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大文豪喜欢用呵呵,如何评价方孝孺的气节?
方孝孺气节,用文人的思想来说是忠义、是舍生忘死、是有血性,但从大局观来看,完全就是愚昧的、没有一点价值的去赴死。
方孝孺的“忠”,是理想化的,带着偏执的仅仅对朱允炆的“忠”,而不是对大明朝的“忠”,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做皇帝,他的身份本来就是存在质疑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看,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是朱雄英,生母为常氏,常遇春之女。
但朱雄英早夭,按理应该是嫡次子朱允熥做继承人,可是常氏死了,吕氏被扶正,吕氏就是朱允炆生母,然后朱允炆就捡了便宜。
要不然,皇帝之位怎么着都轮不到他来坐。
再来说“靖难”,朱棣发动靖难完全是被建文帝逼的,建文帝削藩手法太狠。
建文帝削藩有多狠?
他在位第一年就削藩5位藩王,其中性格刚烈的湘王朱柏直接自焚而死,建文帝一点缓和的余地都不留给藩王们,行事未免操之过急。
眼看马上轮到朱棣了,朱棣这才被迫发动“靖难”,造了侄子的反。也就是说朱棣发动靖难完全是事出有因,不是为了争权夺利。
另外朱允炆也算不上一位英主,他让耿炳文、李景隆去讨伐朱棣,为什么两人都打不过朱棣,主要原因应该是建文帝不让他们直接杀了朱棣。
建文帝不忍自己背上杀叔叔的恶名,这是他失败的很大原因。
这样出身不算正,行为处事不果断,又看不清局势的朱允炆,根本不值得方孝孺用性命去捍卫,就算朱允炆侥幸胜了朱棣,大明王朝在他手里,也会被他搞得乌烟瘴气的。
2、朱棣出身和造反动机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4子,他和朱允炆都是老朱家的子孙。
既然都是老朱的子孙,那谁做皇帝都一样,最多就算是窝里反,又不是改朝换代。
朱棣的意思也表达的很明确了,他让方孝孺起草诏书,告诉他自己不过是效仿周公辅成王罢了,方孝孺不依不饶,说成王在哪里?
成王死了,他就是朱允炆。
朱棣又说这是老朱家的事,希望方孝孺不要不识抬举,本来就是老朱家的事,方孝孺一个外人有何资格去质疑?
方孝孺质问朱棣,他以什么身份、什么立场去质疑?
他的死又有什么价值?
不过是心里藏着一股子劲,想要和朱棣死磕罢了,要真想分个是非对错,恐怕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因为朱允炆是朱棣的手下败将,他就是不适合做皇帝,实践出真理,任何理由都无法辩驳。
3、方孝孺其人和诛十族的意义
方孝孺其人,他的父亲方克勤因为空印案被杀,特别会读书,长大后拜宋濂为师。洪武年间遭到朱元璋的赏识,但没被重用。
等到建文帝时,才被召为翰林侍讲,方孝孺特别会将伦理道德,而建文帝也喜欢读书,每当遇到疑问就召他讲解。
朱棣起兵后,朝廷商议征讨,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由此可以看出,建文帝应该算是方孝孺的“伯乐”,两人志趣相投,他得建文帝重用发挥才能,想必内心除了对建文帝想尽“臣子”的忠心,还有一份对“伯乐”的“知恩相报”。
而朱棣打破了这种局面,方孝孺之死,无非就是一个文人,改变不了大局,就想来个鱼死网破,用性命去换身后的名声,去给朱棣人生留下洗不干净的污点。
最后他达到目的了,如愿被朱棣杀了,“忠孝”的美名流传千古。
可诛“十族”的代价是惨痛的!
朱棣诛方孝孺十族,是什么概念?
大概就是说除了自己、出嫁的姑母、出嫁的姐妹、女儿、儿子、外祖父、外祖母、姨妈、岳父、岳母等等,全都要被迫去死。
受方孝孺牵连而死的人有八百多人,他的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同时被杀,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先后上吊身亡,两个女儿也投秦淮河而死。
而他的那些其他亲属、学生,被杀时的惨状也可想而知。
按照方孝孺的说法是:
“死即死,诏不可草。”“便十族奈我何?”
自己死可以,让其他人和自己一起死,自私心里不止一点。
且别人无法为自己开脱,用十族人的死来成全方孝孺的美名,来为方孝孺铺路,我对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质疑,更别说他所谓的“气节”了。
外人没资格来赞扬这种“气节”,因为被迫去死的不是你,真要说有资格的,是那些被迫去死、被迫成为工具人的“十族”里的人和他们的后人。
问问这“十族”的后人,他们是怎么看方孝孺的话和行为的,问问他们怎么看自己亲人枉死这件事。恐怕他们不但不会赞扬方孝孺,反而会咒骂上一通。
方孝孺气节是空的,一条条被杀的人命却是鲜活的。
一句话害死了十族人,我很不屑这种气节。另外,他的所谓“气节”根本立不住脚,因为明朝没有亡,他不是为了民族去死的,他是为了自己的名气去死的。
气节这个词,应该用在为民族牺牲的人身上,为明君去死的人身上,民族危亡,挺身而出,临危受难保全君主,这样的人才更值得推崇。
另外,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朝代更迭,能人辈出,时代是在能人的带领下奋勇向前的。不管是哪个朝代,都需要有能力的人去带领,去指明方向,去带领百姓走向繁荣、富强。
而不是拘泥于形式、教条,困在条条框框里去选择统治者,这样只会困在原地或者走向衰亡。
建文帝不行,那他就该让出位子,朱棣行,那他就该上!
一句话,能者上位,不容置疑!
方孝孺看不清大局,之后的事实也打了他的脸,在朱棣的带领下,大明王朝走向高峰,缔造了永乐盛世,这是迂腐的方孝孺永远看不到的。
法国为什么不加入f35反而发展阵风?
戴高乐带领的法国比较讲究独立自主、体现欧洲西方国家老大风范:二战刚刚结束,法国就自行研制重型坦克、喷气式战斗机、自行火炮等重武器,力图摆脱美国影响,发挥法国欧洲大陆核心国家的作用;
二战期间,拒绝与纳粹德国合作马塞尔·布洛赫被关进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才被释放,他获释后立即飞回法国。1946年,马塞尔·布洛赫改名达索(这是他兄弟在战时抵抗运动中使用过的化名)人并在法国南方第三次建厂造飞机,当时他已经54岁。不久,他加入了戴高乐组织的“法国人民联盟”,并当选为国会议员;
1956年,法国向美国紧急采购AT-6G“德州人”轻型攻击机,并将70架这种飞机用于阿尔及利亚战场;1956年7~8月,驻阿法军装备了50架A-26“入侵者”战斗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都是法国专门为镇压阿尔及利亚游击队从美国购买;为了压制阿尔及利亚游击队,法国还为驻阿空军订购了A-1对地攻击机——虽然如此,达索公司的喷气式战斗机在本土逐渐成为法国空军主力;
期间,得益于戴高乐政府的自主国防政策,法国航空工业得以复苏:由于得到政府资金和军方支持,达索领导的公司得到迅速发展。从MD.315“红鹤”双发轻型运输机和教练机开始,相继研制“飓风”战斗轰炸机、“神秘”战斗机、欧洲第一种在平飞中超过音速的“超神秘”B2战斗机、“军旗”和“超军旗”舰载攻击机、著名的“幻影”系列战斗机、“隼”式行政飞机等;
1967年,达索公司与布雷盖公司合并,进一步加强了实力,已成为世界航空航天工业的主要厂家之一。 数十年来;达索一直工作在飞机设计、制造的第一线。从早期的MD.315“红鹤”,到最新的“暴风”验证机,达索都亲自参加设计和制造工作,决定飞机的性能参数,确定飞机的几何尺寸、计算机翼的载荷,选择发动机型别等;同时,达索公司积极倡导欧洲各国联合研制新型飞机:“大西洋”1反潜巡逻机(与德、比、意、荷合作)、“美洲虎”战斗机(与英合作)、“阿尔发喷气”教练/对地攻击机(与德合作):极大提升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由于达索公司的努力,法国政府获得了国防自主的底气:法国空军基本上装备本国战斗机为主,美制F-100等战斗机逐渐退出法国空军舞台;
1962年3月,法国海军航空兵购买了46架F-8E装备“克莱蒙梭”和“福煦”号航母,用于取代舰载“北风”战斗机。20世纪80年代,老旧的F-8E需要更换,法国宁愿升级它们也不愿意外购:法国自主研制了舰载“阵风”取代了它们。而法国海航中意的FA-18被淘汰!
由此可见,法国政府对于保护本国航空工业非常在意:达索集团此时也变成法国政坛的重要力量。所以,法国政府必须考虑航空界的声音、政治影响力、产业工人、航空工业未来发展等,它不可能加入F-35的集团中。
我觉得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王安石的这首诗很美,很有意境,非常喜欢。即写出了梅花的高洁,又仿佛看到了诗人在艰难之中,依然保持高贵的品质,坚强的意志,一股暗香又似感受到了诗人过人的才华。今天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了这个问题,不请自来答了。
这首诗的数理没有问题。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梅花
宋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冷清的墙角有数枝梅,不畏严寒,傲然绽放。远远望去洁白如雪,却知道是梅花而不是雪,因为我是跟着梅花淡淡的香味而来。
题主说,数枝梅,定不是一支,又怎么能说是独自开呢?
其实,数枝是不错,梅花也很难是单支单朵开。独自开也没有错,这里不是因为不是一朵就不是独自了,这里指的是和周围的其他花相比,没有别的种类,在严寒中,只有梅花自己开放,当然是独自开了。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数理没有问题。在雪中,在严寒中,万花皆枯,唯有梅花不惧,傲然挺立,独自开放,一簇簇相拥,在冬天的雪中,格外引人注目。
古代中国的三妻四妾是哪三妻哪四妾?
每次看到这个“三妻四妾”的标题,都会有一点小激动。因为每个现代男人都有一个终极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拥有三妻四妾、妻妾成群的男人。
但是真正翻阅了中国关于妻和妾的制度,才知道小说和电视剧里面都是骗人的,在古代中国可能有四位妾的人生赢家,但是绝对没有能娶三位妻子的猛人。
“三妻四妾”的说法有很多种。有说古称极贵之人妻确有三:正宫,东宫,西宫。也有说一发妻,两平妻,发妻持家,平妻在旁辅佐,偏妾则要尽心伺候夫君与三房夫人。还有说正妻、平妻和下妻为三妻。四妾没有什么争议,基本都是指家中父母所赐和三妻贴身随侍俾女各一人。
古代中国是封建礼法社会,凡事皆有礼仪。《礼记》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二姓”,而不是“二人”,而是两个姓氏即两个家族,这说明婚姻不是男女双方的事,而是两个家族实现利益结合的一种制度。所以古代实行的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由家庭(家族)来决定,结婚也是为了家庭(家族)。妻家和夫家是一种姻亲家族关系,娶妻是一种家族行为,所以娶妻要由家族来决定。
而纳妾基本就是出于丈夫个人的好恶来决定,这是一种个人行为,和家族没关系,因此家族也不会对此负责,也不会认同与妾的家族有什么联系,所以古代的株连连坐制度也不会包含妾族,除非妾生下了夫家的男丁,因而夫家是不认妾家这门亲戚的。
在古代大家族里面,嫡妻(大妇、宗妇)可以入宗祠,设宗族牌位,其所生子女为嫡出,嫡子可袭爵。 妾死后不入宗祠,不设宗族牌位,所生子女为庶出,不可袭爵,但是可分得家族财产。若无嫡子,则可袭爵。古代“嫡庶”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大家族的,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夫妻是两个家庭(家族)的结合,受到礼法保护,就算是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无法撼动。所以古代很少会有“宠妾灭妻”的现象。下面重点讨论一下古代妻妾之间的关系,古代妻妾的关系绝对不是电视剧里面的那么不和谐。
令人震惊的是,妾虽然性质上和“小三”差不多,古代“小三”和正妻很多时候的确会互撕,但是古代“小三”和妻子关系很好的例子也非常多,妻妾和睦相处的例子也不少,这是因为小妾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与她和正妻的关系有很大关系。男人纳妾无论是为了子嗣还是为了自己取乐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因为妾是上层社会才能负担的起的“奢侈品”。小妾基本都是来自下层社会或者风尘社会。上层社会纳妾不会给小妾举办婚礼,小妾的家庭地位是没有任何法律保障的,生的孩子地位也远远低于正妻的孩子。
小妾没有法律保障,没有家庭背景支撑,嫁妆也没多少,生的孩子虽然有财产继承权,但是没有爵位的继承权,所以对正妻很难形成威胁。再者,正妻是小妾的孩子的嫡母,在古代,庶子可以不用叫庶母也就是亲老妈为母亲,但是一定要叫嫡母为母亲,一个大家族,除非家族名誉和权威不要了,要不然嫡母是无可置疑的当家主母。
小妾在家庭里面,接触最多的不是夫君,而是正妻,古代讲究男女内外有别,内院的事如果不是大事,丈夫根本不会去管,也无法去管,因为内院是正妻的地盘,丈夫不会无缘无故的挑战正妻在内院的地位。所以小妾的活是正妻安排的,小妾的工资是正妻发的,小妾的侍女、婢女也是正妻给的,小妾能在这个家庭中生存下去和有立足之地除了靠丈夫那一点点可怜的支持,只能靠和正妻主母打好关系。所以小妾和正妻的关系很像媳妇和婆婆、员工和老板的关系。别说在古代,就是在现代,媳妇敢得罪婆婆吗?员工敢得罪老板吗?巴结还来不及呢!
综上所述,在古代做到妻妾和睦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另外两个因素。第一、男人的社会地位。
一个男人不是富二代,拆二代,官二代,自己也没啥能力,就别奢求三妻四妾了,妻子没和别人跑就不错了,至于妾,想都别想。
第二、正妻的性格与能力。
是的,妻妾和睦相处和丈夫真的关系不大,和正妻的性格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小妾要去多巴结巴结主母。一个家族的内院,丈夫是名义董事长,只拿钱,不干活;妻子才是执行总经理,而小妾生孩子后也许能变成小股东,生孩子前只能是一个基层员工,县官不如现管,小妾要想过得好,只能多巴结正妻。当然,要是丈夫的母亲还在世,那么妻子和小妾会更加和睦。
想象中的妻妾成群
现实版的三妻四妾,额。。。。至今我都不知道有几个男的,几个女的。
标准的家庭妻妾模式
现代版的。。。。。。历任女友
他最经典的著作是什么?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曹雪芹,最喜欢他写的《红楼梦》!
这本书,我从高考结束之后的那个暑假开始看,至今已经不记得看过多少遍了。
那年高考结束之后,作为对自己的奖励,我去镇子上的书店里,买了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用阅读《红楼梦》来缓解和放松自己的大脑,以此来转移等待高考分数出来时的紧张和焦虑。
记得当时,不到三天的时间里,我就已经看完了,然后合上书本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面可以完整的复述出主要故事情节。
那个时候,里面的很多诗词曲赋,基本上都是跳读过去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判词,隐含着那个人物的什么命运,只感觉故事非常吸引人,拿起来就舍不得放手,只想深深地沉浸其中。
我本来就对历史王朝故事比较感兴趣,《红楼梦》又是讲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故事的小说,所以一下子就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翻开《红楼梦》,随着画卷的展开,荣宁二府的富贵气象,大家族过日子的气派奢华,贾宝玉的灵性才情,林黛玉的爱耍小性子,薛宝钗的端庄大方,王熙凤的“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特别是其杀伐决断的当家少奶奶气派,给了我这个农村里出来的穷小子太深太深的震撼了。
穷家小户出身的我,哪里见识过所谓的的贵族生活啊?所谓的“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所过的日子,那个奢华啊、简直是气象万千!
暑假里后来又多次反复阅读,慢慢的知道了“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贾府的注定败落,贾宝玉的出家,特别是黛玉之死,看的我眼泪吧嗒吧嗒的忍不住直掉!
尤其是后来贾母去世的时候,拉着手贾宝玉的手说的那一句话,“我的儿,你要争气啊!”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当时是失声痛哭啊,不只是流眼泪,而是很大声很大声的哭出来的,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的奶奶,在我读高一的时候去世的,而我家里又是很穷的家庭,奶奶也是一次嘱咐我要争气、要好好读书!
所以高考结束之后的那个暑假里,我一直深深地沉浸在阅读《红楼梦》给我带来的多种感受里面,有感到、有喜悦,但是更多的是悲伤,深深地、不可遏止的悲伤,因为受《红楼梦》悲剧艺术的感染比较深,也因此而联想到自己家里的一些情况,忍不住的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很多人喜欢看《红楼梦》,是因为里面宝黛爱情、宝黛钗三人之间的青年男女故事,而我因为当时家里穷,升学考试压力太大,可能因此开悟的时间比较迟,对男女爱恋一事,并没有多少感受、也没有多少迫切需求,因为生存、升学压力太大了。
所以真正吸引我的反而是贾府的盛衰之变,我并不是事后吹嘘自己觉悟高啥的,因为当时的确就是这个情况,爱情在当时,并不是我所迫切需求,也不是当时的我所能够真正懂得的。
反而是这个家族的盛衰,引起了我探究的欲望,我当时一直在慨叹,为什么这么一大家族,好好儿的,怎么就突然败落了呢?
还记得当时的我,像在做历史试卷的问答题一样的列出了一二三四点原因,我至今记得,当时归纳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在年轻子弟的教育问题上出了大问题,后继无人,自然就在官场上吃不开了。
现在想想,这个原因也不无道理,只是稍微简单了点。
后来进了大学之后,《红楼梦》这部小说,也是经常读、反复读,不仅读原著,而且也开始阅读红学家的一系列解读《红楼梦》的著作。
然后慢慢的感觉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就又加深了很多,像冯其庸、周汝昌、王朝闻、刘心武、王蒙等名家,都有很好的解读《红楼梦》的著作,对比阅读之后,就能更深入的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不朽名著《红楼梦》。
当代解读《红楼梦》不得不提到的两位著名作家分别是蒋勋、白先勇,他们都有很好的《红楼梦》解读著作:
两位大家、两套书,各有侧重,蒋勋的书,有音频,非常适合听,因为蒋勋的声音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复制的艺术品,听蒋勋老师的讲解音频,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白先勇老师的细说《红楼梦》,非常适合阅读,因为有对不同版本《红楼梦》的对照讲解,一比较就能发现问题的确是如白先勇老师所说的那样,版本不同就会有太多的不一样!印象最深的就是讲解尤三姐的片段,不同版本写到这一段故事的时候,尤三姐的人物形象真的完完全全的不一样。那么从中就可以发现白先勇老师真的是在非常非常细的细说《红楼梦》。
通过反复对比阅读,不仅不会感觉到腻烦、腻味,而且会觉得越读越有更多新的发现,这样一来,就会更加加深了我对作者曹雪芹及其不朽名著《红楼梦》的喜爱!
我相信,真正读过《红楼梦》的人,是肯定会如我一样爱上《红楼梦》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