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曼m1,幸福感是否比打德国的美军强多了?
我认为正好相反,美国打德国那才叫爽,跟日本打仗可真没什么幸福感可言。在欧洲战场,美国和德国是硬碰硬,双方都讲究交战法则,这样的打法对于美军而言是喜闻乐见的。毕竟高手总喜欢找个跟他旗鼓相当的对手来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在欧洲战场上,经常是德军和美军互相开着坦克撕杀,总体上是双方互有胜负。德国陆军装甲师以“快,狠,准”的闪电战打法闻名于世。短时间内就拿下了大半个欧洲,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只坚持了不到六周就投降了。投降排行榜冠军的是丹麦,仅仅4个小时就沦陷,也就一个上午的时间。
德军随后发起的巴巴罗萨计划,短时间内深入苏联腹地,前锋直逼莫斯科城下。那个时候的德军如日中天,欧洲大部分领土被其掌控,英国被打的龟缩在本土动荡不得,苏联也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好一阵子才缓过劲来。
德国还把触角伸到了北非地区,这也是美军和德军在战场上的第一场交锋,随后的诺曼底登陆,开启了美军和德军的全面大战。别看德国的闪电战在欧洲所向披敌,碰上远道而来的美军,还真是遇到对手了。
美军的装甲主力是谢尔曼坦克,绰号打不火机,总体性能比起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差了一点点。可架不住量大,短短几年间,美国就生产了五万多辆谢尔曼。这个谢尔曼坦克也不是一无是处,它故障率低,炮塔转速快,通过性好,这些无疑给它加分不少。
德国的工业区经常遭受英美轰炸机群的光顾,造成德国的坦克产量后继不足,经常是损坏一辆就少一辆,而美国是损坏一辆补充两辆。后期的制空权也掌握在美军手中,德国的坦克不仅要应对地面上的美军,还要时刻提防着来自空中的威胁,这仗是越打到后面越没法打。
德军的装备在欧洲也算是数一数二了,一个装甲师大概有一二百辆坦克,由于虎式和豹式坦克产量不足,德军装甲师中还装备有大量的三号,四号轻型坦克。而美军一个齐装满员的装甲是至少300辆坦克以上,就是一个步兵师也有百八十辆坦克,全部都是清一色的M3,M4中型坦克。
火力上德军也稍逊一筹,美军师属炮兵全都是105mm以上的重炮,德军师属炮兵,还装备有不少75mm的山炮。美军人手一只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破卡宾枪,德军装备的是98k栓动步枪。
当年德军因为汽车产量不足,还配备有不少的马匹,而美军是全机械化。再加上大部分情况下,美军还掌握着制空权,所以,德军跟美军开战确实也很难讨得到便宜。
比起太平洋战场上的岛屿争夺战,欧洲战场就要好太多,西欧本来就是经济发达地区,那里人口也比较密集。气候也是温和宜人,双方厮杀的战场也都是市区内或者是郊区,虽然经过战争的洗礼,城市会变得千疮百孔,但保障基本的吃住完全不成问题。
二战时,美国人打仗简直跟上班差不多,美军打仗没有亡国之忧,也就没有其他国家那么拼命。经常是一支部队打一段时间仗就轮休,它这个轮休不是原地休息几天。而是跑到远离战场的大后方(如英国,澳大利亚)去修整,颇有些度假的味道,吃饱喝足,再加上玩好了再披挂上阵。
如果说美国跟德国打还比较爽,那在太平洋战场上跟日军干战,美国人就有些窝心了,根据《日内瓦公约》,战场上的医务兵是不能射杀,在欧洲战场上,双方还是比较遵守这个公约的。而日军却把医疗兵列为重点射杀对象,有时甚至连伤兵和俘虏都不放过。
跟这样一支不讲武德的军队开战,美国人不窝心都难,自己一方遵守《日内瓦公约》,对手却视为一张废纸,打起仗来肯定吃亏不少。日本人虐待战俘是出了名的狠,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就差点成了日本人的下酒菜。
日军的装备是比不了德军,可人家那股子狠劲也是德军比不了,德国人打起仗来比较绅士,弹尽粮绝之际该举手投降就投降,投降也是正儿八经的投降。日军哪怕是挑起了白旗,美军也是如临大敌,生怕一不小心来个同归于尽。
还有那个自杀式袭击和神风敢死队,打的连美军也是精神恍惚,心惊肉跳。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还经常组织夜间偷袭,那个年代又没有夜视仪,美军也是极力避免夜战。经常是还在睡梦中的美军就被日军来了个突然袭击,睡意正浓时来一波这个操作,任谁也窝心。
对手打仗没有底线也就算了,日美两军主战场还都是一些海岛,岛上的环境肯定比不上大陆。台风暴雨那是免不了会光顾,岛上也是乌烟瘴气,蚊虫叮咬也是难免。看看争夺的都是哪些岛:冲绳岛,塞班岛,关岛,硫磺岛,哪一座岛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多年前看过一部讲述硫磺岛战役的电影,岛上的山体都被日军给挖空了,上面暗堡无数,饶是美国有绝对的海空优势,也没有讨到什么便宜。此战日军阵亡22703人,被俘1083人,美军阵亡6821人,伤21865人。这样的战场交换比和惨烈程度估计在欧洲战场也鲜见。
试想一下,在欧洲战场上的美国士兵坐着吉普卡车嚼着口香糖上战场,攻下一座城池后就可以原地休息,能享受到当地居民的夹道欢迎,还能享受到欧洲各国的美食,顺便还可能来一段浪漫的艳遇(这样的待遇,在太平洋战场上是根本享受不到)。
吃饱喝足后再准备进攻下一个城市或村庄。这就好像是打搏击,双方站在舞台上按规矩开战,打输的就投降或撤退,投降后也不用担心被虐杀。当年美军落在日本人手里,那只能生不如死来形容,仅这一些,美国人也乐意到欧洲战场去。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经常是数万美军挤在狭窄闷热的军舰内,在茫茫的大海上摇摇晃晃十几天,然后坐进小船或登陆艇去夺取一座被日军占领的岛。日军也学精了,不会把兵力布置在滩头阵地,而是蜷缩在某个坑道内。趁美军不注意来个突然袭击,这个就让人防不胜防了。
付出惨重代价后占领了该岛,也要防备岛上被打散的日军散兵袭击,日军又擅长夜战,打仗不分白天黑夜,跟这样的对手较量,根本谈不上幸福感。感觉日军根本就没有投降这一说法,要么是全员战死,战败后宁可自杀也不投降,战争到了后期,才有少量的日军选择投降。
岛屿上的运输补给也是个大问题,在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中,必须补给主要靠船只,当年日军联合舰队实力也不俗,是不是就能切断美军的补给线,造成登岛美军连饮水都困难。这个是在欧洲战场上的,美军很少遇到的事。
总地来说,美军打德军在战场上压力会大一些,但总体上美军战斗力还稍占优势,其他方面就好的不止一星半点。日军的装备是远比不了德军,可岛屿上有地形优势,再加上日军不按常规出牌,这些都能弥补装备上的差距。事实上,美军打日军也并不比打德军压力小。
二战时美国生产了多少坦克?
只说量产,实验车退散
分年统计
1940年:生产M1轻型坦克34辆,M2轻型坦克325辆,合计359辆;生产M2A1中型坦克6辆,合计6辆
1941年:生产M2轻型坦克40辆,M3轻型坦克2551辆,合计2591辆;生产M2A1中型坦克88辆,M3中型坦克1342辆,合计1430辆
1942年:生产M2轻型坦克10辆,M3轻型坦克7839辆,M5轻型坦克和M8轻型火力支援车2825辆,合计10675辆;生产M3中型坦克4916辆,M4(75)中型坦克8017辆,合计生产中型坦克12933辆;M10坦克歼击车639辆,合计639辆;M7自行火炮2028辆,M12自行火炮和M30弹药车60套120辆
1943年:M3轻型坦克3469辆,M5轻型坦克和M8轻型火力支援车4063辆,M22空降坦克680辆,合计8212辆;生产M4(75)中型坦克21231辆,合计生产中型坦克21231辆;M18坦克歼击车812辆,M10坦克歼击车6067辆,合计6879辆;M7自行火炮786辆,M12自行火炮和M30弹药车40套
1944年:生产M5轻型坦克和M8轻型火力支援车1963辆,M22空降坦克150辆,M24轻型坦克1930辆,合计4043辆;生产中型坦克M4(75)3504辆,M4(76)7135辆,M4(105)2286辆,合计12925辆;生产M26重型坦克40辆,合计40辆;生产M18坦克歼击车1695辆,M36坦克歼击车1400辆,合计3095辆;生产M7自行火炮1164辆
1945年:生产M24轻型坦克2801辆,合计2801辆;生产M4(75)651辆,M4(76)3748辆,M4(105)2349辆,合计6748辆;M26重型坦克2162辆,合计2162辆;M36坦克歼击车924辆,合计924辆;M7自行火炮338辆
下面分型统计
M1轻型坦克34辆
M2轻型坦克375辆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13859辆
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M8轻型火力支援车8851辆
M22蝉空降坦克830辆
M24霞飞轻型坦克4731辆
M2A1中型坦克94辆
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6258辆
M4(75)谢尔曼中型坦克33403辆
M4(76)谢尔曼中型坦克10883辆
M4(105)谢尔曼中型坦克4680辆
M26重型坦克2202辆
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2507辆
M10坦克歼击车6706辆
M36坦克歼击车2324辆
M7牧师自行火炮4316辆
M12自行火炮+M30弹药运输车100套
影视作品中的哪些常识性错误让你哭笑不得?
Bug1:“吃安眠药自杀,看上去很唯美”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经常会看到女配们吞服大量的安眠药用作自杀。
然而,她们演绎出用这种方式“自杀”特别多唯美,操作很简单,表情自然无痛苦,就真的跟睡着了一样。
可实际上,用这种结束生命的方法是最痛苦且最没尊严的。因为吃了安眠药后48小时之内,就会出现腹痛,口吐白沫等各种痛苦症状。
死亡的过程中是不断的承受着折磨,折磨到中间段时,会有无数次后悔自己吞安眠药的举动,但是药量一大,根本无力回天。
Bug2 :“宝宝出生时的模样,笑盈盈的”很多电视剧中都会有孕妇生娃的情节,新生儿抱出来时的模样让人大为震惊。
宝宝不仅很大个不说,还会对着父母笑,要么就是很乖巧地睡觉,不哭也不闹。
可现实生活中新生儿出生都是从“啼哭”开始,如果宝宝不哭,护士姐姐还会拍她的小脚丫,逼着他哭泣。
最主要的是,宝宝是在妈妈子宫中泡了九个月的羊水的,出生时都是皱巴巴的,哪可能那么的干净利落?
Bug3:“保大还是保小?居然有的选”现代电视剧中,为了增强影视效果,营造冲突,总会出现一两幕“生娃孕妇难产”的急救场面。
医生会从手术室里面表情凝重地出来,询问在外等待的亲属:“保大人还是小孩?”
无论是亲属表现出来的绝情保小舍大,还是应付自己表现出来的母爱保小舍大,都曾无数次骗取我们的眼泪。
可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我国医院助产的基本准则就是“保大人”,一旦产妇因为妊娠或者生产而导致面临生命危险时,医院必须竭尽全力地保证母亲性命,除非孕妇强烈要求保小。
Bug4:“失踪24小时,经费才立案”《亲爱的》中的一句台词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失踪超过24小时,警方才会立案。”
其实这样的台词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提到过,他们给出的原因是“很多孩子是贪玩,并非被拐卖,24小时之内有可能会回家,没必要这么快去立案,给警方增添负担。”
可实际上,2010年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中,就规定了儿童失踪或者已满14不到18周岁的妇女失踪报案的,公安机关就应该立刻以刑事案件立案展开侦查。
Bug5:“滴血认亲”很多电视剧桥段中,一旦有人怀疑孩子并非自己亲生,就会使出“滴血认亲”这种方式去证明清白。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且没有科学依据的。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任何两个人甚至是人和猪的血,都有可能会互溶。所以真的想要验亲,还是得相信科学,去验DNA。
总而言之,电视剧中有太多雷人的情景,真真假假需要我们自己有一双慧眼去辨识,千万不要盲目跟从学习,盲目去相信。
同时也很希望导演们能够用点心,不要演绎出一些不合常理的桥段去误导观众,造成一系列不良悲剧。
为何被德军嘲笑为打火机和谢馒头?
谢馒头是国内游戏圈的诨号,因为谢尔曼有个曼,而且造型像个圆滚滚的馒头。
至于打火机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盛传朗森打火机这个梗的
不过话说回来,谢尔曼的着火率确实高。所以德国人把谢尔曼称之为Tommy cooker
汤米炊具(一种固体酒精便携灶台),汤米是德军对英军的戏称,而且估摸着谢尔曼着火和汤米炊具烧的时候挺像的...
不过德国人其实没啥资格嘲笑谢尔曼容易着火。二战时候有过统计,谢尔曼到诺曼底战役结束之后,着火率是82%...很高对不?
然并卵的是德棍自己的四号坦克和虎式坦克着火率也有80%,而且这个锅并不是汽油机背,而是弹药布局的关系
摆放在侧面的弹药很容易在击穿后起火燃烧甚至殉爆。所以后来谢尔曼把弹药舱丢在底部,加上了水套。再之后就不容易起火了。
如何利用利比亚军队成就赫赫威名的?
大部分人印象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军队就是民兵的水平,比如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是这样的;
实际上,黑非洲地区也有一些相对强悍的部队,在菜鸡互啄中优势明显,尤其是师从解放军的坦桑尼亚国防军。
他们是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是这样的;
还有,他们武器大部分也都是从我国的进口的,是这样的;
▲59式超级魔改
这样的;
▲WMZ551轮式步兵车
还有这样的;
▲63式水陆坦克
由于从各个方面学习我们的解放军,他们也被称为“东非解放军”。
说到东非解放军在非洲的威名,这还要感谢“利比亚雄狮卡大佐”。
事情是这样的。
话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坦桑尼亚终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独立之初,坦国便与我国建交,从此两国关系开始了长期且稳定的发展。后来,我们还为坦国援建了坦赞铁路。
两国关系越走越近,坦国便开始了与我们的军事合作。
名为合作,实际上就是向我们的解放军求学,此后,大批坦国的军官被派往我国学习培训,而且,坦国还从我国进口了全套的武器,以武装该国部队。
可以说,当时从演习到训练,从战略战术到武器装备,坦国的军队都是照抄照搬的解放军,因此,坦国的部队已经和解放军有了几分神似。
沙场校验按照我们解放军的套路学习了十几年后,坦桑尼亚的部队终于等到了展示的机会。1978年,非洲三大暴君之一的乌干达独裁总统阿明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发动了对坦桑尼亚的战争。
实际上,坦国和乌干达本来非常友好,坦国的总统尼雷尔和乌干达的前总统奥博特还是好友。但阿明在1971年趁奥博特外出访问期间发动了政变,将奥博特赶下了台,自任总统,奥博特被迫流亡到了坦桑尼亚。
由此,阿明越看坦桑尼亚越不顺眼。
最终,在1978年,由于阿明倒行逆施,搞得乌干达天怒人怨,因此,阿明急需转移国内矛盾,从而发动了乌坦战争,悍然入侵坦桑尼亚。
战争之初,由于坦国并没有防备,致使处于乌坦边境的卡盖拉区在几天之内便被乌国军队攻陷。
当时,卡盖拉地区仅有5万人,乌干达总统阿明竟然丧心病狂的屠杀了8000多人,其余4万多名居民也流离失所,成为了难民。
眼见于此,坦国总统尼雷尔公开声明,必定会采取报复行动。
随后,坦国开始武装反击。
1979年1月,坦国一万士兵在在59式坦克和歼-6、歼-7B战斗机的支援下推进到了乌干达境内。随后,这些“东非解放军”势如破竹,一路向北推进。而乌干达的军队压根没见过这种阵仗,他们一触即溃,根本不是坦军的对手。
一瞬间,坦军变得斗志昂扬。在尼雷尔总统的命令下,他们乘胜追击,试图直捣黄龙,攻入坎帕拉,推翻阿明的残暴统治。到了3月,坦军已经逼近坎帕拉,阿明的统治变得摇摇欲坠。
眼见于此,阿明彻底慌了。
为了抵抗坦军,一向亲伊斯兰世界的阿明选择向阿拉伯国家求助,大部分国家都只是口头敷衍,因为他们知道,阿明的倒台已经是必然的了。
但总有一些人不开眼,那就是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卡大佐想在黑非洲地区扩张影响力,为此,应阿明请求,卡大佐派遣了2500名士兵进入乌干达,以防卫坦国的反攻。当时,卡大佐的军队带去了T-54和T-55坦克、BTR步兵战车、米格-21战斗机等等,甚至还有图-22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在接近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时,坦军和卡大佐的军队在卢卡雅相遇。
这个地方有很多沼泽地,坦军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直接越过沼泽地,而另一路则转向西边绕过沼泽。正当坦军穿越沼泽时,装备精良的利比亚军队出现,杀了坦军一个措手不及,利比亚军队这一次也算是初战告捷。
不过,坦军毕竟接受过东方大国的训练,很快就稳住了阵脚,然后两路军队合围包抄,从南面和西北面同时发动反击,最终大获全胜。
而装备精良的利比亚军队迅速溃散,狼狈逃窜。
卢卡雅战役后,坦军威名远扬,乌干达部队压根就不敢抵抗,甚至很多人还学习了二战时的意大利,成建制的向坦军缴枪投降。
4月初,不甘失败的卡大佐又派遣了图—22轰炸机轰炸坦军,但没有一颗炸弹命中目标,而坦军则出动了歼一6和歼一7战机,轰炸了包括坎帕拉、金贾、托罗罗在内的多个乌干达重要战略城市,基本上消灭了乌干达军队有生力量。4月10日,坦军顺利攻入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标志着乌坦战争以坦桑尼亚军队的完胜而告终。
此战是近代以来,非洲大陆上首次由一国军事力量推翻另一国的政权。再加上坦军在乌坦战争中战略战术应用得当,还击败了装备精良的利比亚军队,因此,坦桑尼亚军队也成就了一定的威名。
至于乌干达的独裁总统阿明,在这次战争之后迅速倒台,为了逃避国内反对派的追杀,他首先流亡到了利比亚。刚开始在利比亚过得还算安稳,但卡扎菲越看他越来气,后来因为阿明的保安和当地的警察发生冲突,卡扎菲直接把阿明驱逐出境了。离开利比亚后,阿明最先到了伊拉克,之后又跑到了沙特,2003病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