流”有张辽、孙策、张郃、太史慈、夏侯渊、魏延等,而“弱一流”有乐进、臧霸、凌统、曹洪等。
以张苞的武力值,肯定进入不了以上这几个层次。后三国时期的“将二代”们本来就武力值降了一个层次,无法与他们身经百战的父辈们相提并论。张苞对战东吴两个水货“万夫不当之勇”谢旌和李异,三十合击败谢旌,二十合战平李异,哪有他爹猛张飞的半点风采?张飞要对付这些垃圾,不可能超过十个回合就能把他们全都挑了然后串成糖葫芦。
诸葛亮历次北伐,曹魏猛将张郃屡屡给蜀军造成巨大障碍,为诸葛亮所忌惮。而诸葛亮每次应对张郃都是派重将魏延与之相抗。可见当时在蜀军中能够与之抗衡的唯有魏延。如果张飞还在,早就扑上去拧灭了张郃的嚣张气焰,岂能允许他耀武扬威?而张苞还不具备抵挡张郃的实力。
结论:在三国武力排名榜上,蜀军年轻新锐张苞只能算是“强二流”,和他老爹“超级猛将”张飞接近巅峰吕布的实力相比,还差着两个层次呢!
但是,张苞毕竟是蜀汉后辈年轻人中不可多得的将才,他还是后主刘禅的大舅子。张苞身死,蜀汉荆州系的重将就又少了一位,不仅在军中诸葛亮失了有力的臂助,蜀主刘禅也少了一个强大的后盾,蜀汉的未来也呈现出难以挽回的衰退迹象。假如张苞能活下来,即使不再上战场而留在成都,对蜀汉也是强有力的支撑。咱们设想一下,邓艾偷渡阴平,兵进绵竹之际,蜀主刘禅派去领兵迎战的不是诸葛瞻父子,而是老将张苞,邓艾将面临怎样的后果?
张苞殒命,诸葛亮泣血而啼,哭的不是张苞,而是蜀汉江山过早逝去的青春。
可以出将入相吗?
不能!
当时朝廷除了翰林院,还有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院虽然只比翰林院多了两个字,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翰林院是什么机构呢?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皇家艺术团,集中了各种才艺高超的能人。皇帝高兴了,画张画吧,画待诏;写幅字吧,书待诏;下盘棋吧,棋待诏等等。李白当的是诗文待诏,在所有的待诏里面已经算是地位最高的了,与政治沾边的翰林学士院就不同了,进了翰林学士院的人都是负责给皇上起草诏书的,发挥的作用相当于皇帝的参谋、政治顾问。成为翰林学士的人,就有可能成为宰相。李白胸怀鲲鹏之志,非常希望得到唐玄宗的重用,但他在翰林院呆了三年,始终无法如愿。心灰意冷之余,常常借酒浇愁,颓废而不振。
另外,他特立独行以及清高的性格,使得他受到宦官的排挤和诋毁。他只是一个文人,不懂朝廷的游戏规则,这从他的诗句中可见一斑:“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这种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讽刺和揭露,事实上是给在位的官员下不了台面。而与此同时,他为被贬官员鼓与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他试图一个人去对抗整个制度,也使得他越发孤立无援。
天宝三年(744),李隆基对他失去了兴趣,李白被“赐金放还”,相当于现在比较体面的辞退。
李白离开长安,是因为唐玄宗不识才,还是他确实没有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呢?
首先从李白应诏入朝说起。
唐玄宗对道教非常虔诚,之所以将李白诏进宫廷,肯定不会因为他是个政治家,而是因为他是个道士,而且又是个很著名的诗人和文人。故把他放在了翰林院,而不是翰林学士院。其次,唐玄宗28岁登基,到他50多岁的时候已经执政二十多年了,经历了许多政治斗争,开创了他的开元盛世,是位有政治眼光的明君。与李白相处三年时间,唐玄宗看人应该还是能看得准的。如果李白真的有非常高的理政才能,有政治韬略,唐玄宗不会不用他。
李白政治上的幼稚,从他人生中的另一件大事也可以看得出来。唐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东河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到四川,令他的太子李亨当北方战区的最高长官,对付北方的安史之乱,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任命他的另一个皇子永王李璘任南方战区的最高长官,其实是总预备队的角色,负责囤积粮草财物,负责招兵买马。
当时唐朝的天下已经大乱了,太子李亨乘乱抢班夺权,自立为帝,遥尊远在四川的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李亨做了皇帝,为了消除永王李璘的威胁,命其将军队交出来,回四川陪伴太上皇唐玄宗。但是,永王李璘并不理睬李亨的命令,继续带着他的军队沿长江一线往金陵(现南京)方向进发。路过庐山的时候,听说李白在此隐居,就派人请他出山。其实李璘和李亨这场纷争,有政治头脑的人都清楚会是什么结果。因为李亨虽然抢了班,但他是法定皇位继承人,而且唐玄宗已经认可退居二线当了太上皇。李璘领兵抗命在当时与安、史一样,也属于叛逆行为,是不被朝廷和世人接受的。况且李亨拥有强大的正规军,实力比李璘强大得多,有头脑的人都不会去趟这个浑水。可是,李白或许久不得志,现在认为终于机会来了,很兴奋。他不顾妻子的劝阻,下山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军队。从这,可看出李白没有政治头脑,他缺乏清晰判断。李璘与李亨的较量仅仅维持了三个月就被李亨剿灭了,李璘本人被杀,军队中所有的人都成了谋逆之臣,李白自然也难逃干系,被抓起来投入监狱,其家人到处跑关系,最后才得以免死判处流放。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经巫山时,朝廷因关中大旱,宣布大赦,他才侥幸重获自由。
李白获释后仍不放弃政治抱负,还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金陵、宣城一带活动。主要目的还是想谋求新的政治机遇。当他听到李光弼率领大军已经进军到江苏泗洪一带,正招兵买马,准备抵御北方安禄山的残余部队,李白认为自己离金陵不远,恰好是投军报国的好机会,于是揣着一把宝剑赶往金陵。不幸的是,他在投军的路上病倒了,被迫折回当涂(现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投奔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在当涂病故,时年61岁,一生“迷官”的他终于抱憾而逝。
李白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他根本不适合官场,他的梦想是“平定天下的帝王之师”,而他仅仅是一个浪漫主义文人,这种建功立业的梦想太过宏大,以至于他看不清自己。所以,当理想遭遇现实的抵触时,他消极的一面就体现出来。另外,他对自己的才华太自信,并将这种自信带到官场与生活中去,因此处处碰壁。官场有其游戏规则,他空有才华,却对规则不懂或者视而不见,这必然使其在仕途上屡遭挫折。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正是官场的失意,激发了李白澎湃的诗情,留下无数千古名篇。如果他一直平步青云,也许唐代文学史就得改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今天看来,他那些最为优秀的作品,大多数是在他失意潦倒下创作出来的。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两人关系是怎样的?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的关系非常微妙。
赫鲁晓夫出身贫寒,赫鲁晓夫的老师莉迪亚·舍甫琴科后来说,他从未见过像赫鲁晓夫的出生地卡里诺夫卡这样贫穷的村庄。他在访美期间在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孰优孰劣时,也曾透露他小时候是帮乌克兰的地主放牛,以此例子证明在苏联的体制下,只要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出头。
因此出身社会底层的赫鲁晓夫能够逆袭成为苏联领导人,是非常具有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在其政治生涯中,他即是斯大林路线的执行者,他在乌克兰担任地方领导人期间,支持斯大林的大清洗,并批准了数千人的逮捕。但是在斯大林去世后,他立马翻脸在1956年2月25日苏共二十大上作出的秘密报告中全面否定斯大林路线,因此才被世人质疑他其实就是骑墙派。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相差14岁,两人分别出生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若不是俄国革命爆发,两人不会有任何交集。根据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的描述,由于他的老师舍甫琴科是一个自由思想家,他敦促赫鲁晓夫学习进步思想,由此赫鲁晓夫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14年一战爆发时,赫鲁晓夫因为是一名熟练的金属工人而免于征兵。他受雇于一家为10座矿井提供服务的车间,他参与了几次罢工,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和结束战争。1917年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退位后,彼得格勒新的临时政府对乌克兰几乎没有影响。而赫鲁晓夫因为此前在工人阶级的声望,被选入鲁琴科沃的工人委员会,并于5月成为该委员会的主席。但是直到1918年,形势比较明朗时,赫鲁晓夫才加入布尔什维克,在这一年,布尔什维克和反对者联盟(被称为白俄军)之间的俄罗斯内战正式开始。
因此赫鲁晓夫是“火线入党”,正确地站队。赫鲁晓夫之所以迟迟不加入布尔什维克,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更接近那些以经济发展为优先目标的孟什维克,而布尔什维克则寻求通过革命获取政权,失败的风险极高,很容易就把命给搭进去。
而斯大林至始至终都是站在布尔什维克的革命道路上,换言之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赫鲁晓夫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政治投机份子,比起斯大林因为加入革命而被沙俄6次流放,每次被流放都是九死一生,赫鲁晓夫就怂太多了。这也解释了后来他为何在斯大林去世后对斯大林的态度判若两人的原因,他们两人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赫鲁晓夫只是为了获取政治利益才和斯大林接近。
(年轻时的斯大林)
加入布尔什维克后,赫鲁晓夫在苏共的升迁非常迅速。1922年8月,他被任命为当地技校的党委书记,并成为尤佐夫卡镇(1924年更名为斯大利诺)党委管理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赫鲁晓夫善于沟通和协作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就变现了出来,他促成了托洛茨基的支持者与斯大林的支持者在政党民主问题上达成共识,使得工作的效率极大地提高。
因工作出色,1925年,赫鲁晓夫被任命为斯大利诺附近的彼得罗沃·马林斯基·雷科姆区的党委书记。雷科姆的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赫鲁晓夫在他的辖区内工作积极,事无巨细都得过问。1925年底,赫鲁晓夫被选为在莫斯科举行的苏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无投票权的代表,更加接近权力中心。
而赫鲁晓夫的第一个贵人卡加诺维奇,在1925年成为乌克兰的党魁,赫鲁晓夫在他的提携下迅速得到提升。卡加诺维奇将赫鲁晓夫调到当时的乌克兰首都哈尔科夫,担任乌克兰苏共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到了1928年,赫鲁晓夫就被调到基辅,他在那里担任党组织的二把手。
(卡加诺维奇)
1929年,卡加诺维奇作为斯大林的亲密伙伴在克里姆林宫任职,赫鲁晓夫也被带到莫斯科,并作为苏共的储备人才,进入斯大林工业学院学习。尽管赫鲁晓夫从未在那里完成学业,但他在苏共的地位却蹿升很快。当斯大林工业学院的苏共党小组选出一些右派人士参加即将举行的地区党代会时,该小组在真理报遭到攻击。赫鲁晓夫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获胜,成为学校的党委书记,随后便成为鲍曼区的党魁,之后又在莫斯科最大和最重要的克拉斯诺普雷森斯基区担任同样的职务。到1932年,赫鲁晓夫已成为莫斯科市苏共党组织的第二号人物,仅次于卡加诺维奇。
1934年,赫鲁晓夫成为莫斯科市的党魁和苏共中央委员会成员。赫鲁晓夫将自己的迅速崛起,归因于他与同校学生斯大林的妻子纳德兹达·阿利卢耶娃的熟识。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阿利鲁耶娃对他帮助很大。但他的传记作家威廉汤普森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赫鲁晓夫当时苏共的地位太低,无法得到斯大林关爱的关爱眼神,如果说在那时阶段对赫鲁晓夫的提携产生影响的只有卡加诺维奇。
(1935年,雅戈达(中)视察莫斯科伏尔加运河的建设时,赫鲁晓夫还只能在雅戈达身后)
也就是说, 赫鲁晓夫在失势后写的回忆录,很可能是违心之词。因为当时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了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的路线,停止了对斯大林雕像的摧毁。赫鲁晓夫可能是感觉风向变了,为了明哲保身而强行说自己是因为斯大林妻子的帮助而平步青云,这样一来就可以实质上成为斯大林的门徒,而让那些斯大林的支持者不对其进行秋后算账。
从另外一个例子也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并不是因为裙带关系而平步青云。作为莫斯科城市组织的领导人,赫鲁晓夫负责莫斯科地铁的建设,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由卡加诺维奇全面负责。当时赫鲁晓夫冒着相当大的风险,敢于立下莫斯科将在1934年11月7日建成的军令状。在那段时间里,他在隧道里度过了他的大部分时间。然而不可避免的地铁建设事故还是发生了,赫鲁晓夫幸运地躲过一劫,并被苏联描绘成为了一项伟大事业敢于牺牲的英雄。而地铁直到1935年5月1日才开通,但赫鲁晓夫因其在地铁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而获得列宁勋章。同年晚些时候,他被选为莫斯科地区委员会的第一书记,该委员会负责管理拥有1100万人口的莫斯科州。也就是说,赫鲁晓夫是依靠实力而取得政绩获得提拔,根本不是依靠斯大林妻子的功劳。
(苏联时期的莫斯科地铁站仍在使用)
而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最早接触,有据可查的是斯大林办公室的记录档案,其显示赫鲁晓夫在1932年就出席了斯大林在场的会议。两人越来越熟络,建立了表面上良好的关系。赫鲁晓夫此时变现出异常敬佩斯大林这位领导,并珍惜与他举行的非正式会晤和斯大林的私人邀请,而斯大林确实对他的年轻部下怀有温暖的感情。
根据后来苏联领导人的回忆,当时赫鲁晓夫矮胖的身材成为众人逗乐的人物,而且他的名字在乌克兰语里是“金龟子”的意思,更加让人与其形象贴合。而成为众人开心果的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前,每次他在其住所里举行工作酒会时,只要斯大林心血来潮,一旁殷勤恭候的赫鲁晓夫就会应声而起,穿着乌克兰传统的花裙子,大跳戈帕克舞为其助兴。也正是由于美国得知赫鲁晓夫有跳舞的兴趣,在其访美时特意为他“量身订制”的康康舞行程,想让其当面出丑。
总而言之,赫鲁晓夫为了讨好斯大林,投其所好地充当暖场的人。当1934年斯大林开始了一场被称为“大清洗”的运动时,赫鲁晓夫表达了他的强烈支持,他称:“每一个为我国所取得的成功,为伟大的斯大林领导的党的胜利而感到高兴的人,只会找到一个词,这个词就是执行,这适合托洛茨基派,津诺维特派的唯利是图的法西斯狗。”
而在这场大清洗的运动中,赫鲁晓夫协助清洗了莫斯科州的许多朋友和同事。在莫斯科市和州的38名苏共的高级官员中,35人被杀,三名幸存者被转移到苏联其他地区。在莫斯科州和市以外的146名苏共市委书记中,在他的回忆录中,赫鲁晓夫指出,几乎所有与他共事的人都被逮捕了。
而且1937年6月,苏共政治局规定在莫斯科省逮捕35000名所谓的“阶级敌人”,其中5000人将被处死。赫鲁晓夫为此要求2000名莫斯科富农在完成部分配额后将其杀害。赫鲁晓夫在接到命令两周后,就向斯大林报告说,41305名罪犯和库拉克反动分子被捕。根据赫鲁晓夫的说法,在被捕的人中,8500人应该被处死。
而且1937年末,斯大林任命赫鲁晓夫为乌克兰领导人,1938年1月,赫鲁晓夫正式离开莫斯科,前往乌克兰首都基辅。乌克兰曾是大规模清洗的场所,被害者包括斯大利诺的教授,赫鲁晓夫尽管非常尊敬他们,但是当赫鲁晓夫到达后,他在乌克兰实行逮捕的步伐加快了。除了一名乌克兰政治局组织局和秘书处的成员外,其他人都被捕了。在赫鲁晓夫到达后的头几个月里,几乎所有被逮捕的乌克兰政府官员和苏军指挥官都被判处死刑。
而赫鲁晓夫对大清洗这么卖力,是因为他也认为他处于被清洗的名单,只能与斯大林站到同一战线才能幸免于难。1937年,他向卡加诺维奇承认了自己1923年曾对斯大林政敌所发表的托洛茨基主义的支持。根据赫鲁晓夫的说法,卡加诺维奇“脸色苍白”,因为他部下的罪行可能会牵连到他。于是为了挽救赫鲁晓夫,也为了自救,卡加诺维奇建议赫鲁晓夫向斯大林坦诚之前错误的表态。
而斯大林接受了赫鲁晓夫的忏悔。而且在最初建议赫鲁晓夫保持沉默之后,卡加诺维奇还建议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党代会上讲述他的故事。赫鲁晓夫照做无误,赢得了在场代表的掌声,并立即获得连任。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提到,他也遭到一名被捕同事的谴责,斯大林亲自把这一指控告诉赫鲁晓夫,看着他的眼睛,等待他的回应。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推测,如果斯大林怀疑他的反应,他会被列为当时苏联人民的敌人。尽管如此,赫鲁晓夫通过立投名状和坦诚,在1938年1月14日成为苏联政治局候补委员,并在1939年3月成为正式委员,有惊无险地渡过了那段人人自危的黑暗时刻,并成为斯大林的心腹。
1939年9月17日,苏军根据苏德达成《莫洛托夫-里宾特罗普条约》入侵波兰东部地区时,大量乌克兰人居住在被侵略的地区,其中大部分今天形成了乌克兰的西部地区。因此,许多居民最初对苏军表示欢迎,尽管他们希望最终能够独立。
赫鲁晓夫此时的作用是确保苏军在西乌克兰的占领区投票赞成与苏联结盟。通过宣传,西乌克兰正式加入苏联,乌克兰西部在1939年11月1日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苏联人的笨拙行为,例如在乌克兰西部组织中编入东乌克兰人,以及把苏联没收的土地分给集体农场而不是农民,很快就让乌克兰西部人与苏联疏远,破坏了赫鲁晓夫之前为了团结西乌克兰的努力,而这些分离主义者后来在二战爆发时充当了德军的带路党。
(二战时的赫鲁晓夫)
而当基辅战役前夕,斯大林就任命他为政委,苏军在很长的时间里,政委是可以与司令平起平坐的。赫鲁晓夫在多条战线上充当地方军事指挥官和苏军决策高层之间的中间沟通人。斯大林利用赫鲁晓夫对指挥官严加管束,而指挥官们则试图让他影响斯大林。
随着德国向基辅前进,赫鲁晓夫倾向死守基辅。这是由于斯大林下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弃这座城市,但苏军很快就被德国人包围了。尽管德国人声称他们俘虏了65.5万名囚犯,但根据苏联的说法,677085人中有150541人逃脱了德军的包围。据朱可夫在1957年被赫鲁晓夫解职并羞辱他几年后写道,赫鲁晓夫说服斯大林不要从基辅撤军。但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指出,他和布琼尼元帅提议重新部署苏军,以避免包围,直到铁木辛哥抵达为止。也就是朱可夫认为赫鲁晓夫利用其在斯大林心腹的关系从中作梗,打乱了斯大林的决策,才导致苏军在基辅溃败。
可能是斯大林对赫鲁晓夫之前的建议失败而对他丧失了信心,1942年,赫鲁晓夫在西南前线,他和铁木辛哥提议在哈尔科夫地区发动大规模反攻,但斯大林只批准了部分计划,但仍有64万苏军参与进攻。然而,德军推断苏联很可能会袭击哈尔科夫,并设下埋伏。从1942年5月12日开始,苏军的进攻最初看来是成功的,但不到五天,德军就深入苏军侧翼,苏军有被歼灭的危险。斯大林拒绝停止进攻,苏军各师很快就被德国人包围了。苏联损失了26.7万名士兵,其中包括20多万人被俘,斯大林将铁木辛哥降职,并将赫鲁晓夫召回莫斯科。当斯大林暗示要逮捕和处决赫鲁晓夫时,他被允许回到前线将功补过,于是把他送到了斯大林格勒这个碾肉机。
尽管被降权的赫鲁晓夫在苏军的决策权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他还是以能成功打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作为毕生的光荣,此时他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军队的准备情况和提振苏军士气,审问纳粹囚犯,并招募一些人来做宣传。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不久,赫鲁晓夫就遭遇了个人悲剧,他的儿子列昂尼德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在1943年3月11日的战斗中被击落身亡。利昂尼德的死亡非常有争议,因为他的战友没有一个人说他们亲眼目睹了列昂尼德被击落,他的飞机也没有找到,尸体也没有找到。
因此,列奥尼德有一种说法认为列昂尼德在这次空难中幸存下来,并向德军投降,当他被苏联夺回时,斯大林下令枪杀他。尽管赫鲁晓夫以自己的性命为他儿子担保,也没能让斯大林刀下留人。这一假设后来被用来解释赫鲁晓夫后来才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讲话中全面否定斯大林。
(列昂尼德)
后来一些历史学家声称,赫鲁晓夫的档案可能在战后被篡改了。在后来的几年里,赫鲁晓夫的同僚说,他看到列昂尼德的飞机解体,但没有看到苏军的官方报告。也就是说,赫鲁晓夫和斯大林的分道扬镳可能不是因为此事的影响。
但是1943年中期,利昂尼德的妻子刘巴·赫鲁晓娃确实因间谍罪被逮捕,并被判在劳改营5年,她的儿子,也就是赫鲁晓夫的孙子托利亚隐姓埋名,被安置在一系列孤儿院。列奥尼德的女儿尤利娅由赫鲁晓夫和他的妻子抚养长大。或许这才是赫鲁晓夫与斯大林决裂的转折点,只是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在世时敢怒不敢言。
在德军被赶出苏联后,赫鲁晓夫负责乌克兰的战后重建。1944年和1945年的战争年代收成不佳,1946年乌克兰和俄罗斯西部遭遇严重干旱。尽管如此,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仍被要求将52%的收成交给苏联政府。苏联试图收集尽可能多的粮食,以供应其东欧的盟友。赫鲁晓夫为了完成命令,将52%的收成比例还往上提高,这使得斯大林错误认为乌克兰会有大量的粮食产出。
尽管战时苏联的粮食是定量供应的,但整个苏联的农村非农业工人都得不到配给额度。不可避免的饥饿发生在苏联偏远的农村地区。赫鲁晓夫在1946年底意识到这种饥荒出现后,一再向斯大林求助,结果遭到了斯大林的回绝。当给斯大林的信没有效果时,赫鲁晓夫飞到莫斯科亲自陈述了他的观点。斯大林最终给了乌克兰有限的粮食援助,并出资建立了免费的救济厨房。然而,赫鲁晓夫的政治地位因此受到了损害,1947年2月,斯大林建议派卡加诺维奇前往乌克兰“帮助”赫鲁晓夫,乌克兰中央委员会撤销了赫鲁晓夫的职务,转而支持卡加诺维奇,但同时保留他为乌克兰政府总理。
卡加诺维奇到达基辅不久,赫鲁晓夫就病倒了,直到1947年9月才公开露面。在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赫鲁晓夫指出他患有肺炎;一些传记作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病完全是政治原因,因为他担心他失去地位是走向垮台和死亡的第一步。
在赫鲁晓夫绝望之际,阴晴不定的斯大林却又把卡加诺维奇召回莫斯科,将赫鲁晓夫之前在乌克兰的职务恢复。赫鲁晓夫在乌克兰的最后几年总体上是和平的,工业恢复了,1947年和1948年的收成比预期的要好,乌克兰西部的集体化进程加快了。在1949年12月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之前,他完成了一个提供公共设施和图书馆等市政服务的城镇,并将其作为斯大林70岁贺礼献给了斯大林,以维持其与斯大林表面上的友好关系。
而实际上,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提到,把其被召回莫斯科,归咎于斯大林的精神错乱,晚年的斯大林总是疑神疑鬼,特别是列宁格勒事件爆发后,他不再相信年轻的官员。于是斯大林以为对赫鲁晓夫知根知底,于是赫鲁晓夫又一次在莫斯科市和州担任党魁。赫鲁晓夫传记作家陶布曼认为,斯大林召回赫鲁晓夫到莫斯科,是为了平衡马连科夫和安全部长贝利亚的权力,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此时斯大林已经很少召开苏联的政治局会议。相反,苏联政府的大部分高层工作都是在斯大林主持的晚宴上进行的。贝里亚、马连科夫、赫鲁晓夫、卡加诺维奇、克里姆特·沃罗希洛夫、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和尼古拉·布尔加宁等苏联核心人物都是座上宾。有一次,斯大林让当时年近六十的赫鲁晓夫跳一种乌克兰传统的戈帕克舞。后来赫鲁晓夫说:“斯大林说跳舞,智者就跳舞。”赫鲁晓夫试图在午餐时会小憩,这样他就不会在斯大林面前睡着了,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那些在斯大林桌上打瞌睡的人,情况会很糟糕。”
在新的职位上,赫鲁晓夫继续他的集体农场科尔霍兹的合并计划,使莫斯科州的集体农场数量减少了约70%。赫鲁晓夫还试图实施他的农业城镇计划,但当他在1951年3月发表在《真理报》上时,斯大林不同意。该杂志很快发表了一篇声明,指出赫鲁晓夫的讲话只是一个建议,而不是政策。今年4月,苏联否决了农业城镇的提议。赫鲁晓夫担心斯大林会让他下台,但斯大林只是对赫鲁晓夫进行警告,然后就过去了。
1953年3月1日,斯大林患了一次严重的中风,由于斯大林下达了不被打扰的命令,12小时后他的病情才被发现。就在吓坏了的医生试图治疗的时候,赫鲁晓夫就开始和其他领导人就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政府班子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证明了斯大林在其他苏联领导人心里确实不得人心。
3月5日,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对斯大林是这样描述的:斯大林把所有不同意他的人都称为“人民的敌人”,他说他们要恢复旧秩序,为此,“人民的敌人”已经与国际上的反作用力联系起来。结果,几十万诚实的人丧生。那时候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中。每个人都担心到半夜里随时会有人敲门,因为半夜被敲门会证明是死期不远。”
综上所述,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关系就如同恩威难测的老板和逆来顺受的下属之间的关系,赫鲁晓夫为了生存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由于平日里斯大林对包括赫鲁晓夫在内的所有下属都是刻薄寡恩。而当有朝一日,赫鲁晓夫实现逆袭成为董事长时,对他去世的老板斯大林,不仅是在朋友圈进行吐槽,还剥夺了斯大林在苏联这家公司所有的荣誉才解其心头之恨。然而正是赫鲁晓夫这种性情中人,他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让日后的苏联进入了错误的轨道,他个人的胜利却为苏联日后的解体埋下了隐患。尽管斯大林也有瑕疵,但是在战略格局和长远目光上赫鲁晓夫确实不如斯大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