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仙目,本草纲目的历史?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
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它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达尔文曾将这部医药学宝典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的突出特点:一是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二是图文并茂,《本草纲目》附有一千多幅药图,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既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又防止了混用和误用。
科学价值: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方11096个,其中,有8160个为李时珍本人所收集,增加了临床效果较好的新药材374种,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首创按照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首类为纲,次之为目,再次为药名、产地、形色、气味、性能等。
扩展资料:
《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国,在海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1736年,将《本草纲目》先后翻刻9次,许多学者以此为蓝本,写出了本草著作30多种,对启迪日本近代药物学、植物学、化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朝鲜:《本草纲目》被翻译为朝鲜文后,朝医康命吉引用《本草纲目》的成方,撰写医著《济众新编》。
法国:18世纪,《本草纲目》传入欧洲,巴黎皇家文库和柏林普鲁士国立图书馆藏有金陵首刊版本。
英国:1920年,英国人木尔斯在朝鲜教学,回国后将《本草纲目》8至37卷、39至52卷全部译成英文,于1949年我国解放前在北京发表。
苏联:《本草纲目》被译成俄文版后,布里施乃德引用此巨著,写成了《中国植物学》。1953年,苏联在莫斯科大学建成后,在礼堂墙壁上镶嵌李时珍大理石画像,并把他列为世界科学名人。
印度:1985年1月,在印度举行了国际药理学术会议。印度国家医药学研究机构举办了一个医药展览,入口处是大幅李时珍画像,还有许多中医药展品和各种版本的《本草纲目》。
神农本草是植物学哪个发展时期?
属于:本草学时期(前100—1753年)。《神农本草经》大概成书于的西汉时期,是中国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标志着本草学时期的开始。该时期的专著还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这些专著中收载的植物均尚无拉丁学名。该时期在学科发展史上属于植物分类的阶段。植物分类学尚未形成学科。
本草纲目是何人所著?
李时珍 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瓦硝坝人。为古代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一书。
是怎么介绍野生动物的?
来自李时珍的警告:对于吃野生动物肉类容易染上疾病这件事,早在四五百年前的明代就已经被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详细记载于《本草纲目》之中:
鸟类:“诸鸟有毒”,“凡鸟自死目不闭,自死足不伸,白鸟玄首,玄鸟白首,三足、四距、六指、四翼,异形异色,皆不可食,食之杀人”;
孔雀,“肉性味咸、凉,有小毒,人食其肉者,食后服药必无效”;
乌鸦,“肉涩臭不可食,食其肉及卵,令人昏忘”;啄木鸟,“因食百虫,肉有毒,不可食”;
水禽类
鸿鹅,“肉性味咸,平,有小毒,食之腹胀腹泻”;
鸳鸯,“肉性味咸,平,有小毒,食后头痛、头晕,可成为终身疾病”;
凫(俗称野鸭),“性味甘、凉,身体虚弱者不宜食;
鹜(野鸭的一种),“肉性味甘,有小毒,尤以黑鹜肉毒重,滑中、发冷痢、脚气,不可食”;
虫类:蜗牛,“性味咸、寒,有小毒,肉不可食,食之卷缩抽筋”;
山蛤蟆,“性味辛、寒,有毒,食之自然生火,出现狂热”;
蚯蚓,“性味咸、寒,有小毒,食之发热起风疹”;
天螺,“性味咸、寒,有毒,不可食”;
兽类
豪猪(山猪),“肉性味甘,大寒,有毒不可食,否则伤头伤身”;
野马,“肉性味辛、苦、冷,有毒,煮食难消,多食生疮患痢”;
豺,“肉性味酸、热,有毒,食之,损人精神,消人脂肉,令人瘦”;
助鼠(黄鼠狼),“肉性味甘、臭、温,有小毒,心、肝有臭味”;
熊,“肉性味甘、平,虽无毒,但有痛疾者不可食”;
水獭,“肉性味甘、寒,虽无毒,但食之引起血热,消男子阳气”;
鳞虫类
鳞鲤(穿山甲),“性味咸、寒,有毒,其肉甘、涩,味酸,食后慢性腹泻,继而惊风狂热”;
石龙子(猪婆蛇),“性味咸、寒,有小毒,食之可出现腹痛腹泻”;
蚺蛇(又名南蛇、埋头蛇)、白花蛇(又名薪蛇)、乌蛇(又名乌梢蛇、黑花蛇)、金蛇(又名银蛇、锡蛇)、蝮蛇(又名反鼻蛇)、天蛇(又名四足蛇)等均为有毒蛇,“蛇胆性味甘、微寒,有毒;
蛇肉味性甘、涩,有毒;蛇头毒人至死,不宜鲜品煮食,药用也要经过去毒”;能鳖(又名三足鳖),“肉性味大寒,有毒,食之杀”。
功能红糖的本草纲目的记载?
红糖传之于中医古籍,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砂糖(红糖)“和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恶露”。
中医学认为,白糖过于纯净,其中几乎不含微量元素,其营养功效自然不可与红糖同日而语。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红糖中含有麦角新碱,可促进子宫收缩,帮助淤血的排出,具有暖宫的作用。从古时已将红糖作为排露的必备用品。红糖为女性保养气血之首选 “女子不可百日无糖”,张诗军指出,此谚语中的糖用中医理论解释主要指红糖。他介绍,中医营养学认为,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作用。而一项营养学研究结果表明:红糖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成分,有些微量元素还具有强烈刺激机体造血的功能。“妇女以血为用,因为女性的月经、胎孕、产育以及哺乳等生理特点皆易耗损血液,所以女性机体相对地容易处于血分不足的状态。”专家指出,女性养生保健首先应重视保养气血,而此时红糖正可派上大用场。“女性养生保健营养品的很多广告卖点都是活血养颜,这是因为血足才能使面色红润靓丽、经血正常、精神旺盛。若不善于养血,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无华、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倦怠乏力、发枯肢麻、经血量少、经期延迟、舌淡脉细等。严重贫血时,还容易出现皱纹早生、头发早白、更年期提前等早衰状况。”专家表示,与选择价格高昂的保健品相比,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服用红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