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论著是,金庸可以化为浪漫主义?
在“文学批评”领域里,中西方文学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分类是从西方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谈的,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有分类。
但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性,导致中国的作家无法用此分类,而作品中有一些内容同样也不适用于这些分类。
严肃文学里,各种思潮呈现齐头并进的姿态评价西方文学的作品和作家的时候,往往能分得出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类别,因为这些思潮不是同一时间出现的。
在西方社会里,从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近代的时候,最开始出现的是古典主义思潮,赞扬贤明君主,克制不合理的欲望,其实是新势力和旧势力妥协的结果,双方都退一步,各自发展。
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基本都属于“古典主义”。
等到新势力逐渐壮大,取代了古典主义的是浪漫主义,歌颂英雄,规划未来的美好蓝图。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呈现这样的特征,所以作家和作品就被归类为“浪漫主义”。
等新势力取得了胜利,人们发现未来的生活并不如之前所规划的那样,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作品的矛头指向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这就是“现实主义”,或者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呈现出同样的特征。
“现实主义”之后,人们把目光从现实社会收回来,从另一个方向去“批判现实”。不再过于描绘社会的问题,而是着重描写社会问题对于人性的恶劣影响。
这就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作品也有共同的特征。
我们从这些文学思潮盛行的时间来看更为明显:
“古典主义”发展于17世纪前中期到18世纪末“浪漫主义”发展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现实主义”发展于19世纪;“现代主义”发展于19世纪的后期,至今依然盛行这些思潮基本上都能持续一个世纪以上,所以在同一时期的作家,其作品风格是类似的,这样才能用作品的特征来给作家进行分类、
但是,中国的情况很特殊。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了中国,这些文学思潮也同样对中国的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但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文学没有西方那样长达四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消化,“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几乎是同时传入了中国的。
所以近代的中国文学就呈现出一种各思潮、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异彩纷呈现象。
鲁迅的杂文自然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也是属于此类。
但是鲁迅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同样有着很多的成名作品,比如《伤逝》就是意识流技巧非常成熟的代表,《野草》这一散文诗集也是有着浓厚的“现代主义”风格。
所以说,当时的作家会接受很多种文学思潮的冲击,并不像西方那样基本上只创作统一特征的作品。
而鲁迅之所以在现代白话文小说中的地位如此之高,说在现代白话文小说在其手中诞生,也在其手中成熟,就是因为他的作品风格跨过了多种思潮的影响,并且有极高的价值。
比如“意识流”手法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属于一种新的技巧,刚刚兴起没有多久,在一个缺少了现代思潮影响的国家中竟然出现了《伤逝》这样的极为成熟的代表作。
这就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文学足以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媲美。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严肃文学上给作品进行分类,但是无法为作者进行分类。
这是和西方文学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派别归类不同的地方。
通俗文学里,更多的是继承传统文学的路数中国的文学自古就有“雅”和“俗”的区分,比如诗歌中,“诗”是雅文学,“词曲”就是“俗文学”。
这种分类在小说中其实也存在,只不过容易被忽视了,很多对古代“小说”印象一直停留在“四大名著”这种通俗类作品中。
古典小说中的“雅文学”是想《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这种格调比较高,语言比较醇正,内容比较典雅的作品。
其实鲁迅等人的小说之所以叫做“严肃文学”,未尝不是想和“雅文学”区分开来。
“雅文学”一般流传度都不如通俗作品,但是鲁迅等人的小说明显是有读者要求的,这样才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但是“通俗文学”一直是以读者、市场为导向的,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极为繁盛。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等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包含其通俗作品的,比如大仲马、狄更斯等人的小说。
但是对于中国文学的理论批判来说,主要还是评价鲁迅等人的“严肃文学”,并不用于对通俗小说的归类。
这也和文学传统的继承有关。
如果说鲁迅等人的“严肃文学”是在西方各类思潮的传入下才兴盛的,那么通俗小说一类的作品从古到今一直没有没落过。
即使在鲁迅等人生活的年代,这一类文学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像“张爱玲”、“张恨水”等通俗小说家的社会影响力要比鲁迅等人还要高一些,因为民众比较喜欢看这些人的作品。
甚至当时都有一种说法,说如果哪个书店运营不下去了,只需要去求张恨水写一部小说,立刻就能起死回生。
而这些作品几乎不受外来思潮影响,主要继承的是之前流行的“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虽然后来金庸等人的武侠作品已经不再适用了,但其实只不过是少了一个题目而已。如果为每一章拟一个“章回体”的名目,其实也没什么违和感。
所以从文学传统的承继关系上来说,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种分类方式很难给金庸武侠等通俗作品进行归类。
因为这种文学几乎是没有受到过西方文学思潮的冲击,其情节内容、事物元素以致审美习惯都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路数。
中国传统文学是不能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方法归类的,即使是诗歌等雅文学同样不行。
比如说屈原的《离骚》,你说它是浪漫主义文学,蕴藏的忧国忧民的情操又是现实主义的;你说它是现实主义文学,那它的瑰奇想象等手法又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无论是古典文学作品还是继承了古典文学传统的通俗小说,是不能用简单地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分类。
文学的分类不是一定要按照固有的方式,比如诗歌中分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不合适,但是如果分成“骚体”、“古体”、“格律”等就比较合理,分成“边塞”、“田园”、“山水”、“游仙”等等也比较准确。
每一种文学都有各自特征,只有最适合的分类方式,没必要去生搬硬套。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文学艺术的起源是什么?
文学艺术的起源,跟人类的审美修养的不断提升,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有直接关系,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门类里,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哪个发源更早?
可以肯定地说,散文的起源要晚于诗歌和戏曲,因为散文是在文字产生和成熟以后,才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也就是说,散文是在“仓颉造字”之后才逐步产生,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人,散文的发源距今至多有4000多年历史。
有了文字之后,文学逐渐形成,人们把那些不押韵、不注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所有文章,如,《道德经》、《论语》、《庄子》、《孟子》里的文章,都归类为散文之列,它们以论说为主,也叫论说散文。
后来,随着散文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又出现了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散文,称作历史散文或传记散文,以《左传》和《史记》为代表。
再后来,出现了铭文、序文、寓言、游记、论辩、杂说等散文形式,进一步扩充了散文的内涵。
散文出现井喷式发展,无疑是在唐宋时期。
习惯上,把那些注重节奏韵律和排偶的文章,称作“韵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歌、赋、歌词等。
诗歌和戏曲的发源都要早于散文,它们都发源于“上古时代”。上古时代还没有文字,究竟是诗歌起源早还是戏曲起源早?因为没有文字记录,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出来。
历史学家把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称作“上古时代”,把上古时代之前统称为“远古时代”,远古时代和上古时代合称为原始社会时期。
诗歌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号子”,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这是历史学家考证的结果。
上古时代虽然文字没有形成,但人们已经产生了语言,日常生活里完全可以用说话的方式来沟通和交流。人们在狩猎、采集、打仗、劳动、驱赶野兽等重大活动里,为了相互加油助威,让整个团队的步伐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成果,就会自发地发出有节奏、有韵律的吆喝声,这种吆喝声被称作“号子”。
随着吆喝声不断被劳动人民进行加工和完善,最终变成了诗歌。诗歌顾名思义,就是那种既能诵读也能歌唱的语言形式,就像《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一样,能唱能读。
诗歌诞生之时,文字还没有形成,诗歌只有语言的发音形式,当文字诞生之后,它们就被记录下来了。可以说,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
中国诗歌发展到鼎盛,无疑是在唐朝。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比较有限,认为“万物有灵”,是万物哺育了人类成长,让人们五谷丰登,平平安安。源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原始人自发地形成了图腾崇拜和天地信仰。
在实施图腾崇拜和天地信仰时,人们都要选择良辰吉日来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里,原始人会把自己装饰一番,脸上会用彩色矿石画出鲜艳的图案,穿上奇装异服(相对平日来说),然后载歌载舞,击打着原始乐器,唱着跳着,以肢体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这种原始歌舞就是戏曲的源头。
中国戏曲的成熟期,无疑是在元代。戏曲之所以会在元代成熟起来,跟诗歌和散文在此时期走向衰弱有很大关系。
小说在四大文学体裁里起源最晚,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起源于唐代传奇故事,宋元时期,戏曲发展成熟后,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不断吸收戏曲剧本的优点,最终促使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都会经历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当一门艺术形式走向衰落时,总会有其它艺术形式雄起,并取代它。
批判人性的文学著作有哪些?
面对人性,与其批判,不如洞察。好的文学作品大都源自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比如阿城的《棋王》、《树王》;
东野圭吾的《湖畔》、《白夜行》;
余华《活着》;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等等。
基因研究越来越可以推定,人性是由DNA的不断演化构建而成,而令自身得以存续是DNA的惟一目的。某种程度上,人是否具备自由意志的能力十分可疑。
假如人只不过是基因的载体,呈现出来的属性都受到基因的控制,那么人性的确没什么好值得批判的。
当我们用各种美好的价值标准去衡量人性,会发现无数的龌蹉苟且;当我们痛下决心对人性彻底失望,又会发现无数的事物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人性,就是如此。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你再批判或者再期许,它还是那样,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妈妈翻看了前两章?
《白鹿原》我花了三四天时间认认真真地看完啦。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文学作品,对性的描写酣畅淋漓,对人性的刻画也很精彩。
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1.首先,中国人谈性色变,这是通病,也是不太好的现象。
如果你是一个未成年人,初中生亦或高中生?那么现在,你对性应该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懵懂的认知。但因为中国父母羞于表达性的知识,反而让孩子更加好奇,等到偷食禁果的时候,却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对方)。其实,家长如果真的对孩子好,大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认真地对孩子来一次性教育呢。这,绝对是有好处的。
如果题主已经成年,就更不该因为这部作品刻画的露骨而刻意去压制情感了,性体验本来就是一种很美好的事情,不是吗?与其半推半就地被动学习,不如自己主动地去学习、了解,将之视为和吃饭、学习一样正常的事情,正确、认真、谨慎地去对待它,反而可能会更加愉悦。新时代的青年大可不必再像中国父母那样藏着掖着。
2.这部作品写得很精彩,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只看其中的故事情节,而是要学会通过人性的描写读懂人生。此外,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手法。要知道,作者陈忠实先生为了写这部小说花了六年的时间,光是构思其中的框架都花了两年时间。他在写作过程中,也一直在坚持学习别人的作品,前前后后读了快两百本小说,真正是集众家之长。
3.要通过读懂小说人物悲剧,真正得到人生的启迪。比如黑娃,在他17岁那年被田小娥引诱才走上了不幸的人生。如果他能坚持底线,很有可能会幸福许多。
还有白孝文,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子,但正是因为他太听话,压抑了自己的本心,才有后来的叛逆。
通过你的提问,知道你看本小说都要受到家长的控制,其实,你真的很想看这本小说,对不对?你的样子,像极了白孝文哦~
好好去看书吧,祝你好运哦~
批评是什么意思?
常用释义
1.
动分析优点或缺点。
例词
文艺批评
例句
这篇文学批评在文艺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2.
动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近义
责备指责批驳批判斥责
反义
夸奖表扬赞美赞扬
例句
一名作家如果想要写出更好的作品,就要经常进行自我批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