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陆逊,当真就是排兵布阵的错误吗?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三个月后,率领数万军队以替关羽复仇为名义,水陆并进。意在夺回荆州。结果在猇亭遇到东吴名将陆逊,两军对峙数月后,以陆逊火烧连营,刘备逃到白帝城病死结束。蜀汉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更加衰弱。那么,作为三国时代的老江湖刘备,为何会被出道不久的小年轻陆逊用火攻打败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排兵布阵的失误么?我认为刘备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一,一意孤行,不能听从意见。自从襄樊之战失败后,关羽被东吴斩首。蜀国失去了战略要地荆州,从私人感情上来说,刘备是很伤心的,因为正史上的刘备虽然没有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然而这三个人作为一起打江山的蜀国开国君臣之间友谊是很真切的。《三国志,关羽传》上称其:“恩若兄弟,抵足同塌而眠”。好的跟亲兄弟一样,关羽之死使刘备很是恼火,打算教训一下东吴,更主要的是荆州这个地方对蜀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北可进攻曹魏,东可遏制孙权。现在失去了,蜀国只能缩在益州,别说克服中原了,自保都够呛。
已经六十多岁的刘备此时冲动的,在怒火和贪功的心理作用下,他不顾蜀国此时国困民贫的现实情况,固执的发动对吴战争。蜀国的大臣们其实也是清醒的,如果蜀汉对吴发动战争,那便会被北方的曹魏坐收渔利。而且孙刘联盟一旦破裂,日后只能等着曹魏吞并。但刘备不考虑这些,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兴复汉室是他一辈子的梦想,他想早日看到这个目标实现。这才出现了匆忙称帝继而东征吴国的错误战略。这种情况下,但凡敢否定伐吴战略的,都受到惩罚。第一个撞枪口的是秦宓,他否定刘备的伐吴决定,然后就蹲监狱去了。然后赵云也劝说刘备,刘备一听,把他调到江州去了。刘备自任主帅,黄权觉得这样太冒险,愿意带兵伐吴,自我高估的刘备才不管这个,拒绝了黄权带兵的请求,把他调去带领另外一只军队去了。刘备命令张飞率军一起出征,并约定合兵地点。张飞还没出发就因为喝酒鞭挞下属被刺杀了。
此时的蜀汉名将凋零,能用的没几个了,诸葛亮又留守成都。于是这场浩浩荡荡的大军在没有名将,没有智谋之士的情况下,由最高领导人刘备带队朝东吴杀来。
二,让水军上岸,平地结营。东吴先是向魏国称臣,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派年轻将领陆逊带军抵御蜀军。陆逊故意败退,把蜀军引到平地之上,双方在夷陵对峙。刘备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六十多岁的老江湖会被后起之秀陆逊打败。最开始, 刘备埋伏了军队然后派人向陆逊挑战,不敢怎么骂阵,陆逊就是坚守不出。刘备很轻视陆逊,认为陆逊被吓破了胆,包括东吴方面的将领都觉得主帅陆逊是胆小鬼。就这样,双方僵持了七八月,刘备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让水军上岸加入陆军。这让陆逊看到了机会,他对手下将领说:
“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国志.陆逊传》刘备这个狡猾的老头子,军队刚来的时候,一心想进攻,此时我们是不能和他打的。现在已经那么久了,也没占到我们的便宜,兵老师疲,如今正是消灭他的时候。
刘备让水军上岸后,所有的军队都在陆地的营寨中,陆逊让吴军每人带着一把茅草,忽然发动袭击。到了蜀军营寨就放火,火攻使蜀军大乱。东吴军队趁机杀来,连拔四十多坐营寨。刘备率残余部队逃跑。刘备逃出后来到马鞍山,被东吴军队追上,杀的人仰马翻,几乎全军覆没。下属放火烧掉自己的军用物资,熊熊大火阻断了陆逊的追兵,刘备趁夜方得幸免,逃到白帝城,之后长叹一声:“我没想到会败于陆逊小儿,难道这是天意么?”刘备又惊又气,很快就病死于白帝城。
总结: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第三次有决定历史走向的大规模战争。在无名将无谋士的情况下,刘备做出错误的战略方式,被年轻的陆逊火攻击败,损失了蜀国的军力和财力。从此以后,蜀国更是雪上加霜。这是一场由蜀国领导人错误发动的战争,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就是高估自己能力,错误的战争方案。这对后世有许多借鉴意义。
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
公元221年7月-公元222年8月,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史称夷陵之战,最终以蜀汉的惨败,精英尽失结束。那么,面对着北方曹魏强敌不顾,刘备为什么执意要伐吴,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战略需要,我们都知道,刘备的发家是靠着诸葛亮的隆中对为指导方针在实施,在实际的操作中,证明己方的战略规划是切实可行的。
隆中对有云: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荆襄之地俱归东吴。导致蜀国的战略无法再得到有效实行,如果没有荆州之地,蜀汉再想统一中国、恢复汉室,光靠兵出秦川,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而刘备一统天下的志向,就表明刘备不可能甘心于偏安一隅,那么夺取荆州就是势在必行。
2、政治需要,荆州四郡之地,被盟友孙吴背后捅刀占领,蜀汉政权不摆明一番姿态,对内对外是说不过去的,需要给内部一个交代,外部一个警告。
3、个人情感,关羽、张飞与刘备情同兄弟、恩若父子,也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刘备和他们的感情,是其他人比不了的。因荆州的原因,同时失去两员柱石,换谁也是无法忍受,必须要向孙吴讨个说法,报此不共戴天之仇。
4、实力的加强、信心的膨胀,刘备夺得益州41郡,公元219年又和曹操在汉中展开争夺,斩杀曹营大将夏侯渊,以曹操完败结束。此时的刘备无论是兵力、还是士气都达到了巅峰,志骄意满的心态也开始膨胀,连曹操都完败自己手下,就更不谈一向轻视的孙吴了(从关羽视孙权为犬,可以看出蜀汉阵营纵然没有关羽这么自大,也不会高看孙权到哪里去),自然认为自己可以轻松打赢这场战争。
5、 缓和国内矛盾,公元220年年末曹丕篡位称帝,历时400余年的大汉王朝宣告终结。公元221年,自诩汉朝正统的蜀汉,政治上必须要称帝而维护汉朝这根旗帜,刘备称帝一定程度上是匆忙的,并没有妥善准备。当时蜀汉内部主要由三股势力组成,分别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那么在刘备称帝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不可能完全平衡,会造成大量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不是短时间内轻易就能够轻易化解的,久而久之会造成蜀汉内部的分裂,那么就急需一场战争,转移内部的注意力,缓和内部矛盾。如果战争打赢了,会根据战功等情况对部分利益进行重新调整分配,使内部得到再平衡。
如上所说,刘备伐吴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战争,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刘备会以如此惨败而告终,彻底葬送了蜀国争霸天下的能力。
正所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为何荆州落入孙权手中?
我认为!这个问题,我有必要回答一下!!题中所问,关羽镇守荆州,曹操不敢来犯,为何荆州落入孙权手中?
首先!我要申明一点,曹操不是不敢侵犯荆州,而是犯不着;赤壁战败后,曹魏的军事矛头显然不在荆州,此时的曹操已经意识到了,先拿荆州灭孙、刘是不合理的,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先把西凉马超、汉中张鲁以及益州刘璋搞定之后,才能了却后顾之忧;没有后顾之忧的曹魏,才有机会一举拿下荆襄九郡,才能剿灭刘备、孙权;现在让曹操去拿荆州,根本就不现实,拿下一两个郡县没有任何意义,除非把整个荆襄九郡都拿下来,没有几年时间想都不用想;而且曹操要拿荆州,不光刘备不同意,孙权也不会同意,强拿就相当于巩固孙刘联盟,这是曹操最不想看到的;孙刘一旦联盟,再想拿荆州,所耗费的兵力就更多了,曹操完全负担不起;到时候,估计荆州还没拿下来,马超就已经攻破许昌了;
那么?荆州为什么会落入东吴手中呢?这完全是关羽自己一手造成的;和曹操不能进攻荆州一样,关羽也是不能进攻襄阳的;襄阳是曹魏的咽喉之地,对曹魏极其重要,守可坐观孙刘斗,失则门户大开,威胁后方;所以攻打襄阳,完全没有意义,曹操会不惜一切代价,不要老命的将他夺回来;之后孙权不是也打过几次襄阳吗?结果证明了什么?敢攻不敢守而已!关羽打襄阳,一开始就是错的;在这一方面,周瑜就要强很多,赤壁之战后,最早占据江陵的是周瑜;当时的曹操是全线溃败,周瑜则是胜利之师,他如果进攻襄阳,胜算很大;但是!周瑜并没有,他制定了一套谋取天下的方略,是由江陵出发,利用张鲁、刘璋世仇关系,夹攻刘璋,顺势吞并张鲁,然后留下奋威将军联合马超攻曹,自己则回到后方猛攻襄阳,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顾;这样才可以安心取襄阳,取襄阳的目的是为了图进,如果守都守不住,那还谈什么图进呢?还不如不拿的好;
另外关羽是轻满、狂妄、自大、自负到了极点,视东吴如草芥;前边战事吃紧,他不巩固孙刘联盟也就算了,反而去羞辱孙权,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曹魏的做法就截然相反,他们想的是瓦解“孙刘联盟”,即便是把荆州给孙权,也是无所谓的;所以他们去拉拢了孙权,让孙权去占据荆州;在徐晃击败关羽的同时,孙权成功拿下关羽老巢,使其回头无路,任人宰割;
三国的吴国始末?
孙吴势力发迹于孙坚、孙策时期。孙坚为孙权之父,参与讨伐黄巾军及董卓的战役,起初活动在淮南一带。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逐渐向江东发展,奠定基础,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任孙吴政权。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22年(魏黄初三年)孙权为吴王,吴国始立,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实际已脱离曹魏独立。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孙权于武昌称帝,建立吴帝国,史称“孙吴”。
孙家基业的建立要从孙坚说起。《三国演义》中称他是“江东猛虎”,就足以说明他的勇猛。据记载,他17岁就单挑强盗,名声显赫。
公元172年,会稽的盗贼在句章造反,自称"阳明皇帝”,而孙坚以郡司马的职位招募了千余人便与州兵合破许昌,被朝廷诏孙坚真除盐渎丞。
公元184年,他加入了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斗,招募千余人,所向无前,大破黄巾军,被封为别部司马。但后来在征战刘表和黄祖的过程中战死,年仅37岁。
孙坚死后,孙策率领部众投靠袁术,向袁术借兵马攻占了扬州。但后来袁术称帝,孙策便与其决裂,另谋生路。
此后孙策始向江东发展 。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
196年献帝都许以后 ,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自此,东吴的基业便基本稳定下来,但此时,孙策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暗杀,死亡,时年二十六岁。
由于此时,北方的曹魏不断发展起来,东吴不得不积蓄力量与曹操大军对抗。而由于此时刘备无路可走,且决心抗曹,两国便联合起来,完成了史上未见的壮举: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这场战争中,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大破曹军,最终完成了自保,也进一步巩固了基业。
后来的孙权,做了两件事,减弱了北方两大势力的威胁。
第一件事便是,孙权破关羽,占领了荆州,从此限制了蜀国的势力。
第二件事便是,在被魏国封为吴王后,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到现在,东吴已经完全具备与北方抗衡和称帝的实力了。于是在魏皇称帝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
此时,东吴共有两大矛盾:
第一则是东南州郡的山越人,联合曹魏,建立割据政权,寻求扩张。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
第二则是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孙权封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为燕王,吴帝孙权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领兵一万多人,很多金银财宝,试图控制辽东,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这便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公元241年,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亡,孙权便立孙和为太子,不久封孙霸为鲁王,最终引发了“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最终孙亮做了太子。
公元252年,孙权驾崩,享年71岁。孙亮继位,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
后来孙峻借诸葛恪征伐淮南失败之事除掉了诸葛恪,执掌了大权。孙峻病死后,他的从弟孙綝掌握了大权,后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休为帝,不久孙綝又为孙休所杀。从此结束了朝廷命官掌权的时代。
公元264年,孙休病死,此时蜀汉亡国,交趾又叛吴降魏,东吴国内形势不稳,需要明君执政。
孙皓一开始还以“仁道”治国,开仓济贫,体恤人民,但由于国弊已久,国力不济,无法挽回。
后来的孙皓,开始残暴不堪,导致东吴的衰退加剧,幸亏有陆抗、陆凯等大臣的全力支持才让东吴苟延残喘。
陆抗死后,公元280年,在晋军王浑、杜预、王浚和贾充等人的进攻下,东吴就此亡国。
关羽的虎女没有嫁给孙权的犬子?
看了所有记载三国的正史,记载关羽“虎女”的史书只有孙权来提亲,关羽不同意这一条记载。其他记录根本没有,不过民间传说孙权求的是“关三小姐”,名叫关银屏,嫁给了李严的儿子李遗。
关于这件事,《三国志》记载;“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这说明了这件事并不是《三国演义》杜撰的,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
关羽为何不许婚刘备曾经娶了孙权的妹妹,也就是说“老虎”的兄长娶了“犬”妹。那么为什么到了孙权求亲关羽的时候,“虎女”偏偏就不能嫁犬子了。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孙权求亲本身就是为了分化刘备和关羽的计谋
关羽是刘备手下第一大将,掌握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全部兵马,这一地区和兵马是刘备进取天下的希望。也因此关羽在刘备集团身份地位超然。
再说孙权求亲本身就是一个圈套。关羽虽然地位超然,但终归来说是刘备手下臣子,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政治婚姻更是如此。虽然也有君王娶臣子之女,但只限于自己本国之内。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是独立国家政权之间的政治婚姻,必须是君主王室成员之间互通婚姻。如果关羽许诺孙权联姻,对于刘备而言,关羽就算是行僭越之举,坏了和刘备的君臣之道,即便是不和刘备关系决裂,也会产生嫌隙。加上东吴后续离间,必定会生出一定的祸事来。
况且,如果把女儿送入东吴,便等于把女儿推入了火坑,一旦刘备和孙权决裂,关羽女儿必然被杀。
第二;关羽心中已经有了乘龙快婿
关羽的乘龙快婿应该是刘备的儿子阿斗,这个是大部分人的一个猜测。
关羽心中内定阿斗有两个原因。第一,等于把女儿送到了集团内部,排除了刘备等蜀汉高层的猜忌。第二关羽独自带兵在外,难免引起朝中大臣嫉妒和诽谤,和刘备联姻可以稳固朝中地位,保证长久的富贵。
关羽为何辱骂来使我们以正史《三国志》为探讨对象,关羽只是辱骂来使,并未辱骂孙权。
既然关羽不许婚,可以随意找理由拒绝,关羽辱骂来使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难道是一时兴起?显然一方大将不可能这么无脑。
我们以关羽的视角来看这件事,刚才说了孙权求亲本就是一个圈套,如果关羽以蜀汉臣子的身份成为了孙权的亲家,必然会导致和刘备关系决裂。
那么如果孙权求亲,关羽犹豫不决长时间拖延下去呢?刘备也必会心生芥蒂,看来不能同意也不能拖延。
那么通知刘备可以吗?绝对不行,如果通知刘备,等于是要挟上司,刘备会为了稳定关羽,假意同意。但是心里一定不高兴,日后定会想办法架空关羽。
那么留给关羽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断然拒绝,至于辱骂来使,那就是做给刘备看,向刘备宣誓效忠。这样可以彻底打击孙权企图分化离间刘备和关羽的企图,还可以得到刘备的肯定。
个人猜测还有一个原因,如果客客气气的回绝,孙权很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派人前来求亲或者提其他的要求,往来密切也有可能会引起蜀汉高层警惕。所以辱骂来使就是为了防止自己人在这上面做文章。
所以关羽拒绝孙权求亲并且辱骂来使,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反而体现了关羽的政治敏感度。至于最终的失败只是战略上失误。
民间传说关羽最终失败后,关三小姐关银屏逃到了蜀中,被诸葛亮嫁给了李严的儿子李遗。
个人认为这件事也是有可能的,因为重要的政治婚姻《三国志》一定有记载,像是刘禅娶张飞的女儿等等。既然没有关羽女儿的记载,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关羽女儿没有逃回蜀中。另一个就是逃回蜀中嫁给相对普通的人。原因在于关羽生前骄于士大夫,所以士大夫不支持关羽女儿嫁给刘禅也和很正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